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起步低,发展缓慢。农村生产发展落后,农业是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收入渠道单一,这使得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牢不可破。另一方面,农村社会问题增多,各种社会矛盾普遍激化。首先是农民最关心的看病、就学、养老的问题,虽然政府很重视这些问题并开始着手解决,但是至今还是没有任何成效。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居民就不能踏踏实实的过日子。其次是农村的封建迷信问题。封建迷信在农村一直比较盛行,再加上农民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素质普遍偏低,它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阻碍人们拥有科学的认知,而且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打破农村特有的和谐氛围。此外,大部分村干部知识理论水平较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陈旧,缺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农村当前经济的多元化、思想的多样化、矛盾纠纷的复杂化迫切需要有着新思想和新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村官的加入。
(二)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主体创新要求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
陈振明指出,“社会管理的主体构成从传统的国家或政府扩展到了所有的公共部门及公民个人,社会管理变成一种包括政府管理在内的全社会的‘多中心主体’的开放式公共治理。[1]但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从上至下的垂直等级式的管理模式,所以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主体比较单一,农村社区仍然是由基层政府计划安排,村民委员会只是扮演着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角色。而这个单一的主体却又无法满足农村基层的各种公共需求,不能很好的发挥其职能,使得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水平不高。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打破当前基层政府对农村拥有绝对管理权的现状,增加农村基层的管理主体。而大学生是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主体创新最适合的人选,他们的加入会改变当前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主体单一的状况,使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主体趋于多元化,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水平。
(三)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人才需求需要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
传统农业时代,农村经济增长取决于土地数量以及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投入。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不仅仅依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增加,更重要的取决于劳动力素质的水平。 [2]胡锦涛总也曾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3]而对农村来说,人才更是不可或缺。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大以及农村环境比较恶劣等一系列制约因素,出现了人才从城市向农村单向流动的现象。再加上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较低,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有限,不能够很好地解读国家关于带动农村发展而施行的政策,因此迫切需要有文化知识和理论素养的年轻人投身于此,而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官则毫无疑问成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新主体的首要人选。
(四)大学生村官实践经验的缺乏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需要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文献综述
邓小平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初入社会,没有任何实践经验,能力相对来说也比较有限,因此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将大学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而农村基层对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农村就像是一所社会大学,大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认识农民,认识社会,建立与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积累社会经验,而且可以通过对农村基层繁杂事物的处理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近些年,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的就业形势相应的也越加严峻。而当大学生们求职无门的时候,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无疑使大学生们看到了一丝希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同时大学生们也摒弃了一些传统观念,义无反顾的加入到了大学生村官的行列当中来,在农村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确为我国缓解了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