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1。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
的创新教育以1988年提出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为开端,近几年提出的素质教育“。完全学分制“。厚基础。宽口径“。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等等则是创新教论文网育的深入发展并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目前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格局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教育在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例。从实际情况来看,创新教育思想也早已融人了各高校的办学理念中,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许多高校对创新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有的在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上已初显成效。
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校要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建立起与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上对高校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分析,可以得出普通高校还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尚未形成
近年来,许多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都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索,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随着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在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的实际情况下,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中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并未形成普遍共识。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的口径不宽,学术视野较窄,课程体系缺乏创新,专业本位主义“和学科本位主义“仍然根深蒂固[1]。人才培养中过于重视本学科专业的理论教育,缺乏足够的人文基础。交叉学科和社会知识的教育,知识主导型的教育模式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陈旧,自身缺乏创新意识,依旧是按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来教育学生,灌输知识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不够,教育的标准化。一致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培养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难于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2]。
(2)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等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实行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创新教育。传统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三个中心“的教育模式,即所谓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致使教师把传授相关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成了装载知识的机器,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始终主宰着学生的一切,严重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教材为中心致使整个教学过程过分强调书本知识,不断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阻碍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削弱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于形成创新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课堂为中心致使只注重学生的共性要求,整齐划一,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教学还过分注重单个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这也是导致学生内化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科学的重要原因之一[3]。同时,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难以与时俱进。反映本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动态。传统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影响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3)教育资源紧缺制约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相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而言,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师生比过低,再加上教师本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繁重,教师要承受满负荷的教学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创新教育,难于保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部分教师自身知识老化。缺乏创新意识和素养,总体而言并没有形成一支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校教育资源短缺,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设备。仪器和平台严重不足,制约着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
(1)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创新人才必备五大素质:扎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因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应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能力,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必须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在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上下功夫,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培养所有的学生。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分制,提供课源,分流培养,分级。分层教学,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自主选教师。自主选课程的空间[4]。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而兴趣和个性正是学生今后创新的前提。
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反映学科之间联系和渗透的综合课程,设置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交融的通识课程。构筑融宽厚的基础知识。坚实的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的相关知识于一体的科学的。先进的。现代的课程结构,搭建宽厚的基础知识与扎实的专业训练相统一的教育平台,把教学重点放在最基本的学科基础知识上,真正做到通识课要通,专业基础课要厚,专业课要精且富有特色。强化实践教育,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坚持在大学四年间不断实践教学尝试,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三是加强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四是加强校企(基地)合作,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扮演一个真实的角色[6]。
(3)强化第二课堂,建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二通道
一是可以邀请成功企业家。校友[7]进校为学生介绍经验,以此来激励学生,增强学生创业信心和决心。二是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三是以学科竞赛为载体,通过举行大学生科技竞赛,为同学们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四是通过学生的社团组织“。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和大学生创业中心“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创业研讨“和创业模拟“等活动[5]。
(4)建立一支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
一是引进高层次的师资,实现师资队伍的多元化。二是实施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三是进一步改革现有的教师考核办法,以人为本,为教师营造宽松。舒心环境。要减轻教师工作量,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增加教师的创新能力评价因素。评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也可能出现教师为了迎合学生,不敢管理学生,人为降低教学要求,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5)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创新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一是树立科学考核观,端正对考核目的的认识。考核应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以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转变为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考核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能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评价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三是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