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归因方式特点与思想教育引导

一。归因理论与归因方式

归因一词源于社会心理学,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原因解释推断的过程。归因理论始于1958年,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ieder)提出,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最早提出了归因理论。随后,很多心理学家,如琼斯论文网。戴维斯。凯利等都对归因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学者侧重于研究归因的认知过程,即人们究竟将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归为何种原因。海德(F。Hieder)认为,人主要将行为或事件归因于一个人的内在状态或归因于环境中的外在力量,将行为原因归为人格。品质。态度等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为外界压力。背景。他人影响等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Weiner)认为,人们将成败主要归因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等因素,将它们结合起来组成三维度模式:内因与外因,稳定性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与不可控性原因,其中努力是可控因素,能力。工作难度等属于不可控因素。人们若进行可控因素的归因,则会认为个体努力了,结果就会好,个体不努力,结果就不理想。

根据归因研究,人们对于行为或事件发生的结果会进行不同的归因。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且还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归因会趋于一种较稳定的状态,即个体如何解释其行为或事件发生的结果,这就是归因方式。归因方式因人而异,可以通过询问个体对多个事件的产生原因,并要求被试者对这一原因在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整体-局部。可控-不可控四维度上进行评价,归因方式不同会导致个体对外界环境和自我认知产生差异,而这种认知又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二。归因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大学生把正性事件进行内在的。整体的和持久的归因,而把负性事件进行外在的。局部的和暂时的归因,说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是积极的归因方式,反之则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有人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自信水平具有相关关系,并且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一维度的影响最大。还有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都显示,归因方式与成就动机。人际关系发展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所以,研究大学生的归因方式特点,可以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归因方式特点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班级学生中随机抽取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170份,收回有效问卷154份,有效率为90。6百分号。问卷分正性和负性事件两部分,由正性学业成绩5道。正性人际关系4道。负性学业成绩5道。负性人际关系4道组成。每道题都由5个小题组成,第1小题询问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不计分,后面的小题分别要求被试者对问题原因进行内在性。整体性。持久性。可控性4维度评价,每个维度均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进行测量。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总体情况

经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施测大学生有这样的归因特点:大学生在对正性事件归因时,倾向于将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整体的。持久的和可控的;在对负性事件归因时,倾向于将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局部的。暂时的和不可控的。对正。负事件的归因在内在性。可控性维度T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大于0。05,认为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整体性和持久性两维度T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小于0。05,认为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如表1)。这一结果说明总体上来讲,大学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很重视自己的内在因素。

大学生将正性事件的发生进行内归因,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激发行为的积极性。如果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内部因素,说明其面对失败时能勇于从自身寻找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别人。抱怨别人,这对于今后学业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种归因方式会产生内疚和羞愧感,假如这种情绪具有弥漫性,有可能产生我不行,我很笨,任何事情都是由于我的原因而做不好“的认知态度,长期下去则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影响,不利于身心健康。

调查结果发现,施测大学生对正性事件做整体的。持久的归因,对负性事件做暂时的。局部的归因,这一归因方式是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得出大学生将正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归为可控的,负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归为不可控的。个体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会提高积极性,更加努力强化其行为;归因于不可控的因素,则不会产生较大的积极性。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比如认为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会增加努力程度,可以发奋来弥补过去的损失;进行不可控因素的归因,则自身努力的积极性会大大下降。

2。性别差异

男女比较发现,大学生女生和男生的归因方式,性别差异不显著。

3。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家庭经济状况分为很好。一般。比较困难。很困难4个选项,其中家庭非困难64人,家庭经济困难89人。两者比较发现(如表2),家庭经济非困难群体认为负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外在性。局部性。暂时性。不可控的,而困难群体则恰恰相反。其中在正负性事件内在性。持久性。可控性三个维度上的差异较明显。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相比非困难群体,在正性事件上的归因更具有内在性。持久性。可控性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会激发努力行为;对于负性事件,他们则更倾向于做内部因素和可控因素的归因,这较易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自卑感,失败的结果会促使他们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结果,但如果付出没有得到任何回报,极少数学生可能会走入误区,引发严重心理问题,酿成不良后果。表2正负事件各维度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维度非困难群体困难群体T统计量P值

正性事件内在性4。074。73-3。43。00

整体性4。074。30-1。58。12

持久性3。954。33-2。37。02

可控性3。804。53-2。76。01

负性事件内在性3。874。55-3。64。00

整体性3。874。01-1。05。29

持久性3。764。04-1。82。07

可控性3。744。19-2。12。04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归因引导

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归因方式特点,笔者提出对其进行积极归因引导的建议。

首先,主动学习心理学方面知识,掌握归因理论。面对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现状,作为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者和引导者,需要更多地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而归因理论指出人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所以掌握归因理论,并用归因理论去引导学生很有必要。

其次,根??归因方式不同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类,对不同群体针对性地进行归因指导。一线辅导员要了解所带学生的归因特点,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归因特点,如家庭经济困难群体,他们对负性事件的归因是消极的,值得重点关注和引导,要引导这类群体掌握正确的归因方式。

最后,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学生归因方式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习归因理论,了解自己的归因方式及由此引起的影响;采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归因方式训练,让个体重新认知自己的归因方式,纠正偏差,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

当前大学生归因方式特点与思想教育引导

上一篇:當前大學生创业教育理论探析【2057字】
下一篇:當前大學英语教育的问题与對策浅析【1953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临床护理路径茬老年便秘...

国内外热作模具钢的研究现状情况

PLC舰船舷侧隐身门梯集成...

2000元做什么生意挣钱,...

MCGS水位PID控制的仿真设计

《中国好声音》和《中国...

2023年生育政策二胎還湜二...

反应物比例在LiFePO4合成上的影响

旅游英语专业學生语言交...

中央空调系统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