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适切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课程内容适切性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对课程的定义已多达二百余种。英国课程学者斯考特曾称课程为用得最普遍但却定义最差的术语“。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将课程归纳为: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论文网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而课程内容则是课程的核心要素,其基本性质是知识,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形态,具体形式有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无论是从教育理论或实践中,都可以窥视出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主要是因为课程不仅关系到教育的质量。人才的培养,更涉及到社会的进步。一般而言,若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较高时,则能顺利完成其目标,而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较低时,就会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人们才会特别关注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来判断课程内容能否完成课程的任务。
总的来说,人们关注课程内容的适切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课程之于社会的功用,这一功用有两个方面。首先,课程内容来源于社会文化,而现今的社会文化良莠不齐,如果人们不细心审视,按照标准筛选,可能会人为地降低课程内容的质量,致使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处于较低的状态。因此,为确保最优的文化能进入课程内容,人们不得不关注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其次,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以生产力为根本的,劳动者对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一定社会所需的劳动力,课程又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即课程就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促进社会的发展的,人们才会如此关注课程内容的适切性。二是课程之于个体的功用。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到,不管采取什么教学形式,都有必要对学术课程的选择。组织。结构及其内容的逻辑和动机考虑作些深入的分析“,且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在这些分析中尤为重要。而布鲁贝克之所以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着重分析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对课程的适切性的呼声之强已使得课程的选择在过去十年中变得特别重要“。
2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的表现
2。1课程内容应与高等教育的目标一致
大学乃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地,然而,高深学问“包罗万象,多不胜举,我们如何选择呢?在这个方面主要考虑的应该是与我们的高等教育目标是否一致。通过教育目标筛选出哪些学问是有价值的,具有适切性的。但谈及到教育目标是,应该考虑到高等教育目标包括课程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两个方面。首先,课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而课程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人的形成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内化的手段,是将目标转化为手段的转化力。因此,如果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不一致,就永远也不可能达到课程目标;其次,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的灵魂,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在不同的专门化领域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专业培养目标是设计课程内容的直接依据和参照,反过来说,课程内容必须与培养目标一致,只有这样课程内容才能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它自身也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2。2课程内容应该与文化部类一致
文化部类是指文化在观念形态上的形式和结构。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课程主要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将文化进行组织转化,对其进行相对规范化的整合。取舍,分析出最适合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部分。这些部分整体上反映了文化的全貌,能是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化要素。文化是人类对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结果,都是为了追求真。善。美,这也就是观念形态文化的基本形式:科学。道德。艺术。而学校教育则是完成将科学。道德。艺术传承下去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学校教育要根据文化部类,通过课程设计来反映当代社会的文化整体,从根本上说,就是文化部类决定了学校课程的内容。
2。3课程内容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培养人才的地方,高等学校的课程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直接的相关性。一方面,社会进步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支撑;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样离不开文学。艺术和体育。在现今社会的任何一个国家里,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说,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的相关性不会消失,且永远不会消失。高等学校的职能之一有培养人才,大学存在的合法性之一也是为社会解决问题。因此,高等学校的课程内容必须要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
2。4课程内容应与学习者的学习经验相一致
学习经验这个术语是指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者就是通过对身处环境所产生的反应而发生学习,也即是学习者自身的经历――学习经验。学者们在编制课程的时候必然会考虑当时的教育目标,而要使学习者实现这些特定目标,必须要选择特定的学习经验。因此,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提供一些学习经验,使学生有机会去实践学学习经验所隐含的行为。鉴于此,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筛选一定要与学习者的学习经验相一致,才能实现学习者和整个教育系统的目标。
浅析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适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