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民歌的教育传承研究
京族民歌作为京族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宝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艺术价值,但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京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变迁,致使这些承载着京族人民上千年历史记忆与聪明智慧的优秀文化资源正面临着传承危机,保护京族民歌迫在眉睫。而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这一宝贵的文论文网化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以东兴京族三岛上的?衔病⑽淄贰⑸叫牡热?个村落为主要田野点,对该地区京族民歌的教育传承状况进行有效的田野调查,探索京族民歌的教育传承方式,分析京族民歌在当地历史环境和生活环境下的生存和传承状况。
民间歌谣是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1]京族歌谣作为京族民众言情达意的工具,内容丰富,风格朴素清新,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种类多样,有生活歌十难歌。左除右扣两手空。季节歌。盘问歌。守家规一日三餐粥稀饭等,反映京族民众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状况,题材广泛,富有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情歌千里江山千里念。月儿你还等谁。哥想唱歌请过来。高山滴水。什么山上成双飞。久不见情更深。十言歌。追风筝。清水浸禾根。船虽远心相连等,抒发京族青年男女相思。相恋的情怀,表现了他们对纯正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封建道德的不满与反抗精神;有仪式歌,主要以唱哈词[2]和婚礼歌为主,唱哈词有德圣公。明月。京族结义歌。千里念。月下谁顶灯等,是在哈节时唱给神听的歌。婚礼歌如辞行歌。感恩歌。送新娘歌。拜堂歌。谢槟榔歌。结义歌等,是婚娶过程中所唱的歌,在歌声中对京族青年人寄托以亲密团结。勤劳孝顺而振兴家业的厚望;有儿歌螺儿甜。白鹤歌。月亮公公。七月思。探亲歌等,大都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有民间叙事诗琴仙。刘平杨礼。宋珍和陈菊花(亦称宋珍歌)。十三哥卖鬼等,用叙事长歌的形式讲述着主人公的坎坷经历,故事曲折动人,扣人心弦;还有海歌,如摇篮曲。问月歌。思乡情。神仙也难猜。海上钱银取不尽。海阔天空等,反映了京族的海洋生活内容,是京族歌谣中最为独特的部分,具有着浓郁的海洋气息。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它是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做接力棒似的纵向的过程。京族民歌作为京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进行教育传承的过程中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传承机制。笔者在京族三岛进行的多次实地调研中发现,京族民歌的教育传承中存在着多种教育传承途径,包括家庭教育传承。学校教育传承和社会教育传承途径等多种教育传承方式。其中社会教育传承是该地区最为典型和最为有效的传承途径。
所谓社会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机构及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教育活动。“[3]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区教育。在京族民歌的教育传承中,社会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有关社会教育传承京族民歌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日常生活中的传承
社会传承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传承,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甚至可能是全民参与的传承。京族民歌是京族社区民众集体创造和发展出来的,蕴含着京族社区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民众的智慧与情感,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其必将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京族是一个海洋民族,主要从事渔业生产,使用渔船。竹筏等在海上劳动,便创造了海歌“,而海歌“变成了京族人在海上劳作时必不可少的东西,疲惫时总会唱上几首,以缓解此时此刻的疲劳。如摇船曲:
艄公啊!
你睡我摇,我睡你摇。
桅高帆稳。锚重缆韧。
艄公啊!
吃一碗怎能饱?
船摇一橹怎能赶别人?
