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效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3-0147-06
大众文化最先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大众文化是指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论文网切相关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1]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大众文化思潮悄然兴起。90年代以来,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化的大舞台上展现出复杂而生动的景观。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正以其鲜明的现实价值取向和强烈的文化渗透能力,广泛地介入高校的日常生活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辩证地分析大众文化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影响并进行有效的制度化解和积极应对,对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毛泽东说过: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大众文化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承载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政治表达功能
大众文化中的民粹主义领军人物约翰?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实际上总是政治性的。首先,大众文化是传播政治理念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美国,好莱坞电影首当其冲成了西方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它用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前传等重磅炸弹“轰炸全球,向全世界推销美国式的意识形态观念和政治理念。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越来越多地借助大众文化的形式,例如流行文学。热播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等等。其次,大众文化可以表达政治诉求。作为最贴近人民大众的一种文化形式,大众文化往往真切地反映着民众心理和民众情绪,如活跃的网评。博客。播客等等,都包含着民众的政治文化和政治诉求。再次,大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方式。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政治和文化的关系不可分割,政治中包含着文化因子,文化中渗透着政治成分,借助大众文化进行政治活动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在西方,形形色色的选举活动往往就采用大量的文化象征符号,和文化活动连在一起。在,青年歌手大奖赛。电视剧评奖。电影。优秀图书等也有明显的政治含义。
(二)社会整合功能
社会整合(socialintegration),是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明确提出的概念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构架之中。作为一个社会学范畴,它是指为了保证正常运行,社会系统需要对系统内不同行动者或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调整和控制,以防止冲突局面的出现。[3]而文化则是协调。调整和控制的宰制性力量。像易经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及说苑的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就是在强调这种力量。正如福柯所说,当今文化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权力“,文化延伸着。扩张着权力,文化是权力的助手。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整合力量已经构成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它以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的娱乐性。广泛性和渗透性在大众愉悦的过程中悄悄地完成意识形态的整合工作。加之现代大众新媒体的快捷传播和全方位渗透,大众文化隐含的诉求“导向“和判断“,在受众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
(三)情感培育功能
大众文化是民众情感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在娱乐性。趣味性。渗透性中培育了民众丰富的情感世界。第一,大众文化可以丰富大众的情感体验。美学大家朱光潜曾经说过: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4]人类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等等。大众文化可以将人类多姿多彩的情感囊括于自身的空间之中,从而拓展了人类的情感体验。第二,大众文化可以强化民众的情感认知。大众文化是集个体情感。生活情感与审美理想于一体的文化形态,它常常借助于文学技巧。理性过滤等艺术手法将特定情感典型化,从而生动明晰地表现出深刻意蕴的艺术情感,加深了人们对各种情感的体认。第三,大众文化可以补偿主体的情感需求。大众文化可以通过情感宣泄。情感表达与情感交流,借助于情感想象,有效地补偿人们对现实情感的需求。优秀的大众文化产品往往通过丰富的情感想象,达到情感的倾诉。宣泄。补偿等多种效应,使负面情感得以疏导。第四,大众文化可以提升主体的情感品质。苏联时期的文艺心理学家维戈斯基曾说:艺术情绪本质上是智慧的情绪。“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中的情感不是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经过审美规范的,是创作者在对材料进行经验分析。辨别清理的基础上,剥离了功利。低俗。琐碎的个体情感,彰显了高尚。纯粹。理想的美的情感。因此,审美的过程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情感品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大众文化具有培育情感的功能。
二。大众文化境遇下大学生主流
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大众文化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对大学生登高望远。开阔眼界。了解世界。汲取不同文化营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给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强势文化对的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意识形态干涉等问题。这些都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大众文化冲淡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它关系到社会的整合程度,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政治目标和政治动力。[5]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以崇高精神为追求指向,弘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鼓舞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大众文化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西方工业化。商业化的基础上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大众文化一开始就带着商品的印记,利润最大化是它的传播动力。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功利性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大众文化塑造的巨大消费空间中,吸引大学生眼球的是被大力宣传的耀眼明星,商业大款。名牌汽车。豪宅别墅等生活画面。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炫富女马诺在非诚勿扰中大胆地宣泄出当代部分青年的心声,实在令人瞠目结舌。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平面性,宣泄与放松,跟踪流行与时尚,也会妨碍大学生对高雅文化的追求,遮蔽了人的理性追求;它的直觉性。娱乐性,还会使大学生沉迷于感官享受,消磨意志,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在大学生中蔓延开来,拒绝深度。抵制高尚。放纵感官和青春。淡漠理想和信念是许多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大众文化借助于传媒和网络,使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进一步世俗化而远离主流意识形态。另外,大众文化在内容和话语上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调侃。戏谑,大大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淡化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
(二)大众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
