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流教育的弊端

分流教育的有关研究中,同伴效应(peereffect)占有重要理论地位。同伴效应中相互竞争的成分有多大?从严格的实证研究角度讲,这个因果很难单独评估出来,因为把成绩相同的孩子放在一起,他们有可能相互竞争,也有可能因有类似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而更容易沟通,也有可能论文网因为缺乏多样性而影响创造力。一般都要受控随机实验(RCT,RandomizedControlledTreatment)才能做出来,很多时候教育学家。经济学家常常没有这个条件。因此,绝大部分研究和分析都是针对分流教学的,包含了分班/择校等各种区别能力教学的措施。

一。分流教育的定义

不同国家对于分流的定义不一样,以为例,指的是我们国家高中和部分初中普遍存在的分实验班(火箭班。快班。强化班)以及普通班(平行班。慢班)教学的现象,这在西方国家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果只是单纯比较快班和慢班教育的成果,包括升学率。高等教育完成比率。失业率。犯罪率以及青少年怀孕比率等,就会忽略其它变量对学生表现的影响。如,有可能一个学生内在能力就是比另一个要强,所以他/她去了实验班,而另一个去了普通班,以后我们观察到的人生轨迹分歧可能都是拜内在能力所赐。另一个很有可能形成干扰的因素是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祖父母教育,等等。这一因素同样会同时影响学生进入快班的概率以及日后的成就。这些因素都会干扰我们希望进行的研究。

二。分流教育的研究手段

解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做受控实验。芬兰在上世纪进行了一次学制改革,将普遍义务教育的时间延长了两年。由于芬兰的教育制度是在义务教育后分流学生,所以这次改革相当于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次实验,个体是否接受改革不受自身特质和家庭背景影响,从而可以得到分流时间推迟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另一种选取准实验的典型方法是观察入学制度的改革,Kang选取的就是韩国初中的学区内随机分配学位制度(在中国很多地方直接叫派位或者电脑抽签)。

实际上,不管是学校里分快慢班,还是在学校层面上的分流,比如非常严格的新加坡分流教育,实质都是一样的:把不同水平的学生放到一起,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这一观点在西方很早就有大量的争论,二战后很多国家都经历了去分流化(de-tracking)的浪潮。传统观点认为分流教育本身是公平和教育的取舍:将不同的学生放在一起教育,可以确保他们大致得到相同质量的教育,遏制分化;将不同的学生分开教育,可以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系统的效率。

三。分流教育的影响

(一)师资方面

如果是同一学校内部,师资分化大致不会特别严重,但配备的老师仍然有可能有差别,老师在各个班级的投入也未必会相同。如果学校对出成绩特别重视,分流出来的好班很有可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如果分流不是在学校内部进行,这一现象可能会严重得多,好的公立学校和差的公立学校师资力量可能有天壤之别,而顶尖的私校又凌驾于公立学校之上,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同时,不同能力的班级,或者招收不同等级学生的不同学校,学生的选择权也可能有很大差别。比如说交换机会。大学水平课程。艺术体育类训练等,可能因为不同的划分而有差距。当然,划分班级也有可能帮助老师更好地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比如美国的KIPP项目。老师不需要害怕压抑高水平学生,也不需要担心落下还未达到熟练程度的学生,可以制定一份单一然而非常深入的计划,用统一的方式实施沟通,这是支持分流举措的。因此,在教师方面,存在两个相反的因果关系。

(二)学生方面

这里最大的争议就是同伴效应究竟有多强。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想知道在规定集体规模的基础上,不同水平学生互动,对双方可能造成的影响。如果是班级内部成绩好的和成绩坏的频繁互动,那这就叫做结对子。如果是直接把学生划分成两个班,那就叫做分流。如果不分流,班级内部会有更频繁。更多样化的不同水平和不同个体特征的学生互动;如果分流,则互动限制在类似学生之中。这里也存在多种因果效应,Kang在韩国中学的准实验研究显示:同伴效应极为明显,同伴的成绩是预测学生个人成绩的良好变量,且成绩好的学生更愿意和成绩好的学生玩耍。在英国。美国和肯尼亚进行的实验得到了类似的成果。但也有不同的结果,Rozelle和其他三名中国学者在大陆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的随机试验显示:让好成绩和成绩不那么好的学生结对子平均而言不会影响好成绩学生,而他/她的伙伴成绩平均有接近20百分号个标准差的上升。

