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问题及对策分析
1公车改革存在的问题。
1。1公务用车成本高,财政负担沉重。
公车猛于虎“,它是吞食公共财政资金的最大耗子“。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以来,每年政府的支出以1000亿的速度在增长,整个行政支出的匡算是9000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公车论文网,公车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6%~12%,有些地方甚至更高。
1。2公车私用现象严重,超编制超标准配备问题突出。
公车使用存在三个1/3“,即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有的领导干部把公车当成了私车,不仅自己办私事,家属。子女。亲朋好友办私事也用,公车不公“日益严重。公车超编制超标准的配备形式同样严峻,按照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部长以下官员不能配备专车,但是在地方许多乡镇领导都有专用的公务车。全国党政机关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2008年公务车采购的财政支出达800亿元左右,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由于没有严格的公务用车编制管理与监督法制法规,造成了违规越权,超编超支配车。
1。3公车使用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
公车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取消官僚特权,堵住腐败漏洞。但据调查显示,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相当一部分领导的专用车,除了接送领导上下班。参加必要的公务活动或出差外,大部分时间或者闲着或者跑司机个人或领导家里的私事。与此同时,也存在公车资源利用不平衡的现象。一些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办公事全是专车,其他干部根本就用不上,甚至是急事都不行,这样在单位内部就产生了主要领导干部与其他副职之间的矛盾,使单位内部班子不团结,工作不协调。效率低。
2公车改革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2。1行政体制的约束中国公车改革。
18年来费用支出仍在较高水平,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去触碰中国特有的行政体制。现行公车制度与行政职务。级别挂钩,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公务用车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加重了官员的官本位“特权意识。有关分析人士称,如果中国行政体制不改,公车改革也不可能奢望有实质性的突破。许多车改“模式,不仅没有着力去改“掉公车使用中的特权,相反,是在车改“中用制度和政策的形式将公车使用中的特权合法化。官本位“思想使公务用车成为领导之间进行盲目攀比。贪图享乐的工具,成为特权。地位的象征。
2。2公车改革信息不透明,公民参与低。
公车改革是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公车数量和支出费用公开是改革深入进行的大前提。公车改革就是为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维护公众的利益。然而在车改的过程中,决策者。执行者几乎全部是政府的行政人员,公民参与率极低,这与公车改革过程中信息的不透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2。3对车改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
当前还没有专门规范公务用车的法律,公务用车的相关规定存在于政府颁布的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不仅数量少而且效力较低,不能有效对公务用车行为提供规范化。法制化的制度保障。同时,公务用车的费用支出没有建立起刚性的财政预算约束机制,不能正确。及时地反应财政支出,不能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2。4执行力度不够,对车改过程违纪现象处罚不严。
在欧美许多国家,公车私用都被列入犯罪,要受刑事制裁。而在,虽然对公车使用违规现象有查处,但处罚不严厉,不说受法律制裁,就是因公车私用影响仕途的人都很少听说。从中央到地方,禁止公车私用三令五申,可是效果并不显著,甚至有些公务人员根本不把这些当回事,因为即使被查获,最多也是定性为纪律问题“或作风问题“。那些教育或象征性地罚点款的处罚方式,无关痛痒,又如何能产生威慑作用,提高制度执行力?将中央有关公车管理的已有政策执行到位,加强违纪处罚力度是当下治理公车最有效最直接的一个切口“。
3车改的对策分析。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地区和国家有关部委就自发地对公车管理与改革工作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公车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有三种模式:①货币化改革模式。即取消公车,向全部或部分公务人员按照职级发放交通补贴,公务交通由个人自行解决。②半货币化改革模式。即取消各部门公车,由政府行政后勤部门或由新组建的机关车辆管理机构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定期结算。③加强管理型模式。即各单位继续保留现有公车,取消事实上的领导专车“,严格实行一车一登记簿“制度,下班后和节假日期间未经批准不得使用公车。为了进一步规范职务消费行为,有效遏制公车使用与管理中发生的浪费违纪行为,积极探索从源头上。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现提出以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3。1进行行政体制的改革。
