摘要:实现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首先应认识到,成功的管理缘于科学的认识,事物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失败。其次要有大局观,抓住管理的关键点,少干预多分权,充分发挥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功能。在管理实践中,还要准确把握一个度“,分清该管的和不该管的,以及管到何种程度,这样管理才更论文网有效。
关键字:无为而治;规律;自我调节;度;控制。
一。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无为“的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法家认为帝王应该虚静无为“,不暴露自己的好恶,不过问具体事务,把工作交给大臣们做,自己牢牢控制权力的予夺,运用赏罚二柄,就能够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1]。汉代的儒家强调无力“消极的一面,再以后就更加庸俗化,特别是受了佛教修持技术的影响,无为“变成了什么事都不做。一些人把无为“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把老子无为“思想视为消极地不作为是不正确的,其实,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能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就是客观务实的作为,也就是言行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不走极端,不消极,而是积极的作为。
李约瑟在道家与道教中提出,几乎所有的翻译家都把为“字译成行动“,而无为“这一道家最伟大的口号就变成了不行动“。我认为大多数的汉学家在这一点上是错了,原始科学时期的道学家所谓的无为“是指不作违反自然的事,不作反常或不合事物本性的事,不作注定要失败的事。
这种微妙的方法论或干脆听任自然的理论,倒可以收到意想中的效果[2]。淮南子对无为“也持同样的观点,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为不然。尝试问之矣。……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若夫以火熯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台然,故谓之有为。若夫水之用舟,沙之用鸠,……山之用蔂,夏渎而冬陂,因高为田,因下为池,此非吾所谓为之。圣人之从事也,殊体而合于理“[3]。从这个解释来看老子的无为“,那就符合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原始意义。
老子的大部分思想表示出另一种企图,就是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变,但是事物变化的规律不变。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规律,并且遵循这些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行动,他就能够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4]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告诉人们,不论做任何事,都要遵循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不能违背规律。食物能给人提供营养,但是吃多了人就会生病,大禹治水成功在于治疏,按照水流的规律因势利导,而他的父亲鲧却失败在于治堵,违背了水的运动规律。老子无为思想作为一种管理方法论,就是要求管理者在思想观念上持无执态度。这种态度绝非无所用心,懒惰懈怠,消极等待,而是要管理者防止不顾客观实际。单凭主观意志的虚妄态度。在老子看来,只有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因势利导,善于把不利转化为有利条件,才能成功[5]。
二。减少干预,注重系统自我调节。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无为而治“最重要的体现。老子认为管理者不应该过多干预,管理就像煎小鱼一样,小心翼翼,不能频繁地翻动,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能色鲜味美。如果火候不到,调味不对,心情急躁,下锅后左一下。右一下地来回翻动,看看究竟有没有熟,最后煮出的东西就成一锅鱼渣了。统治者治理国家,企业领导治理企业,要跟烹煮小鱼一样,不要常常翻弄。一个国家的人数很多,一个企业的人数也不少,如果制度繁多,朝令夕改,老百姓就会无法适应,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样人心就会乱,社会就不稳定。如果制度稳定,职工就会情绪平稳,专心工作,容易做出成绩[6]。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不要左一个运动,右一个政策,搞得民众无所适从。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道德经·第五章)。在远古农业社会中,政府机构没有今天这样多,百姓们可以自己安排生产,过着自然和谐的生活。由此可见,古时候没有政府机构,百姓照样可以安居乐业。在某种程度上,在没有外界的干扰下,系统依靠自身的调节功能,依然可以运转自如。在老子的眼中,政府和领导者不应该时时管事事管,老百姓需要自己的空间,下属们要有一定的自由,老子强调大局观,注重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
就像人的自身免疫系统一样,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我调节功能,只有摆脱不必要的束缚,系统才能自我调整,达到无为而治“。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会因为管得过多而超负荷,当管理者在集权程度过高或者处理的信息过多,或者受到有界性的限制,或者仅仅依靠摸索来制定复杂决策时,意识偏差就很有可能发生。行为学家们认为,若人们对其工作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控制度的话,他们更愿意更多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这也就意味着当授予员工更多责任的时候,员工将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7]。减少干预,可以赋予组织更多的弹性,即组织能够更加迅速地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在政府或企业中,如果横向的机构太多,容易造成管理幅度过大,管理混乱。如果纵向机构太多,容易形成高大科层组织,不利于信息双向流通,无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将决策权制定分权到各个低层的管理者手中,甚至是直接下放到员工手中,让他们自己决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领军在外作战的将军,普通的老百姓,一线的员工,他们有时比自己的领导更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并且知道怎么干才是对的。
三。准确把握管理中的度“。
实现老子无为而治“的境界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适当的度,这个度首先体现在对下属管理上。每一位管理者都要面对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以及管到什么程度,尤其是较高层的管理者。毛泽东曾说过:治国就是治吏“,国家之巨,企业之大,管理者不可能事必躬亲。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用人上。决策时有所为,在职工具体工作上则无所为,不越位管理。中国自古即有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说的就是在对待下属的管理上,要准确把握一个度,既不能替代大包大揽,也不能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管人。在用人上,对于贤臣必须高度信任,充分放权,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调动并发挥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越俎代庖[8]。
其次,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还体现在对领导者自身素质的要求上,身为领导要想服众,获得别人的认可,一定要谦虚谨慎。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身为领导应该放下身段,不能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那样会无形中给人以距离感。老子告诫人们,领导者要有水一般的品格,把自己摆在行善的地位,心胸总是保宽广和宁静,交往总是讲求爱人利物,说话总是诚信可靠,行政总是追求民众安居乐业,做事总是讲究创造实效,行动总是抓紧时机。这种策略恰恰是大智慧,因为一味争强好胜,易心劳神伤,退避三舍,则海阔天空,以柔克刚,则无往不胜[9]。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第十章)。老子认为不强行占有,不倚强凌弱,不粗暴干涉的领导者是有德之人,面对占有丰富资源和掌握实际权力的群体,老子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为被管理者说出了心底的愿望,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管理者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度的把握还体现在对欲望的控制上。在老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为了追名逐利相互攻伐。大有国家间的兼并战,小有盗贼作乱,在老子看来这都是人们的欲望膨胀,在利益的驱使下迷失了本性,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因此他提出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现可欲“,让人们去除过多的欲望,清心寡欲,试图使社会归于安定。贤“即为名“:名声。名气。声望;难得之货“即为利“,利益。利害。利润,古今多少人陷入其中,为之痴狂。老子最后的总结是,不要见到或显露这些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人们的心就不会慌乱和浮躁。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副作用,名利在人们的价值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不少人为了成名得利,不再踏踏实实地奋斗,而是试图走捷径,甚至不惜违反道德背叛良知触犯法律,给社会风气造成很大影响。要想达到无为而治“,就要改变这种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取。
参考文献:
[1]韩非。韩非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2。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43。
[3]刘安。淮南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27。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46。
[5]黄信阳。道德经与现代管理[J]。中国宗教,2007(4):27。
[6]刘洛汐。老子无为“管理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报,2010(1):32。
[7]查尔斯W。L希尔,史蒂文L。麦克沙恩。管理学[M]。李维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23。
[8]李宏伟。老子哲学对现代管理的启示[J]。领导科学,2009(1):19。
[9]梁永峰,伍应卫。浅论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8(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