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胜任力理论下的中小学校长素质结构研究初探
胜任力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最初主要是在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内研究和应用。自2000年以后,教育专家对教师。校长和大学辅导员等特定人群的胜任力特征研究。
1胜任力的研究背景
1973年,麦克利论文网兰在他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文章中首次提出胜任力概念。他强调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能为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做出实质性的贡献。这种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潜在的行为特征称为胜任力。①目前,对于胜任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不同的说法。总的来看,胜任力的含义包括四个方面:胜任力强调工作情境中个人的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价值等特征;胜任力与个人工作绩效密切相关;胜任力与个人能力水平和行为表现相联系:胜任力能区分个人的优秀表现和一般表现。综上所述,胜任力的概念更强调了工作背景和绩效,强调了个人的自我概念和特征等心理特征因素,而且能够直接区分出卓越和一般工作者。笔者认为胜任力就是指一个人的能力素质。素质又叫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成就卓越与成就一般的人区别开来的深层特征。
2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2。1国外研究状况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将胜任力理论研究引入教育领域。到70年代末,美国中学校长协会成立了校长胜任力特征指标体系,并用它来指导校长选拔和管理工作。之后,胜任力理论研究传到了英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校长胜任力特征就成为英。美等发达国家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美国研究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特征有,分析各种复杂问题。判断。组织。决断。领导。承受压力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时了解他人各种需要和所关切的问题。广泛的兴趣。注意自我修养。具有较成熟的教育思想,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点。②澳大利亚校长中心认为校长作为其领导能力包括教育领导力。监督。绩效评估。个人意识。沟通。压力管理。个人管理。培养他人。影响力。冲突管理。团队建设。清晰的系统思维。战略思考和规划。建立组织文化。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全球视角。领导视角。环境和行业观点。公共关系等。③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以往的校长素质研究侧重于整理西方学者研究的现有资料或者进行相关理念探讨,关注不同主体对校长的应然素质“的理念探讨,而对其实然素质“研究甚少。随着胜任力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了一个以能力为研究基础的时代,给国内学者研究校长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
3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建构
要想为提升中小学校长素质给出自己的策略,那么首先要了解作为一个中小学校长应具备哪些素质。
这个模型总体上包括两层次:水上冰山部分(知识和技能),这是对胜任者素质的基本要求,相当于是职位的硬件素质,但它不能把优秀者和一般者区分别开来;水下冰山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的胜任力,可统称为鉴别性胜任力,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的关键因素,是岗位职务要求的软性素质,而且是潜在的。持久的个人特征,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4结论与实践启示
中小学校长要变为优秀的领导者,这些胜任力将为校长实践增添价值。本文在文献回顾,模型建构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4。1战略管理的胜任力
作为战略性领导者,需要各种有效技能和知识来改善组织结构,改组管理链条。中小学校长需要处理各式各样的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在各职能领域,如教学管理。教务。学生工作。对外事务,而不仅仅限于常规的行政管理活动。校长需要全面的技能知识,尤其是要清晰地了解本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学生入学准确的预测,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
4。2变革管理胜任力
中小学校长对内应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对外应该是一个出色的社交家,他应该对学校和紧密与学校紧密相连的社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这就要求他将自己看作值得信赖的领导者,使他人接受领导的目标。任务。计划和政策,以身作则,最终使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4。3人际关系胜任力
中小学校长应采取不同方法与老师迅速实现交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招聘和保留专业知识的优秀老师显得更加重要,很多学校应该优秀老师的跳槽而担心影响学校的生源。鉴于此,中小学校长应该是知识管理的拥护者,进而要求校长做到:(1)对教学实践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够指导和帮助本校教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策略;(2)掌握有效的行政管理知识和技能,善于调动行政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3)努力在学校内营造出一种团结互助的和谐氛围。使得教师间形成相互学习的良性关系。中小学校长的工作中包含较多的情绪劳动,要求其具有较高的情绪管理能力。
新胜任力理论下的中小学校长素质结构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