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促进文化资源与论文网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地方民间文化的精髓以及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形式,主要涉及到民间音乐。传统戏剧及手工技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全民关注的热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提升国家或地区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旅游资源越来越得到认可,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本研究从游客的视角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研究影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意向的主要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和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以期更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文献综述
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
2。1。1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和保护研究
国内外学者多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界定,如MunjeriD(2004)探讨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形式特征。张春丽。李星明(2007)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界定。内涵。外延等方面。刘壮。牟延林(2008)在对比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颁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汉语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有学者关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通过对特定案例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如Susan(2006)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周晓涛(2012)探讨了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建立地方立法保护的必要性。Georgiev(2013)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指出文化旅游的发展是以维护世界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自然遗产为基础的。Claesson(2011)探讨了保护沿海或淹没的史前土著考古遗址和历史景观。滨水建筑。海船的残余和海事传统的海洋文化遗产的价值。Chatty(2016)在总结阿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
2。1。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影响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影响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多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对社会。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影响角度出发进行研究。Costa(2008)指出旅游的开发,促进了巴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George(2010)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加剧了当地居民的贫富差距,造成旅游开展的过度商业化。潘长宏等(2013)探讨了了南京云锦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造成的多样性影响。形象与文化认同影响。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Giudici等(2013)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Pratim(2015)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对游客的行为和忠诚度的影响。秦美玉(2014)对双轨制“办节模式下形成的西昌市区。普格县。布拖县三处遗产地居民的旅游影响进行比较研究。Smuka(2016)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作用以及对当地社区的影响。
2。1。3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研究
国内外学者就自己的研究视角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进行研究,多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和开发潜力进行评价。陈炜。文冬妮(2011)从开发潜力。开发条件。利益相关者因素。开发效益等方面,构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Barrio(2012)在整合三个分析公司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三重分析方法评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的价值。巴桑吉巴(2014)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提出了拉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朱叶等(2015)以环塔里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ASEB栅格分析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Falguni(2016)探讨了印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价值,指出文化遗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寻求竞争优势的重要经济工具和营销工具。张希月(2016)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的基?A上,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2。1。4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和对策研究
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各具特色的非遗旅游开发的模式和对策。朱晗。赵荣(2013)对山东省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和开发模式进行探讨。周灿(2014)探讨了用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理念和方法,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互动发展的模式。Vica等(2014)通过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调查分析,探讨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杨阳。黄远珍(2016)提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协作机制。Nicole(2013)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开发问题。马振(2014)提出手工艺类非物质遗产改变经营理念。根据市场要求设计产品。开展手工艺品乡村旅游。组织手工艺品设计比赛。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培训社区居民等发展对策。王春燕。喻晓玲(2015)提出针对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旅游吸引力的提高策略。刘社军。吴必虎(2015)探讨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双赢策略。2。2计划行为理论研究
2。2。1计划行为理论在旅游研究方面应用
计划行为理论是对Ajzen和Fishbine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的继承,是由多属性态度理论与理性行为理论相结合而发展出来的。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将计划行为理论引入旅游方面的研究,如姚艳虹。罗焱(2006)本文借鉴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一个旅游目的地选择的TPB模型,并对各层次构成要素的作用进行分析。曾武灵等(2011)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计划行为理论和顾客满意理论的滨海生态旅游区游客重游意愿的理论模型。沈苏彦,郭剑英(2011)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意向的预测模型,揭示影响人们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意向的主要因素。Quintal等(2011)用计划行为理论,探讨了感知风险和不确定性对澳大利亚旅游意向的影响。Jalilvand等(2012)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角度,探讨电子口碑的影响(网络口碑)对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Guo等(2013)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乡村旅游意向模型,检验旅游者乡村旅游意向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李卫飞(2014)以国外志愿者旅游研究成果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旅游认知心理的研究,探讨了目前在校大学生对志愿者旅游的认知。态度和意向等心理状况。马奔等(2015)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利用Probit回归模型对农户参与生态旅游的经营行为进行研究。卢冲等(2017)构建了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理论模型,运用双槛模型对四川藏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2。2计划行为理论在旅游者行为研究方面修正
计划行为理论在引入旅游研究领域后,虽然得到诸多研究学者的肯定,但不少学者质疑计划行为理论的变量是否足以充分解释个体的行为和意向,并试着在理论模型中增加一些新的变量或与其他的理论模型嫁接,以期提高理论的解释力,如Kuo等(2012)运用修正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影响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研究。Hsu等(2013)构建一个扩展的旅游者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研究游客旅游动机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关系。周玲强等(2014)通过将感知行为效能“和地方依恋“两个因素纳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构建一个解释和预测旅游者自发的环境负责行为意愿的整体模型。邱宏亮(2016)引入道德规范,构建了旅游者文明旅游行为意愿影响机理模型。以来杭州国内游客为研究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及道德规范对旅游者文明旅游行为意愿的具体影响。邱宏亮(2017)文章TPB视角,引入道德规范与地方依恋,构建了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影响机制模型。宋慧林等(2016)以西方经典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创新性地将人口特征变量引入TPB模型,采用全国性大规模调查数据,对TPB模型在中国情境下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的基础上,重点对人口特征在行为意向与行为关系中所起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朱长宁(2016)将顾客价值理论引入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休闲农业旅游行为意向形成机制分析框架,利用江苏省4市584份消费者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2。3现状评述
国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左右,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究起步相对较晚,但伴随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旅游业日益成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色及支柱性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开发资源,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也逐渐地开始进入了热潮。纵观国内外几十年以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影响。价值评价和旅游开发模式和对策研究几大方面。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侧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开发模式和对策研究视角,缺乏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用者和游客视角进行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方面,但是并未形成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理论体系。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更侧重在定性分析描述上,定量研究和模型假设分析不足,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方面运用到数学分析模型,总体而言定量研究略显薄弱,缺少从居民。游客。传承人等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进行定量研究。
国外关于计划行为理论在旅游方面的应用研究起步早,研究成果较多,且各方面研究更加超前,研究体系和研究模式比较成熟。国内研究则相对起步较晚,也还没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但是计划行为理论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现阶段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国内外关于计划行为理论在旅游方面的研究多从游客的?角出发研究旅游者行为。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外关于计划行为理论在旅游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者出游意向。目的地选择以及旅游行为等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外关于计划行为理论在旅游方面的研究多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但国外的学者不仅注重对计划行为理论的诠释与完善,而且注重用规范的问卷调查来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以及注重用规范的模型构建来提高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在旅游领域的普适性。而国内学者缺乏对计划行为理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模型变量的选择上过于主观性,变量的选择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造成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
计划行为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行为意向研究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