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屏边县旅游资源与文化分析及对策
1文化分析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论文网,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产品,它包含这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宗教情感。民族信仰等思想意识,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民族感。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和宗教感等多种元素。
屏边苗族是清朝初期,从贵州陆续迁入的。民族简史载,清朝康熙初年,吴三桂征调川南三千苗兵和广西苗兵讨水西。在战争中,一部分苗人迁往云南边疆。其中一部分经黔中南迁安顺地区。一部分有毕节。大。黔西一带迁入镇东北,一部分经兴义迁文山和红河地区。屏边是全国五个单列苗族自治县之一。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是块神秘的热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屏边经济社会的发展着重大作用。
在中国56个民族里面,苗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越南跟中国一样,在54个民族里面,苗族也是越南古老的民族之一。在老街省,苗族人口排第二,只排在京族人口后。越南的苗族是两百多年前从中国和一些邻居国家移民过来的。
屏边县的苗族至今依旧信奉本民族原始宗教,原始宗教的多种祭祀活动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包括生老病死。生产劳作,小到出门远行。上山打猎。苗族在用传统习俗管理各种事物的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也摒弃了一些陋习,比如,父母包办的习俗已经破灭,而实习自由婚姻。苗族至今传承了祖祖辈辈能歌善舞的优良习俗,县城民族广场是属于他们的舞台,每天太阳落山就有成群结队穿着民族服饰的苗族男女老少聚集于此,共同欢乐。还有其他民族如彝族。哈尼族等也会和苗族一起跳舞,不同民族互相团结,共同发展。
2旅游资源调查
屏边县旅游资源调查结合全县旅游商品。旅游用地调查进行从土地开发的角度审视旅游资源本体价值,从而更好指导全县旅游资源开发。经过对全县各乡镇旅游资源。旅游商品和适宜开发用地地块的全面调查。
(一)常规旅游资源普查
屏边县旅游资源普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家标准)进行调查,具体普查结果见附录屏边县资源普查报告。
1。旅游资源的丰度
此次屏边县旅游资源普查范围包括屏边县的6乡1镇,共确定了41个旅游资源单体,
平均每平方公里0。0215个,覆盖了8个主类的7个,31个亚类的15个,155个基本类型的26个。(详见下表屏边县旅游资源丰度统计表)。
2。旅游资源单体质量分级构成
在确定的41个资源单体中,五级的有1个(滇越铁路人字桥),四级的有4个,三级的有11个,二级有8个,一级有17个,其中未获等级单体有0个(不包括在内)。优良级资源单体数量占总数的39。02百分号。高等级旅游资源单体的相对缺乏,迫使屏边县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寻找更符合自身特色的方式和项目(详见下表各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统计)。
3屏边旅游发展SWOT分析
通过对屏边县旅游资源的调查可以看出,区域内生态环境良好。多元文化共存,旅游资源数量可观。种类多样。开发潜力较大,同时存在资源开发不平衡。分布不集中等问题。
4对策建议
针对屏边县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的现状,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思考:
1。转变观念,保护现有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在资源保护前提下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尤其是在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以及地质环境复杂的山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要在科学考证和合理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对于尚未被列入规划但属于优势资源的项目都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保护以及补救,以为未来的发展和规划做好铺垫。
2。合理规划,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在资源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屏边县域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存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如在玉屏镇附近,阿伍季火山。灵宝禅寺。红旗水库。团坡水库以及九层瀑布等旅游资源相距较近,该地区资源富集度较高,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利用区位优势进行整体打包整合资源进行线路规划和优化,达到资源优化利用;但同时资源价值较高的莲花洞石窟相对独立于周围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有限,因此影响到莲花洞石窟的开发利用。
3。加强宣传,做好旅游策划;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重在策划与宣传,在旅游规划的同时通过多途径进行相关宣传,通过差异化。特色化的策略做好屏边县的旅游品牌。打造县域旅游口号,做好品牌形象是进行策划宣传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是旅游策划的必要手段。瞄准定位,凸显区域特色是旅游策划的关键。
云南省屏边县旅游资源与文化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