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阳光透明廉洁
阳光透明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属性,廉洁是阳光透明的必然结果。公开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公众的普遍参与,公众的普遍参与既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动力,也是督促政府阳光透明廉洁的重要力量。
4。高效精干协调
服务型政府必须当机立断、果断敏捷地处置种种社会事宜。现代服务型政府必然要发展成为运作速率快、办事效能高、行政投入低、管理收益高的政府。面临不停发展变化的新局势,尤其是当各种突发性事宜的陆续涌现,要求政府必须快速反应、理性决议、精准出手、实时反馈。
我国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主义的理论原则、践行中国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借鉴西方行政学理论的优秀成效,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打造符合中国实际需求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强调民主法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党人的本质追求,服务型政府的服务性与中国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
二、城市化概念与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学术界普遍认为西班牙工程师塞达(A.Serda)在 1867 年出版的《城镇化基本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化这一概念。就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而言,可以说是在曲折中前进。
(一)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学术界关于城市化的具体概念,可谓是莫衷一是。其中较为全面的观点是我国学者高佩义关于城市化的见解,他认为,城市化是一个传统落后乡村社会转变为现代先进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具体来说包含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经济意义的变动,主要指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等;第二种含义是社会性质的变迁,主要指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过渡。城市化应是农民变成市民、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乡村社会走向城市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
具体说来,城市化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2。城市化是经济集聚的过程;3。城市化也是当代文明出现、积淀的过程。
(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论文网
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基本的恢复和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12。5%,这一阶段虽然持续时间短暂,但也反映出正常的城市化规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至1957年达到15。4%。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后来政策上的种种失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没有顺利地通过这个起步阶段。
2。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
1958年开始,国家错误估计积极发展形势,一味追求工业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导致经济结构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大跃进”使劳动力大批量的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城市化高峰,城市人口的年递增率高达10。5%,196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19。75%,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现象。1961-1965年国家为了改正“大跃进”的错误,进行了国民经济的调整,经历了第一次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波动,城市化水平降到16。84%。
3。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
1966—1978年是我国城市化长期停滞不前的时期。1966年 “文化大”的开始以及后来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失误,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非常缓慢,严重扭曲了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必然联系,给工业化和城市化均造成巨大损失。据资料统计,1976年与1966年相比,工业总产值提高了94%,城镇人口只增加了13。8%,工业年增长速度为6。9%,城镇人口年增长速度却只有1。3%。1966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8%,1978年为17。9%,13年间,城市化水平仅仅提高了0。1个百分点,始终在17。5%的水平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