(三)学校生源方面

分流/不分流的决定还会通过影响学校生源,进而影响教育市场的均衡。如果市场上同时存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会自发地选择分班。因为,如果同伴效应显示周围都是好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好处的话,家长就会设法为孩子创造这个环境。如果公立学校鱼龙混杂,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受到不良影响的话,就会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公立学校为了吸引高质量生源,必须实施分流教学。相反,在市场均衡中,私立学校实施分流的强度可能还要低于公立学校。

四。分流教育的效用

由前面几点分析看到,想要直接通过理顺几方面因果关系来得到结论很难,因为可能的因果关系很多,很难分离出来。因此,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实验或者准实验的路子上来,直接做整体的研究,直接研究分流对成绩的影响。

具体的实证策略,主要是双重查分(DID,Difference-in-difference)。主要技巧就是通过国际的或者省级/洲际数据,通过不同的州比较来消掉学校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趋势,通过不同时间段的比较来消掉各地学校一些独有的特征,从而得到分流对成绩的正效应。也有少数研究用了倾向得分匹配(PSM,PropensityScoreMatching)和RD(RegressionDiscontinuityDesign)。不过相比之下,双重差分占了绝大多数。Hanushek和Woessmann在2005年做的研究用的是DID(PS)M,结合了DID和PSM方法,具体是利用大量关于已有特征的数据构造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然后再做DID。研究涵盖了6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是否分流有已有的权威数据库衡量,学生成绩来自PISA,就是之前中国学生在其中表现相当出色的那个国际测试。他们研究的结论偏重于两方面:一是效率,在这里用国际测试中的成绩衡量;二是公平,用该国学生测试分布的标准差衡量。分布的标准差衡量了整体分布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大,说明学生的成绩越分散,内部越不平等;标准差小,说明学生的成绩比较集中。这篇文章得到的结果还是比较震撼的,它说明所谓公平和效率的权衡取舍可能根本就不存在。首先,更早的分流降低了整体成绩。我们可能通常以为,好学生在好的环境中可能变得更好,不那么好的学生则会变得更差。可事实并非如此,早分流的国家,几乎每个分段的学生在国际测试中成绩下降了。研究得出结论:公平效率之间未必有权衡取舍,也有可能两者同时受到损害。

Brunello和Checchi在2006年完成的另一项研究考察了分流教学的长期影响。没有使用当时的成绩做被解释变量,而着力于考察分流教学对学生个体未来更长期的成绩“,包括最高学历。失业率以及劳动收入的影响。在回归中不仅包括了单纯的分流教学项,也纳入了学生家庭背景和分流教学的交互项,如果这一项估计出来系数是正的,说明分流教学会放大家庭背景对学生长远道路的影响。两位作者在这里用父母教育水平来衡量家庭背景,而数据检验也显示在样本数据(主要是欧洲国家)中,父母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等变量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很可惜,结果非常显著,意味着更早的分流教学会放大家庭背景对学生未来的影响。父母教育背景更高的学生在学历。收入和工作稳定程度方面的优势会被早分流进一步放大,这是分流教学损害公平的另一项证据。

Checchi和Flabbi用意大利的数据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他们还发现,如果更早地实施学生分流,女生的未来受家庭背景影响比男生受家庭背景影响的幅度也更大。Pekkarinen等三名学者用1972-1973年芬兰推迟分流的教育改革做了估计,发现了两点效应。一是延迟分流时间显著提高了那些父母只接受过基础教育的学生分数。二是控制其它因素之后,随着改革的进行,学生的测试分数稳步提升。

五。结论

总而言之,尽管也存在一些正面证据,但一系列总体研究和个案研究都显示分流教学对学生测试分数的负面作用,这意味着有可能单纯的分班并不能提高成绩,我们观察的成绩差异主要来自家庭背景。学生组成和师资投入。此外,分流教育很有可能放大家庭背景差异对学生未来的影响,如果我们更在意中学阶段教育的公平性,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浅谈分流教育的弊端

上一篇: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2110字】
下一篇:浅谈创业教育及其意义【3886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PLC舰船舷侧隐身门梯集成...

2023年生育政策二胎還湜二...

《中国好声音》和《中国...

临床护理路径茬老年便秘...

旅游英语专业學生语言交...

国内外热作模具钢的研究现状情况

反应物比例在LiFePO4合成上的影响

MCGS水位PID控制的仿真设计

中央空调系统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2000元做什么生意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