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主导价值观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对社会其他价值观及其发展方向和基本走向具有主导。引领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而主流价值观则是指一个社会大多数民众即主流民众所信奉或各种价值取向大体一致的价值观。[6]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转型。互联网已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而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使这种冲击更加深刻。大众文化以其巨大的浸染力。解构力和吞噬力,逐渐占有。整合主流文化的空间,挤压着的主导价值观,迫使其从中心位置逐渐退出,淡出人们的视线。目前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离散化的趋势。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价值主体自我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盛行。主体意识的崛起,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萌发,逐渐由抽象回到具体,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潜移默化地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体本位。大学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利益,从自身的需要出发谋求个人利益,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明显地偏向了自我“的方向。二是价值目标现实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面临着价值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在价值目标上逐渐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更倾向于后者。从现代大学生职业选择看,他们更注重选择务实性和功利性的工作,大学生价值目标选择显现出更多的功利性和现实性。三是价值手段实用化。随着价值目标的现实化,大学生价值手段逐渐实用化,变得更加务实,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盛行。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当前大学生们普遍希望大学教育能够提供适应将来社会需要的素质,找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较少地考虑价值观或价值取向问题,而更多的是关注是否有用。四是价值评价标准多元化。价值评价标准是指价值主体对运用各种价值手段实现价值目标进行评价的尺度。伴随着大众文化的盛行。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性,价值评价尺度开始由理论原则向现实生活转变,大学生的价值标准更趋向理智和宽容,对好与坏。善与恶。成功与失败。道德与不道德的评价标准更加理性化。在今天,这一切往往都被大众文化或多或少地宣扬和表现出来,都冲击着大学生以主义为指导的主导价值观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三)大众文化威胁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促使西方国家把自身的价值观念向全球推广,并以此作为衡量其他国家和人民价值的标准。2005年10月美国学者阿兰?雷丁在纽约时报发表重启我们冷战时期的文化外交一文,从历史角度高度赞扬文化外交战略为美国穿透冷战时期以苏联为首的主义阵营所设置的铁幕“发挥了特殊作用。他指出,今天的反美主义“是根深蒂固的,需要长期的劝诱……以便强化美国的价值观,美国政府只有秉持耐心和长期战略才能让文化外交产生效果。[7]这样,西方发达国家在大众文化交流中自然就居于主导地位,取得优势话语权,在多元化的大众文化的冲击下,西方国家所主张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价值观,就自然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中,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个人。恐怖组织。极端宗教分子,利用校园论坛。聊天室。新闻跟帖等方式散布政治谣言,攻击和诋毁政府。而大学生们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在开放的文化环境里,一些大学生经受不住不良大众文化的诱惑,对主义开始怀疑,对执政党表现出不信任的情绪。在西方文化典籍广泛引入,社会思潮纷至沓来的情况下,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显然对此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守的主义理论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还是在应变上都显得滞后。如果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对西方霸权主义文化进行有效的揭露和批判,就会使得大众丧失政治警惕,并由浅层次审美文化的认同,发展成为深层次的政治认同,最终使传统文化贬值,主流文化逐步丧失应有的话语权,造成我们内在文化价值系统的断裂,威胁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并不平静。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全党同志一刻都不能放松政治这根弦,始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增强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工作紧紧抓好,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8](四)大众文化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话语权“是近年来流行于社会哲学领域的一个术语。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指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9]可见,话语是一种经过较长时间历史积淀而成的社会文化语码,以语词言说的形式潜在地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话语一旦形成,人便拥有了自己的意义世界,形成了自己的特定规制,构建了自己的知识形式和话语系统。“[10]从理论上说,话语权的确立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言说者的权威性;二是言说内容的可信性。然而,由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的强势,使得西方话语体系得以成为世界流行话语“,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也处于优势霸权地位,而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于弱势话语地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依然很多,与外部的社会要求和教育本身的目标尚有不少差距。高校尽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有学校主导。学生自主的第一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进了互联网,建立了红色网站“,思想政治工作也走进学生公寓等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已经掌握了优势话语权。当前,随着大众文化广泛渗透,不但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也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和个性化精神。大众文化的这样一种发展渠道和传播机制,一定程度上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这突出地表现为高校网站的功能发挥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减弱。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明显等等。正如复旦大学的邱柏生教授在试图摆脱困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呼吁道:近年来,高校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总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困惑,尽管两课建设认认真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多样,思想管理与理论规则深入到生活园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出新。凡此种种,但总是感到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11]
三。大众文化时代大学生主流
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
