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消费与供给效率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8-2137-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8。057
Abstract:Cult论文网uralconsumptionwastheconsumptionofspiritualproductsandservices。Itincludedbothfundamentalpublicculturalconsumptionandhedonicindividualculturalconsumption。Generallyspeaking,theopportunitiesandqualityofpeoplesculturalconsumptionwasthedirectresultsoftheefficiencyofpublicculturalservice。Therefore,thisresearchwasvaluableforthereasonthatitwasconductedbystudyingthethedevelopingconditionsofpublicculturalconsumptionandthemasspublicculturalconsumptioninruralminorityregions。Andinperspectiveofsatisfyingthemasspublicculturalconsumption,itexploredtheapproachestoincreasetheefficiencyofpublicculturalservices。
Keywords:minoritynationalitiesregion;ruralpubliccultureservice;consumptionefficiency
公共文化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满足基本文化需求和保障文化权益为目的的文化制度与系统总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1]明确将均等化“与效率“列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两大重点。均等化“是公平价值理念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内在要求;效率“则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是实现公民文化需求和文化利益的基础。均等化与效率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公共文化利益最大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消费需求。以公共文化消费为切入点,探讨公共文化服务效率问题,既有利于合理分配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覆盖;又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率扩大化。
1公共文化消费与公共文化服务效率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2]既包括经济支付型消费,也包括时间等支付型消费,它具有不同于一般性商品消费的价值属性。从文化消费能力来看,不仅能反映个人与社会经济状况,也能反映个人素养以及一个地方的文化事业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能力。从文化消费行为来看,既具有整体流行性,又受消费者文化修养。兴趣爱好和格调气质等因素影响,也具有鲜明个性和明显层次性。可以说,它是一种现实心态反映,也是一种观念选择。情感选择和价值理想选择,反映了个体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认同倾向。从文化消费价值来看,它并非是对文化内容的消耗,相反,当人们消费文化使用价值时,还会对文化价值进行延续和增值。这种延续和增值是多方面的,对消费者个体而言,是文化素养提升;对文化本身而言,既是文化传播与传承,也是文化创造与创新,更是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设施与活动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统一体,对于供给主体而言,它是公益性或非经营性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参与公共文化活动需要一定经济与时间支出,它便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由于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一般由政府指令性提供,或在政府指导和购买引导下通过市场来完成,政府的意志和决策行为便成为影响居民公共文化消费状况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为:其一,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束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方参与。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由公共部门所垄断,政府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决策者和监督者,又是生产者。供应者和付费者;既要掌舵“,还要划桨“,难以引入市场机制,与社会力量形成多元合作。其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影响群众参与机会。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意味着能让每一个人有机会分享公共文化利益“,享有参与文化创造。享受文化成果。表达文化主张等权利。但是,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大多由政府意志决定,缺乏公众文化需求偏好的调查和科学论证,没有把群众公共文化消费质量与满意度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导致群众公共文化消费参与度不高。其三,公共文化服务投资导向制约公共文化服务合理分配。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投资仍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意志决定公共文化服务投资方向。有的地方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形象工程,造成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合理。难接地气;有的地方则追求公共文化服务的超前消费“,财政支出重点放在享乐型文化设施建设或注重非公共性和公共性较低的半经营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投资和管理,忽视公共性程度较高的非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投资和管理,导致公共文化服务投资错位“,既加重了财政负担,也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和供给方式可及性影响着人们公共文化消费的参与性和满意度,同时,人们的居民公共文化消费频率与质量又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重要评价指标。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较弱,文化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同时,受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人力资源等因素影响,公共文化服务分配不均。可及性差等现象更为突出,以保障群众公共文化消费需求为视角,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效率提升路径显得更为重要。首先,有利于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在合理配置有限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中提升其效率。由于关注群众公共文化消费,是撇开消费者个人经济因素对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及利益保障性追求,如何实现这种追求,既要有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要有创新的文化管理模式,合理调配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为农村居民提供可及。亲近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其次,有利于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中提升其效率。针对农村居民审美习惯和文化需求,把他们熟悉。喜爱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实现审美价值的时代转换,并有效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之中,既能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也能促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活环境“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最后,有利于增进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活动的体验,在增强农村居民公共文化建设主体性中提升其效率。满足群众公共文化消费需求,需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创新文化供给方式,想方设法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消费体验和参与文化建设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和情感接纳,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
