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写作影响因素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写作心理研究表现出两种主流观点,一是能力取向的观点,二是过程取向的观点。前者把写作看成能力的体现,后者把写作看成是信息加工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本文主要以第二种观点为指导,从发生在写作过程中,并与写作过程密切相关的因素这一视角,?论文网⑶叭斯?开发表过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总结,并就相关研究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评价。
一。外部因素研究
刘如平通过在小学三。四。六年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对于小学三。四。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年龄差异是造成他们作文质量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伍新春运用心理模拟法创立了写作构思活动模式,通过在小学四。六年级的实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学生写作水平是受学生写作构思策略影响的,如果教师能根据写作构思活动模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写作构思策略的培训,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刘淼和张必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作文方式决定前计划用时,不同的作文方式对前计划用时的要求存在明显差异。书面作文和口头作文相比,所用的前计划时间要少。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前计划时间长的作文质量明显优于前计划时间短的作文质量。
二。学生心理因素研究
(一)厌倦心理,
张玲从写作准备阶段。行文阶段。评改阶段等环节详细分析了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的原因,并就每个环节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她认为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写作的厌倦心理,既与教师的写作教学方式不当有关,又与学生自身没有端正写作态度有关。因而要消除学生的写作厌倦心理,也要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的写作教学方式不能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要把写作规定得过死,要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尽管学生心理。思想上不成熟,对写作可能会有偏见,教师也应通过鼓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对写作的信心,逐步扭转学生对写作的看法。
叶亚敏提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驱除厌倦心理最好的办法。首先要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善于从身边的点滴小事中挖掘写作素材;其次,教师积极参与实践,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学生习作是种乐趣;最后,在作文讲评阶段要尽量给学生积极的反馈,让学生拥有成功的体验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李勤认为千篇一律的作文套路是让学生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之一。写母爱的文章一定会写我生病发着高烧,母亲半夜背我去医院;写老师敬业往往会写老师生病了也依然坚守在课堂,不让学生落下一节课;写好人好事常常会写在公交车上给老奶奶让座……再加上作文往往是由教师规定的命题作文,当学生面临一些他们没有经历。感悟的时,学生往往会无话可写。如果学生长期处在这样的写作课堂上,自然就会产生厌倦心理。
(二)畏惧心理
张婉珍认为学生对写作的畏惧主要是畏于没东西写,畏于没有信心。现在的学生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各种培训班之间,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观察。体验生活,导致他们对社会的洞察力不强,因此一到作文课时便只能搜肠刮肚。像挤牙膏一样。老师在进行作文点评时都是以优秀作文为范例,甚至以满分作文为讲评的参考,这在无形之中就对那些作文写得不太好的学生施加了压力,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下,他们只会更加自卑,丧失写作的信心。向莉认为许多学生提起写作便会紧张。忐忑不安,这种心理状态也使写作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尽管有些同学非常想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但囿于自己的基础功底太差,所以随时处在各种担心之中,担心自己写的作文不好遭到老师的点名批评,同学的无情嘲笑。奚落,父母的训斥……
三。评价与展望
国内过程取向的写作心理学致力于解决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难题,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影响中小学生写作的外部因素和学生内部心理因素都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水平有所帮助,而且对教师从哪些方面改进写作教学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启发。但是目前进行写作心理研究的多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或是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他们没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在研究中缺乏心理学专业理论框架的支撑。此外,大多数关于写作影响因素的研究都是针对语文。英语的,缺乏对学科整体的写作进行研究。导致影响写作的普遍性。一般性规律和因素难以被发现。写作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必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显性因素的作用,又有隐性因素的作用。而目前关于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多是孤立的,没有关注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总结以上问题,未来写作的影响因素这一研究主题的努力方向应该是既要揭示影响学生写作的内部心理因素,也应关注外部环境对学生写作状态的交互影响。让更多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参与写作心理的研究,从而为写作心理研究提供更多专业的理论支持与指导,增加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将写作心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分析,增强写作心理的普遍适用性,加深对写作心理的整体把握,而不是将其按学科分类,进行学科心理写作研究。加快写作心理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这样既可以在课堂实践中检验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中小学生写作影响因素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