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之浅析
一。民俗旅游的概述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广义上说,民俗旅游涵盖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艺术文化等。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参与的文化旅游,具有地域性。文化性论文网。参与性和神秘性的特征。
二。民俗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迅速
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许多旅游项目都包括了民俗的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尤其突出。随着对民俗旅游的重视,民俗旅游发展迅速。1995年国家旅游局把民俗旅游作为一个主题提出,推出了民俗风情游“;2003年提出中国烹饪王国游“主题;2004年推出中国百姓生活游“主题,虽然这些主题没有明确指出是民俗旅游,但民间艺术。烹饪。百姓生活明显属于民俗旅游的范畴,说明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正慢慢成熟。一些城市也开发出一系列的民俗旅游项目,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云南滇池山麓的云南民俗村“。北京亚运村附近的中华民族园“等。
(二)民俗旅游的发展区域经济
随着民俗旅游资源的逐渐开发,也带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民俗旅游是利用本地区。本民族所特有的优势,如民族建筑。民俗风俗。民间歌舞。风味食品等加以开发利用,吸引游客的。可以说,这种旅游的投入相对较少,而回报也快。近年来,不少地区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经济贸易。商业发展开辟了市场,带动了当地的区域经济的发展。2004年,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间,北京市民俗旅游火爆。据统计,民俗旅游共接待游人9。4万人次,同比增长52。4百分号;实现旅游收入456。8万元,同比增长130。7百分号。又据2006年春节期间,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发布的春节黄金周第2号旅游信息通报显示,春节黄金周民俗旅游正进入高潮。
三。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开发破坏民俗旅游资源
民俗旅游近年来的发展迅速,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某些地方为了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不顾后果地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长期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
(二)外来文化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
民俗旅游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一般来说,具有较独特的民俗文化地区,其地理环境往往具有相对封闭性,可以说,正是这种封闭性造就了该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然而民俗旅游的开发恰恰是以破坏这种封闭性为前提的。前来观光的旅游者大多代表了一种强势文化,而民俗旅游地代表着一种弱势文化,在相互接触中,强势文化往往将弱势文化同化,使民俗旅游地的特色渐渐消失,这是对旅游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侵蚀。
(三)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作为以服务为产业的主要构成因素的特种行业,其从业人员既要数量多又要素质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旅游人才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导致经营管理效率低,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
四。民俗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坚持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开发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只顾开发而不注意保护,民俗文化资源最终也是会枯竭的,最终随着民俗文化的消亡而走向消亡。因此,保护民俗文化资源实际上也就是在保护民俗旅游业。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在民俗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把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有效地开展各种民俗旅游项目。
(二)保持民俗旅游的民族特色和真实性
在民俗旅游开发时要重视民族特色,发挥自身的优势。一是应积极发挥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遗产,使民俗旅游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特点展现出来;二是尽可能把各民族的传统艺术与民族特色和自然资源融为一体,将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从而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丰富民俗旅游的内涵和生命力。
(三)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首先,民俗文化是动态发展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其次,民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非完全对立,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排斥外来文化,面对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可以采取包容。积极的态度,在选择中借鉴,在扬弃中吸收,在创新中发展,从而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最后,在民俗旅游开发时,应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认识传统文化的不可再造性和独特价值,不能以牺牲民族传统文化来发展经济。
(四)加大对民俗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引进和培养人才是解决各地民俗旅游存在问题的根本措施。要重视对民俗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用学校和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通过岗位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民俗旅游发展对人才的多种要求。
民俗旅游之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