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两步“走向人的可教性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3。001

无论哪一本教育学原理书籍,都会提及人的可教性“,因为这一理念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教育存在的前提,还会影响教育者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论文网,对于教育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是其在教育实践中是否得到了不偏不倚的领悟与贯彻呢?或者说如何教育才算是真正贯彻了人的可教性“理念呢?这一问题,笔者从人及教育入手分析,提出教育两步走“,并借此贯彻人的可教性“理念。

1人与可教性

1。1人与人性

1。1。1人

人,在生物学上的定义是一种高级动物,某网站中还将人类定义为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具智慧的生物,也是地球目前居于统治者地位的物种,自私的基因中将人视为与其他生物一样是基因的载体。人论中则认为人不是活在单纯的物理世界中而是活在符号世界中的,人通过符号活动而存活的,所以作者卡西尔进一步认为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更加确切。不同的说法看到了人的不同方面,这使得笔者不禁思考人有着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复杂的思维。语言。意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等等,这一切所造就的人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样的人造就了这一切?笔者综合思考生物学。哲学等领域对人“的定义,认为这一切将人从简单的生物推向了自然界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人是真实生活在自然世界中同时又出于欲望与经验构建出了一个抽象世界中的符号化生物。

1。1。2人性

笔者认为人性不仅仅只是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中所说的人的天生特性,还应当包括人类在生存与生活的过程中所产生并传承的特性,所以应将人性定义为人类天生的本能以及后天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使得人之为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性,即人性包含了自然性与社会性两大方面。

人性中自然的部分是天生具有的作为动物的本能,包括人基本的生理需求。喜怒哀乐等,社会的部分则是在本能的基础上受到环境的熏陶所形成的特定意识,如认知。记忆。道德等方面。人性中自然的部分是天生具有的作为动物的本能,包括人基本的生理需求。喜怒哀乐等,社会的部分则是在本能的基础上受到环境的熏陶所形成的特定意识,如认知。记忆。道德等方面。本能的那一部分,正如自然界中会有优胜劣汰。物竞天择一样,没有所谓的善恶性质。不过当人性开始具有社会性。开始与其他生物包括人相联系时,自然产生了关于善恶的讨论。比如社会所共有的道德规范虽然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标准,但其出发点都是善的,是为了社会整个人类种群的发展。通常所说的人性的恶常是出现在社会性缺失的情况下,如犯罪是指个体损害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利益,也就是个体缺乏对社会的责任,也就不是真正的人性。

1。2人的可教性

从人性完善的角度来说,前文中已经论述了人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自然性是个体生来具有的,社会性则需要后天的完善,而教育是让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所以人是需要教育的,即具有必教性。

人究竟是否是可教育的呢?

首先个体可以接受外界的教导,比如知识可以传授。行为可以矫正,这是可以完成的,并且在当前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已经有多种呈现教学材料。有效表达教学意义的方法手段,能够保证很好地完成外部的指导。

但外部对人的培养如同对种子浇水施肥,不能直接形成美丽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而是被种子吸收内化,然后才能生根发芽。教育心理学化“的开山鼻祖裴斯泰洛齐认为智力的发展主要来自思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思维训练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一观念的实质即需要学生不断接受外部训练并不断自我思考进行内化才能真正实现智力发展。所以人的可教性不仅仅是指能够接受外界的教育,同时还能依靠外部的指导对自身进行教育,完成自我建构,最终实现人性的完善。

2教育两步走

毋庸置疑,教育是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对培养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用以安身立命的知识文化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教育能够有助于个人资本的形成。

普遍所谓的教育“局限于外界对于个体的培养,而从人的可教性“理念出发,笔者认为这仅是教育的第一步,教育其实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外部给予个人的培养等,而第二步是个体的内化,通过将外界的知识等理解。自我改造和建构,然后形成个体的性格。情感。价值观等,继而表露于外促成行为等,这一点类似于维果斯基提出的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起源的两个层次。相反的说法如苏格拉底曾说美德即知识“,这是将前后两步混为一谈了,通晓知识仅是第一步,而形成美德是第二步。

两步走“问题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道德教育方面,道德养成究竟依靠内发“还是外铄“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用上述的观点来解释,即为道德教育的第一步是外部的引导,第二步是内部的建构,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够真正地完成道德教育。

师说开篇的名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笔者认为其有偏颇之处,道“是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进行传承的。道“在道德经中的阐述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样玄妙的不可言明的道“的传授不能够依靠教师的讲授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然后学生记住就算理解了,而应该需要依靠学生自己的领悟。

很多人抨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在倡导死读书“。推卸教师的责任,但实际上它注重的是学生自己对于知识的领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用心领悟的。而外部教育就要负责做好第一步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基础知识以及适当的引导。所以人的可教性“产生的真正的教育是分两步完成的,即在外部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个体的自我建构。这就需要教育不仅仅注重有效的知识传授,还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自我生发。

3现实思考

3。1现实中的歪曲

人的可教性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但在实践中却受到了极大的歪曲。

很多教学活动背后隐藏的思想是个体知晓了某种知识。掌握了某种技能就算是教育,掌握的方式就是老师细致重复地讲授,然后学生反复练习,还有一些极具感染力的名言,如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是这里所说的教,是指教什么,学生学的是什么呢?是死板的学科知识。技能,是重复的训练。这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对条件反射进行科学化操作所造就出的不是兼有良好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完善的人。人的可教性本质的体现在于由这两步走“教育过程能够真正地塑造人。完善人性。

3。2理念融入现实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的过程才能称之为教育,也只有站在这样的教育观上,才能将人视为具有可教性的。

人的可教性必须建立在教育的两步都能很好完成的基础上,才能算真正得到了贯彻,外部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在人性的完善上只能走第一步,给个体的生长提供一种帮助与思路,而真正的生长需要个体内心的自我建构。

这并不是主张外界教育无用论,不是宣扬放弃,更不是推卸责任。相反,这一观念旨在鼓励外部教育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自主生发性,俗语化的表达即为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减少做类似于题海战术“的无用功,将教育的关注点集中于真正有助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方面,扎实做到教育两步走“。

人的可教性“是教育两步走“的理论基石,教育两步走“是人的可教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这一关系在实践中指导着教育实践,教育不是灌输和强制,而是适当地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收获真正的成长。

教育两步“走向人的可教性

上一篇:教育APP的應用问题分析及對策研究【7425字】
下一篇:教育沟通――协调――创新”发展新措施【1931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PLC舰船舷侧隐身门梯集成...

国内外热作模具钢的研究现状情况

临床护理路径茬老年便秘...

《中国好声音》和《中国...

反应物比例在LiFePO4合成上的影响

旅游英语专业學生语言交...

2000元做什么生意挣钱,...

MCGS水位PID控制的仿真设计

中央空调系统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2023年生育政策二胎還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