脚不跺马步船不快,
脚跺太大力怕船脱?。
自己掌舵又拉帆绳,
独自驾船直了又横,
姑娘为什么不来帮情人?[4]
同时,民歌也是京族人日常娱乐的方式之一,作为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歌圩作为人们精神宣泄的场所,自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当歌圩的时候总会有许多民歌爱好者相聚在此,对歌吟唱。
可见,京族民歌是京族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为京族民间文学提供了传承土壤。
二。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传承
民族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传统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载体,是该民族独特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开展传统文化的集中展演。京族民歌作为京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传统节日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传承。
京族有众多的传统节日,如哈节。中元节。春节。清明节等,其中哈节“是京族最重要的也是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京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京族民族间文学在社会传承中最为集中的展演场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京族各村落中,其举办日期由于各地京族迁到中国定居的日期不同而各不相同,万尾。巫头两岛是在农历六月初十(2015年巫头哈节举办日期为八月初一),山心岛在农历八月初十,红坎村则在农历正月十五,各地都建有专门用于哈节活动的建筑――哈亭,举办时间一般为三到五天,整个节日的过程分为迎神――祭神――入戏听哈――送神“四个部分。在入戏听哈“的环节中,哈妹“要在哈亭内唱祭祖娱神之歌――哈歌“,也叫唱哈词“。哈妹“所唱的唱哈词“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1)民间宗教信仰,目的在于借助神灵来对族人进行道德规范教育;(2)京族各种故事传说(民间叙事诗),如琴仙。宋珍陈菊花等;(3)汉族古典诗词,主要是叙事诗和抒情诗,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译成京语用京曲演唱;(4)哲理诗和抒情诗;(5)情歌。除了哈妹在哈亭里唱哈之外,京族男女还在哈亭外自由对唱京族的民间歌谣,大致有京族时政歌。生产歌。情歌。儿歌等。这些无论是演唱场合。曲调。歌词内容,还是对唱者和听唱者的要求都相对自由随意,主要反映京族人现实的生产。生活状况,同时也是当地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通过哈节“的举办,京族民歌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同时也进一步弘扬了京族的传统文化。
三。社区研究机构倡导下的传承
在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教育传承的诸多途径中,通过社区研究机构倡导下的传承更具直接性和目的性,它是挖掘。整理和研究民族文化的生力军,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的基地。走访中我们发现,京族地区民间成立了一些研究机构,自发对民众进行相关本民族文化。语言等的培训和传承,有效地传承了京族民歌,如京族字喃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京族字喃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在苏维芳老人的带领下,以喃字“为突破口,不仅搜集。整理并先后出版了京族字喃史歌集。京族哈节与文献汇编。京族哈节。京族史歌。京族哈节唱词。京族传统叙事歌集。京族喃字字典等多部涉及京族民歌的书籍,用文字的形式保留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对京族民族文化进行了固态保存,让京族民歌的传承有了可供参考的第一手资料;而且通过开班各种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京族民间人才,为京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给人才资源,极大地促进了京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现代媒体传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封闭式的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机制已经被打破,电视。网络。报纸等大众媒介在民族文化传承不和或缺的方式,成为社会教育传承的新生力量。教育是施教者传播有益于其生存与发展的有用信息;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而大众传媒的媒介属性和功能,信息化社会的受众特征也就使得大众传媒必然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名特殊‘教育者’。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也是传播主体在大众传播实践中的必要的角色认知。“[5]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大众媒介的受教者“。
媒体对京族民间文学的宣传是一种新的趋势,表现在宣传网站的建设,如防城港市新闻网“[6]专门开设文化“专栏,在每年的哈节前后都要对哈节进行详细的宣传与报道;拍摄电视剧,由王静导演的金滩有缘[7]于2000年在大陆上映,此部电视剧是由京族当地文人莫振芳。苏虎棠担任编剧,讲述了一段在京岛上所发生的故事。如剧中多次播放京族民歌今生有缘在京岛:风吹吹,浪摇摇,月光洒在青石礁哟。海风吹走哟几多梦哟,浪花撞断哟恩爱桥。自古大鲎最相爱,就像京家人长长的歌谣。它一生生双对游万里,它一生缠缠绵绵不管哟。不管达浪滔滔,歌声不断情不断??。今生有缘在京岛。“
由此可见,以新媒体传承京族民歌的传承形式已经渐渐地被民众所接受,京族民歌以全新的姿态走入大众的视野。
五。结语
担当民族文化传承历史责任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8]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过程也是教育发生发展的过程。京族民歌的诸多教育传承方式有效的促进了京族民歌,乃至京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为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京族民歌的教育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