公车改革,不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权力问题,权力滥用在前,资金浪费在后。所以,改革要解决的是规范行政体制,约束官员手中一些不合理的权力。在这个官本位“思想深厚的传统国家里,如何破除和更新根深蒂固的固有观念,带来思想及行为上的变革,是车改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之处。首先,公车改革要从中央国家机关入手,自上而下形成推进改革的纵向路径。其次,在车改面前应做到人人平等。近些年,各地一些拥有特权的O“牌照公务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引发了极大的民愤。相关部门要意识到,公务车的特权马甲“是政府与民众和谐的一种障碍,严重影响政府的行政形象。我们应严格杜绝这种特权思想与行为,真正做到人人平等。第三,让不坐公车的人制定决策方案。车改者是既得利益者,让各个既得利益团体主导的车改,从权力到权利,注定会变成一场利益再分肥,至少也会使车改止步不前。因此,要保障公民的公共权力充分有效的行使,必须建构健全的权力制衡体系。同时,我们应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投诉监督机制,鼓励全社会监督公车制度改革。
3。2增强车改信息的透明化,加大政策。
执行力度,强化社会民众监督环节公车改革,信息公开是重要环节之一。如果连公车数量到底有多少仍然是个谜,还怎么改革?公众怎么知情和监督公车改革?怎么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形势提出建设性建议?在美国联邦总务局的网站上,都会公布每个财政年联邦政府的机动车情况报告,详细列出政府部门用车情况,包括每个部门有多少辆车,每种车型有多少,每辆车每公里的开销等。公众对公车滥用的不满,很重要的原因也正是相关规定和措施公众并不知情。为了让民众知情公务车,方便民众监督,公务车可以使用统一颜色。其次,我们应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把既有的政策落实到实处,对公车违纪使用现象应严厉处罚。同时,我们应充分重视外部的社会民众监督,弥补机关内部监督软约束乏力的困境。通过在媒体上对干部群众广泛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公车制度改革的认识。做好舆论宣传的导向工作,为公车制度改革打下坚实的思想舆论基础。
3。3建立自上而下相应的车改法律法。
规,成立专门的车改委员会尽管早在1994年就发布了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但几乎对公车没有起到多少实质约束,至今没有一部权威法律来规范公车管理。要想根本杜绝公车造成的恶劣影响,需要完善公务用车制度的法律法规。笔者以为,在发改委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的同时,全国人大也应行动起来对公车改革进行立法调研,进行法治化建设,提升法律的权威性。做到有法可依“,以此能够对公务用车提供规范化。法治化的制度保障,才能使目前车改走出困境。在发达国家,类似增减政府机关公务开支的变动,都必须经过公示。召开市民听证会。议会讨论表决的三部曲“,而不可能由政府机关自己决定自己花多少钱。显然,公车改革最好也能借鉴这种模式,让公众。人大在公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可以成立专门的车改委员会,将公车使用纳入干部考核管理。对相关公务人员进行车改培训,用专业的知识促进车改的顺利进行。
3。4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公务用车的使用管理。
建立机关公务用车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公务用车调配使用。燃油使用。维护保养。司机管理。肇事处理等方面的详细记录,再结合统计。分析等信息处理技术,对公务用车进行有效监督。健全公务用车行车管理和定点维修。加油制度。鼓励私车公用,对于使用私车或公交车等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实行按行驶里程或票据给予一定补贴。同时,可以学习国外给公务用车加入电子芯片“或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有效记录公务用车位置。时速和加油。维修等信息。其次,加强对司机的教育和管理。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教育,使其明确公务用车的使用手册,杜绝司机使用车辆时在加油。维修等出现的问题。还要引入奖惩机制,加强司机的绩效考核。
4结语。
公务用车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弊端也日益突显。为此中央和地方都实施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较多的经验,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由于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因此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降低改革的阻力。风险,全面系统地进行利弊分析,加强调查和研究,增强公车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应该明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目的不是取消公务用车,而是在公务用车的使用和管理上探索更合理。更高效的方式,以期达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机关的办事效率,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目的。
公车改革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