在大众文化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通过一手抓大众文化的规范整合,一手抓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努力实现大众文化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的社会心理层,即人们日常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反映,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其健康发展。文化品位的提升需要主流文化的规范。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其基本内容包括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有助于纠正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偏差,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袭,一定程度上摆脱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即以主义思想的一元性指导大众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坚持以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动力,抵御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大众文化产品;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目标,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依据,保证大众文化发展的正确价值取向,进而促进校园大众文化市场的完善和发展。精心组织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把教育的主导性蕴含在形式的多样性之中,构建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统一。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和谐校园文化,使科学的思想观念能够被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不断提高大学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借鉴和吸收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大众文化之所以能为广大青年学生热爱和追捧,对其思想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究其原因就在于大众文化满足了不同的青年群体需求与不同的兴趣爱好,其运作模式融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这也正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吸收和利用大众文化的生产技术和传播手段,把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赋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鲜明的实践特色和生活气息,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鲜活的理论。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说的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主义,不是口头上的主义。“[13]在内容切入上,要下功夫深入研究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内在需要。利益诉求等贴近生活的内容,真正把握大学生思想的兴奋点,捕捉行为的敏感点,找准需求对接点,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增加生活气息,关注大学生的现实诉求,培养亲和力,产生情感共鸣,消除主流意识形态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得到大众的衷心拥护,并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在形式方法上,要改变单向灌输的思维套路,增强大学生的互动参与。传统的教育较为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习惯依靠教育者的单向说教,实效性不强。在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中,大众在文化参与的过程中不仅是一个文化鉴赏者,还是一个参与者和互动者。在参与和互动过程中,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和个性化精神。在当今全球化。市场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境遇下,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注意借鉴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积极适应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审美习惯,努力获得他们的接受和认同。(三)构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台
大众传媒是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它是信息传递。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建构。传播。认同和接受的平台。大众传媒的便捷性。多元性。层次性。主动性和广泛性等特征,拓展了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随着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大众传媒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高校可以利用3G网络。博客。微博。手机。虚拟社区。PDA。MP4。IPTV等新媒体,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大学生的全员覆盖。全程融入。全面渗透。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学生还能通过新媒体及时了解社会现实。新闻热点,了解不同国家的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念,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另外,大众媒体的交互性和虚拟性可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针对性。在博客。MSN。BBS。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获得者。传播者。发布者,可以自主地与他人进行在线交流,极大地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用匿名方式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这使得在虚拟空间更容易形成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气氛。高校教育者可借助大众媒体及时了解和收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和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思想动态,然后针对问题进行组织讨论,并反馈到现实中,进行针对性地教育。这样,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从单向被动式向多向互动式转变,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互动交流,由灌输到渗透。由显性到隐性,可以收到无可比拟的效果。总之,在大众媒体的环境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能仅限于教室和课堂时间,应该延伸到课外,构筑以校园大众文化为基点的新媒体与传统优势相融合的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让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进媒体“。这实际上是渗透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运用。
(四)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历来是知识密集。思想解放。文化活跃的场域。在大众文化传播背景下,校园的文化建设在灵活性和多样性特点的基础上,应着力突出文化的人文特点,既体现高标准。高品位。高格调,又体现多形式。多层面。多内容。文化活动的主体是人,作用的对象也是人,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因此,高校文化建设必须把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作为抓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需要,关注人的生存境况和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鼎力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和育人功效,统筹兼顾校园文化建设,把立足点和着眼点放在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上,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激活个体潜能,不断使人得到发展;通过拓展活动渠道,不断强化校园文化凝聚人心的功效;通过规范运行机制,不断破解校园文化的建设难题;通过不断优化育人环境,着力发挥校园文化励志。敦行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原则,努力彰显独立。自由。创新。开放。包容等大学精神,使高校文化成为影响和教育一代又一代大学人团结奋斗。共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实践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文化人“的原则,做到一条道路“延伸一种精神,一个景点“展示一种文化,一门课程“培育一种素质,一次活动“激昂一种力量,使时代气息与文化氛围相统一。相和谐。[14]总之,大学文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只有融入大众文化之中,汲取大众文化的积极因素,才能实现以文化人“的功能。
四。结语
一定社会的文化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当代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且已成为社会文化中的一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主干形态。由于时代的局限,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其带来的影响既有正面的积极意义,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只有辩证地认识大众文化的二重性,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才能促进大众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为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大众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效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