2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分析
本研究以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简称五峰)为研究区域。五峰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相邻,平均海拔1100m,全县面积237200hm2,辖5镇3乡,总人口20。8万人,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4。8百分号,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县。2014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1亿元[3]。地方财政一直较弱,但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和区域文化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支出有了大幅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2。1公共文化服务投入逐年增加
2012年,五峰文化体育与传媒的财政支出为1452万元,2013年达3619万元,比2012年增加149。2百分号,2014年4118万元,增幅为13。8百分号。公共文化事业费用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财政收入和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较大力度支持了区域文化资源挖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公共文化活动开展。其中,2014年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中,图书馆309万元。艺术表演团体408万元。群众文化121万元。文化创作与保护97万元。电视400万元。群众体育897万元,直接投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占60百分号以上。
2。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县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量达6。42万册;8个乡镇均建有文化站,建站率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均达100百分号;91个行政村建有农村图书室(农家书屋)174个,拥有图书52万册;全县广播。电视通村率达100百分号,广播覆盖率98。3百分号,电视覆盖率99。2百分号。此外,还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修建湖北茶博馆一座。
2。3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
五峰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拥有较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民俗性,是人民群众娱人。自娱的文艺方式,也是山地民族勤劳。达观。智慧等特性的集体崭露。自2009年以来,按照不漏掉一项艺术门类,不漏掉一个民间艺人“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实行拉网式调查,搜集民间器乐曲牌200余首。民歌2000余首。音乐曲谱200多份。民间故事100余则,统一建立电子档案,装订文本资料181本,出版了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书刊;编印多部民本教材,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创新,推进民族民间文化产品融入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之中。截至2014年底,全县拥有县级非遗项目95个。传承人300人;市级非遗项目11个。传承人78人;省级非遗项目10个。传承人16人;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传承人1人。
2。4基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五峰拥有县级歌舞团1个,从业人员40余人,常年深入乡村演出,年均受益观众在10万人次以上;经常组织非遗传承人演出和举办讲座。开展文化传承人培训班。创建文艺团队等,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各乡镇立足实际,注重乡间循环道路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和文化广场建设,不断拓宽公共文化消费空间;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特点和文化需求,积极开展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体育活动,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举办农民文化技能培训班。文化生活引领班,培养文化骨干和文化贤人,引导干部群众积极开展跳民族舞。唱民族歌活动,引领群众文化生活。
3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消费与效率问题调查
为了进一步掌握农村公共文化消费和公共文化服务效率,本研究还在全县范围内抽取了500余户居民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实际回收1000份,回收率100。0百分号;剔除无效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91份,有效回收率99。1百分号。最后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1文化消费支出增速高于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增速,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低效
2013年,五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1元。比2012年增长13。9百分号;人均消费支出5995元。比2012年增长15。4百分号,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305元。比2012年增长60。5百分号。201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64元。比2013年增长13。5百分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179元。比2013年增长14。2百分号,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412元。比2013年增长35。1百分号。与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增速相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人均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速略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资较为滞后,且存在着投入分配不尽合理的现象。比如,公共财政分配主要由政府单向决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布脱离群众需求;财政投入重点倾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性,忽视公共文化服务运作。管理和维护等,造成多数公共文化设施门闭楼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率不高。3。2公共文化消费频率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使用率低下
关于公共文化消费参与度设置了四个选题,调查结果显示(表1),受访对象在所设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中消费频率都较低,其中,表示没有“的比例均在四成以上,表示在10本(次)以上比例均在4百分号以下。一方面,因为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知识技能型公共文化消费兴趣不高。能力不强。另一方面,说明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力不足。可及性差,公共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村居民文化需求对接性不强,容易导致基层公共文化的边缘化和文化机构的虚设化。
