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变迁探析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267-02
一。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与现状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与新论文网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家乐凭借乡村的优美环境和低廉的价格蓬勃兴起,已形成规模效应,如安吉。临安等地的农家乐,满足了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和放松心情的需求。但总体而言,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乡村旅游的客源单一且数量有限,而且旅游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软硬件水平较低。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旅游遭遇瓶颈,乡村旅游亟需新业态形式,洋家乐“凭借其创新的理念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开始抢占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农家乐市场。
根据2014―2018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力之大吸引大量的人群开始着眼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伴随乡村旅游开发而引起巨大变化的乡村文化变迁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二。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变迁的概念
乡村文化,是人类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是在乡村环境中长期孕育发展的,渗透在乡村的建筑及居民的思想言行中,因此乡村旅游文化也渗透在吃。住。行。游。娱。购的各环节,渗透在旅游的全过程。
张晓萍等提出文化变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大规模变异的社会文化变迁现象。乡村文化变迁是指发生在乡村环境中的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现象,乡村旅游文化变迁则是指依赖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变迁现象。
三。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特征
1。传统性。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农村是社会的根基,农民是社会的基础理论。农村有着最传统。最原始的中国特色文化,不论是历史悠久的农耕五谷文化。精雕细作的建筑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还是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都依附于乡村文化而存在,这些乡村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历史依旧能历久弥新,在于乡村文化的传统性特征。
2。原生性。乡村旅游地区景观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村民相对朴实,人口分布集聚,农业化程度高,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并且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因为乡村地区的相对封闭性,乡风民俗在乡村地区也能得到完整的继承和延续,而且乡村建筑文化和社会文化也能得到继承和延续,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3。脆弱性。旅游过程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性质的文化因素相互接触。排斥或融合。城市游客本身所携带的强势文化“会对弱势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由于文化本身的价值趋向性,旅游目的地就在游客游览的过程中吸收了旅游者所携带的强势文化“,因此,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具有脆弱性。
4。亲缘性。费孝通在其论著中形象地指出了农村文化血缘性的家族观念强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传统乡村社会乡村“不过是家族“的一种放大而已。村民的社交网络呈现由点到圈的过程,点“即小家庭,圈“则是所处的乡村。对于中国的乡村农民来说,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每个家庭就成为单独的。互相孤立的细胞。
四。以三九坞为例的乡村文化变迁
1。乡村旅游发展的建筑文化变迁。乡村建筑文化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乡村文化与精湛技艺相融合的结晶,的乡村建筑形式多样,类型丰富,如土楼。竹楼。吊脚楼。窑洞。徽派建筑群等。就三九坞而言,乡村居民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自然而然地摒弃了原有的古村落建筑风格的房屋,选择乡村所特有的二至三层的小洋楼,而三九坞洋家乐“秉持的理念是古色古香的乡村气息的建筑群,偏好选用木头。石头。竹子等天然建筑材料,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乡村发展的同质化进程,恢复和保护了乡村建筑文化。
2。乡村旅游发展的旅游景观文化变迁。乡村发展前,三九坞与普通的村庄一样,植被景观顺其自然生长,景观特征不突出,而乡村旅游发展后的景观更多地满足了旅游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适应外国游客及高端游客的需求,突出了强烈的乡村旅游景观特征。三九坞在维持原有的乡村本色基础上,构造小溪。流水。石板桥。石子路。木板凳等乡村特色以及维护莫干山特色的原生态竹林,与洋家乐“的理念相辅相成。
3。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变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三九坞“洋家乐乡村旅游的嵌入使得乡土社会的生活圈扩大,村民逐步与外界建立联系,并且他们本身的生活圈子因为游客的加入,尤其外国创业团体的出现而被打破,至于他们本身,也建立起团体。协会之类的社交圈。
4。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文化变迁。三九坞“在乡村旅游发展前,乡村发展速度缓慢,老一代村民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桃花源生活,年轻人则选择外出。洋家乐“吸引外地游客入驻与消费的同时,也吸纳着当地村民从事经营活动,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调查,德清西部山区受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的限制,产业发展滞后,洋家乐“发展依赖,洋家乐“坚持就地取材的理念,水果蔬菜全取自当地应季时蔬,使得当地农产品有了出处也卖出了好价钱,如莫干山里茶园会所以高于市场10百分号的价格收购水果用于酿酒,促进了农户水果种植的积极性,三九坞还聘请当地村民从事洋家乐“各种工作,如管家。家庭厨师等,这为村民人均增收人3万多元;且每年约2万~3万元不等的房租也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5。乡村旅游发展的理念文化变迁。三九坞在洋家乐“席卷而来之前,过的是世外桃源般生活,日出而起,日落而归,偶尔向往城市生活和泛滥的城市加工品。2007年以后,洋家乐“提倡低碳环保的设计经营理念,对村民原有的房屋进行租赁后对其改造,对自然物如木头。木桩。竹子等进行个性化创新,让其物尽其用。而在此游玩的游客则被建议摒弃大城市中的电器设备和喧嚣,回归原本的生活方式。就村民而言,村民的环保意识。卫生意识也逐步增强,在村民的交往过程中,方言不再是唯一的语言,普通话。甚至简单的英语都很常见。
五。乡村旅游开发的文化保护路径
1。区别对待显在文化“和隐在文化“。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提出文化是人类环境的人造部分,它包括显露在外的。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所谓显性文化“和不表现在外的由知识,态度。价值观等构成的所谓隐在文化“。乡村旅游的商品化现象和同质化现象破坏了乡村原有的传统和封闭性特征,也造成了游客的乡村旅游的审美疲劳。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和经营者应区别对待显在文化“和隐在文化“,对显在文化“进行提炼和加工成旅游商品提供给旅游者,而对隐在文化“则要好好地保护和继承,以保持乡村旅游的独特性。
2。乡村旅游开发实行差异化战略。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就目前来看,农家乐依赖其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价廉质优的服务而占据了乡村旅游的大多数,但农家乐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可开辟一条中西“模式,以优势资源为吸引,鼓励国内外创业者。文化创意者投资乡村旅游,融合当地民俗与西方文化。传统理念与现代文明,开发新业态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品牌化。国际化。
3。理性对待乡村文化变迁。乡村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至一定时期的产物,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文化变迁而言,是催化剂的作用,即便不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变迁中,文化变迁无法用量化的数据来衡量,因为无法确定文化变迁的基数。不能断言乡村文化变迁是不利的,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进程势必会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乡村文化的变迁,并尽量引导文化变迁往利好的方向。
4。构建有效社区参与体系。旅游社区参与是典型的变迁策略,因为通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的个体。群体。国家三方的行为得到有效的协调,从而实现了文化的指导变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是指社区旅游发展事务由居民选举的代表与居民直接参与共同决定。构建有效社区参与体系,利于让社区居民在参与过程中既能够发展甚至弘扬本地文化,又能够接受。享受外来文化以及其成果,也是保证社区参与文化资源的延续性的必然途径。
六。结语
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乡村文化变迁将是不可阻拦的潮流。如何在保持乡村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如何将乡村文化的变迁这一无法改变的结局转换成为利好的方面,值得做深一步的探究。
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变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