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
1寻甸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劳动力增速快,待转移劳动力数量众多
寻甸县是农业人口大县,全县农业人口已占总人口的93。2百分号,且农村家庭均以两个孩子的居多。由于农村人口多,劳动力总量大,增长快,仅每论文网年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求,劳动力严重过剩。
1。2就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寻甸县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特别是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寻甸县乡镇企业不发达,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和转移区域外非农产业就业数量有限,就业主要以从事传统农业为主,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比例较大,这种就业不合理状况,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任务十分繁重。同时个别地方由于青壮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造成当地农村劳动力缺乏,给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1。3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相对低下,大多数只接受过初中教育,有的还是半文盲。
(2)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有限。资料显示,从未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超过60百分号,即使参加过培训的劳动力,也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必然导致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较低。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近年来,寻甸县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但是由于寻甸县工业经济比较薄弱,加之许多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经济效益不佳,难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4)生活条件另有特殊要求。
少数民族外出务工较汉族相比,在生活方式上因具有特殊性,从而使他们外出务工时对生活条件往往有特殊要求。寻甸是回族彝族自治县,回族人口在寻甸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回族外出务工劳动力需要具备清真的饮食条件,甚至务工所在地还要有清真寺等做礼拜的场所。而用工单位生产成本的考虑,多数不考虑设立清真食堂,客观上导致外业务工劳动力的转移难以落到实处。
(5)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各个城市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而在寻甸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却长期被忽略,土地成为农民的唯一保险。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将面临失去生活保障,一旦失业,生活。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就无从谈起。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横向流动。
2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根据寻甸县目前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结合云南省省情,并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加速转移。
2。1加大宣传教育,改变观念;加强民族平等宣传
?对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故土难离,等。靠。要思想严重的实际,从转变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入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外出务工致富农民典型现身说法,利用多种媒体宣传劳务创收的经验与做法,以及组织召开季节性劳动力转移总结大会,用表彰先进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从思想上打破农民宁愿在家受穷,不愿外出赚钱“的旧观念,形成外出打工致富光荣“的氛围,提倡出去一个人。节约一份粮。学会一门艺。多挣一份钱。致富一家人“的新观念。
同时还应加强民族平等宣传,促进民族交流团结。民族身份。民族心理。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价值观等是阻碍民族地区劳动力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劳动力的社会融入过程就是其民族认同。民族心理。民族文化价值观不断变化的过程。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民族价值观念和民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不仅是其城市社会融入过程中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的地方,也是其社会融入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威胁和破坏的地方,同时还是其社会融入的深层内容。必须大力加强民族文化宣传和教育,大力宣传民族平等,促进民族交流互动,消除民族歧视。
2。2政府引导加快思想转变,提高技能水平,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
寻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县,居住着汉。回。彝。苗等16种民族,少数民族有11。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7百分号。针对寻甸县这种多民族特征,政府应加强思想引导,转变传统观念,根据各民族不同的特色文化采取不同的技能培训和工作安排。拓展务工人员对发展较快的省市的了解。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抓好义务教育,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劳动力具有一技之长,增强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同时各级政府有关劳动部门建立垂直管理。多级就业服务网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乡镇劳动站和社保中心组成建立村级就业信息员。建立资源信息平台,介绍职业和岗位,进行培训。
2。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寻甸是农业大县,也是农村人口大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力度直接关乎全县人民的利益。
2。3。1建立完整的工伤保险制度
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对农民工来说是对发生事故后的经济补偿,对企业来说可以降低事故发生后所要承担的责任,从而可以降低双方的风险。工伤保险成立于雇佣关系存续期间,不涉及账户积累和关系转移接续,较为简便。保险的费用由企业或雇主缴纳,首先要将农民工较多。工伤风险较大。职业病高发的行业纳入工伤保险范畴,再积极推进其他行业或部门的参与。2。3。2建立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
由国家。集体。农民三方负担,推进社会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的接轨。比如,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家中留守的劳动力以老人为主,若想真正的解决民族地区的劳动力转移问题,必须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制度。国家应采取扶持办法,帮助民族地区解决养老问题。
2。4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从长远看,要大力发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抓好农村扫盲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从近期看,要重点抓好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农村劳动力转移择业实用技术作为培训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求立竿见影地提高劳动者流动就业的能力,使培训的农民工走出去后能就业,能站住脚跟发展。
大力开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能力,使农民工从数量型向素质型,从体能型向技能型,从农业型向城市型的转变。对农民工的培训要按照市场引导。需训结合。供需对接的原则,针对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重点开展并搞好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能力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和以家政。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行业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
2。5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拓宽农村容纳劳动力的空间
2。5。1增强农业内部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
一是加强农民最急需的饮水。道路。能源。电力和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活劳动的投入;二是发展农业优势,实现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由资源密集型的粮食生产方面向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作物生产方面转化,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延长农业吸纳劳动力的产业链条。
2。5。2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就地转移
寻甸的旅游资源集自然。历史。人文为一体,内涵丰富而各有特色,具备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旅游资源是寻甸的一大优势所在,也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目前,寻甸县政府也在高度重视寻甸旅游业的发展,考虑把旅游业作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充分利用县域内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强化旅游?Y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北大营草山综合开发项目为龙头,加快牛栏江沿线。凤龙湾景区。塘子温泉。钟灵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开发,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提升旅游品位和档次,发展休闲观光度假旅游,积极开拓旅游市场,争取在昆明旅游经济圈中占有一席之地,把寻甸建设成昆明旅游经济圈中的一个新亮点,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2。5。3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非农产业就业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就是以本地民族文化风情为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经济,从实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有的少数民族村民直接利用其家庭设施,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提供餐饮和住宿;有的在旅游景区销售旅游商品;有的为游客提供赶马。客运等运输服务;有的进行民族工艺商品生产;有的为游客提供导游。歌舞表演等服务。从2002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来看,转移较多。转移较快的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都是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县份。因此,发展特色经济对吸纳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非农产业就业是有广阔前景的。
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