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意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52-02

最近有幸读到了当代著名美学专家叶郎教授的讲座追求创造的人生,追求诗意的人生,受益匪浅。讲座里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叶教授对人生价值的探讨。上学时老师就一直教导我们说论文网要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呢?叶教授用举例子的手法从物质需求说到了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指除了作为个体之外,我们这个世界对于个人,对于人生的意义所在。同样的世界观。同样的人生,但人生境界也可以是不同的。古语有云,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一个人的气量和修养,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处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更要时刻提醒自己努力提升精神境界,不仅要做好学问,还要更多地注重个人涵养。

在讲座里,叶教授将人生分为了三个层面,俗物,事业,审美观。俗物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事业即能提供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的动力,审美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诗意,它是超越了前两个层面的,脱离了世俗和功利,审美观为人生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创造了可能性,但同时也需要人生的体验作为基础,它才能更好地发展。

由此想到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汉译名言,尽管一生劳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从劳绩到诗意其实就是从物质升华到精神。在荷尔德林看来,人生存的本质即是诗意的。召唤着人们挣脱外物对心灵的重重遮蔽,重新发现本真的存在和自由,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那么怎样才能算作诗意地栖居呢?换句话说,什么样的栖居是诗意的呢?

参照上面提及的荷尔德林的诗句,诗意地栖居应该是由两方面结合而成的,缺一不可,一是劳动,二是大地。劳动指广义的劳动,指人类为了生存所进行的一系列生产活动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这其中又包括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人作为地球上唯一的高级生物,脚踏实地生存在大地上,人在大地上的生存才是本质意义上的生存。人必须真切地感受大地,感受花草树木,感受四季变化。人与劳动。人与大地,只有这两对关系和谐共处,才可谓是诗意地栖居。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非常喜欢荷尔德林的这句诗,也对其进行过一番解读。在海德格尔看来,这句诗道出了生命的一种本真的。自然的状态,是需要一直追寻的状态。人自从远古时代就一直生活在大地上,与自然共存,过着自由自在的本真生活,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然在不断地被人类改造,人类控制自然的欲望日益膨胀,渐渐忘却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正确关系,人类对自然的征服。盘剥和利用,使得人类离自然渐行渐远,也远离了大地,更远离了和谐。所以,海德格尔借此呼吁人应向大地回归,回归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同在关系,使人与自然和大地相融合,从而做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是促使人类恢复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推动力,栖居,必须是本真的和谐关系,由此人栖居在大地上,才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

生命“与教育“之关系,也如同人“与大地“的关系。生命化的教育倡导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说要把远离“教育的人还给“教育。其实也就可以理解为,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生活。

诚然,在我们如今的教育中是有人――学生的,但却不是教育中的人“,就如同海德格尔说的栖居在大地上的人“,我们有谁会说自己是漂浮在空中而不是脚沾大地的人吗?但已然却不是与自然具有同一性的人了,不能自由地栖居“了。每类活动都有它自己对于人类的要求,换句话说,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他也就不能在这种活动中称之为人“。经济活动。商业活动把人看作经济人“,伦理活动把人看作伦理人“,然后他们突出的只是人的某个方面。教育活动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所看到的人不仅是全面的,还是具体的。鲜活的。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生命。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大力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这正是教育对人“的呼唤。

陶行知说:什么叫生活?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叫生活。人生就是要‘活’――要‘生活’。“生活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并不简单地是生存“活着“,单纯地生存“活着“动物也会具有,人的生存“活着“要显示人的意义,这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对生命生生不已“的追求,生活是人的生命动态展开的过程,是体验生命的过程。生活本身具有自在性,是生命的自在的舒展,自在即自由,自由自在,因此,生活是自由的。而教育往往使人不是在生活中,而是在制度中,在制度的规训中。制度不具有自由性,它是规范性强制性的,要求人们在某种场合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下的生活“,不具有自由性,同样在教育里,当某项制度被触犯时,往往被质问的总是学生,而不是制度合不合理,那么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也是作为制定对象的学生拥有最大的发言权。所以,我们需要大的转变,尽力使制度去保障学生的最大利益,这样学生在教育中,才是在生活中,他们所体验到的是生命自由自在的追求和经历。就像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样,人在教育中的栖居是一种生活“,生活“在教育中就是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对人的期待是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生活。当然,在这里,人不仅仅是指学习者,还有教育者,所以是学习者与教育者的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经历。

那么,诗意的教育是指什么呢?

首先,诗意地教育必须是以自由为前提的教育。自由自在是一种状态。先自在“才能自由“。自在,是一种原始的,未经任何打磨的状态,它是不受任何外力所拘束的。而人的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自在“的原始状态,而要通过一定的时间上升到自由“的高级状态。所以我们能看出,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将自在上升到自由,而自由又必须以自在为前提。自由的教育必须要遵从生命的自然发展的规律,由自在的状态进阶到自由的教育才是诗意的教育。自由既是成功教育的追求手段同时也是追求目的,为了自由的教育并非能完全自由,但不自由的教育也是为了自由。教育中的学习,是规定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是不自由的,但是规定的学习是自由的学习,同时也不完全是自由的学习,这就是自由教育的基本意义所在。其次,诗意的教育是启发式教育。诗意可谓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需要的是教育者传授给学习者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能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学者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表达了孔子的教育观点,他并不觉得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给学生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果,而是觉得应该去试图启发学生的思考。而且也不是老师一再举例给学生,而是需要达到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很多老师已然习惯了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个观点是需要改变的,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做到启发式教学。比如有的老师在教授学生新课时,会以游戏的形式开始,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大打折扣的,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依赖感,更加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运用的能力,这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局面。

最后,诗意的教育是幸福的教育。诗意是自由的,是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所以诗意也是幸福的。幸福并不是状态本身,而是状态的改进,进而产生喜悦。满足。感恩和富足的心理状态。所以不能说幸福就是快乐。愉悦,快乐和愉悦是短暂的感性体验,但是幸福是感性与理性交织之下的情绪,是一种长久稳定的情绪。就学习本身而言,它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的劳动,倘若一直停留在感性的快乐这个层面,那么学习便变成了娱乐,而非教育了。做任何事情,我们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通向结果这个过程中的行为价值。在结果上,幸福的教育应达到使受教育者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真正的幸福,教给受教育者一生幸福“的本领,以达到对于生命超越性的渴望以及对可能生活的追求。在过程中,则要满足受教育者当下幸福“的感受,也就是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感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通过启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使其能进行自由的创造性活动。于生活,一个人只有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追求,他才能称得上是幸福的人;于教育,受教育者经过教育者的启发,从而能进行自由的创造性活动,他才是一个幸福的受教育者。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对人性本真回归的呼唤,更是对教育以人为本的倡导。我们期待,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生活,实现生命化的教育。

浅谈诗意的教育

上一篇:浅谈让生活与教育齐驱并进【2952字】
下一篇:浅谈语文审美教育【5622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旅游英语专业學生语言交...

国内外热作模具钢的研究现状情况

2023年生育政策二胎還湜二...

反应物比例在LiFePO4合成上的影响

临床护理路径茬老年便秘...

《中国好声音》和《中国...

中央空调系统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MCGS水位PID控制的仿真设计

PLC舰船舷侧隐身门梯集成...

2000元做什么生意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