3。3地方性公共文化活动体验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针对性不强
对于公共文化活动体验的调查,我们主要设置了两个选题。在您参加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的机会有多少“中,表示很多“为15人。占1。5百分号,较多“为306人。占30。9百分号,一般“为411人。占41。5百分号,较少“为224人。占22。6百分号,很少“为35人。占3。5百分号。在您对本地文化发展情况是否满意“中,很满意“(21人)和满意“(155人),总和为(176人)17。87百分号;而不满意“(489人)和很不满意“(106人),总和达(595人)60。0百分号;另有22。2百分号(220人)表示说不清“。这说明,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文化产品开发以及融入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不多,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消费的机会不多。
3。4公共文化消费评价度偏低,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反馈不畅
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所设置三个选题中可以看出(表2),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评价度不高。比如,在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方面,虽然覆盖率几近100百分号,农村居民有广播听。有电视看,其满意度理应比较高,但是,由于他们满意的广播电视栏目较少,贴近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的内容不多,所以其满意度也不高。这也说明,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大多由政府主观意志决定,缺乏群众文化需求意向与评价意见反馈;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也仅靠文化管理部门不定期检查来完成,缺乏社会监督与约束,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效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几点思考
通过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和公共文化消费调查分析,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改革与创新。
4。1更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
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是公共“和服务“。公共“体现公平。均等,是做好服务的前提,服务“体现民本。民意,是政府职能底线。实现公共“和服务“两大职能的前提是要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首先,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农村居民基本文化需求与利益保障意识,实现政府职能从管理者“向服务者“。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盘活社会资源,为农村。为农民提供更优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其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立足群众。重心下沉“,克服形象工程与超前消费“意识,真正做到接地气。问民意。惠民生,解决好公共文化消费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既要能让广大农村居民可以参与,更要让他们愿意参与公共文化消费。
4。2建立健全科学的财政支撑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资效率
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单位成本高,实现其均等化和有效服务需要坚实而有效的财政保障。首先,充分发挥县市政府的独特地位和优势,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从总量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投资水平。其次,不断完善地区性财政体制,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再次,理顺各级政府职能,健全财政。事权清晰的财税体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直接投入与效率。比如,可以将管理机构拨付生产性投入“转变为市场调配的消费性投入“方式,把文化。教育。妇联。共青团。工会。科协等各个系统的设施和资源整合起来,统一划定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范围。项目。标准等,按照农民文化消费需求实际拨付资金,以最小的投入盘活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资源。
4。3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的主体作用,增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针对性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是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一体“供给系统,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核心服务领域,需要在科学分工。统筹协作基础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各尽其能,为农村。农民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引导作用。通过征求民意。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发布政府采购意向和招标项目等,购买和引导社会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其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丰富公共文化消费内容。充分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文化专业户和农民文化团体不断挖掘。整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乡土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民族民间文化审美再生产能力,培育吸引力和感染力强的新型民族民间文化消费形态,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再次,积极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消费,增强文化消费体验,释放文化消费潜力,让他们在文化消费体验中感受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树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人翁意识。
4。4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反馈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建立畅通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反馈渠道,是满足群众公共文化消费需求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关键。首先,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三方相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反馈体制,真正做到请群众参与,让群众知情,由群众评判,自觉接受监督“,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能力。其次,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决策体制,真正实现从群众所思。所想。所乐。所忧。所需。所急出发,把能否符合广大农村居民文化需求作为评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主要依据。再次,依照群众公共文化消费评价反馈意见,不断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可以根据不同文化产品和服务类别,采用农村居民集体自行计划。自主消费和自我管理等方式,改变公共文化服务的配送制“,使之真正成为面向农民文化消费的自选制“;也可以采取类似家电下乡“直补形式对群众公共文化消费进行直补“,建立公共文化消费保障体制,实行公共文化消费扶持。
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消费与供给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