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音乐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要求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接连设立音乐艺术类专业,陆续招收音乐专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音乐专业学生数量的增长也使得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因此,适应社会就业的要求,提高音乐人才的综合素质论文网,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成为各大高校音乐专业改革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教育理念的变革,还是课程构建的优化与整合,抑或是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的探索和改革,都体现了音乐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断摸索和实践。
一。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培养人才改革的关键点是观念的革新,重点是培养体制的科学化。合理化,最终实现培养出高水平人才的目的。现行高校音乐专业培养体制的着眼点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但是各大高校音乐往往强调课程本身的设置,多以编排节目代替音乐知识的教授,往往是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音乐专业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高校音乐专业不能受社会风气影响,专注培养音乐表演人才,而应按照创新培养模式的要求,为社会输送适应社会实践要求的人才。
二。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要素
(一)拥有一定的音乐鉴赏和歌唱能力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获得良好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音乐鉴赏以及歌唱水平往往是音乐人才能否脱颖而出最直接的体现。作为一名音乐专业人才来讲,只拥有擅长演唱适合个人风格歌曲的能力是不够的,还需拥有能够范唱其他风格作品和鉴赏各类音乐作品的能力,必须能在音乐实践中起到示范作用,这一点极为重要。
(二)具备一定的演奏水平
在音乐实践中,我们的音乐人才应做到既能独奏又能伴奏。要熟悉多种键盘乐器(如钢琴。风琴。电子琴等)。具备一定的演奏水平和演奏方法,有较强的伴奏能力,特别是要有面向群众的即兴伴奏能力和合奏能力。
(三)具有一定的舞蹈水平
舞蹈作为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姿。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还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互相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高校音乐课程改革也特别重视民族舞蹈的学习,这包括对东北秧歌。蒙古族舞。土家族舞。彝族舞的认识,对藏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藏族踢踏舞。弦子舞。锅庄舞的掌握或了解等等,这就要求音乐专业学生要储备丰富的民族舞蹈知识,具备一定的形体基本功,以便在实践中作表演和示范。引导工作。
(四)具有丰富的乐理知识
乐理知识是学习音乐的最基本内容,它是学好音乐的重要奠基石。创新音乐人才模式的主要内容是节奏知识的学习。唱名的学习。识谱的学习及安排自编旋律的练习。五线谱的认识。音乐符号的认识等,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丰富的乐理知识,懂得如何将乐理知识与歌唱。乐器。舞蹈等具体实践联系起来。
三。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要素
在音乐实践和一些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会遇到编排文艺节目或为歌曲配伴奏等性质的工作,若没有一定的指挥和组织能力,是绝对不能胜任的。在音乐实践过程中,音乐人才既是音乐活动的设计者,又是组织者。要设计好活动如何进行,怎样有新意等,就需要音乐专业人才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同时,组织者还是鼓励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在音乐培养模式中,学校不应只是个旁观者,应及时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以恰当的鼓励,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要时教师可参与其中。
(一)必须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再也不象以往那样泾渭分明的去学习,这就要求音乐学习者要懂得更多专业知识之外的科学文化知识。音乐知识不止体现在识唱简谱。演唱歌词,表演舞蹈上面,还应该进一步了解到音乐作品的历史。地理。人情风俗。分布情况等等。纵观以上所说,创新音乐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培养音乐学习者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必须具有专业和非专业方面的知识及修养,具有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和知识储备。创新音乐人才就是要求学生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扑捉现代的科学知识,使自己的素质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以符合培养新世纪人才对教师的要求。
(三)必须坚持自我更新,跟上时代步伐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音乐实践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以幻灯片。电视。广播。录音。录像等现代视听工具为媒体进行音乐活动,已被广泛引入音乐活动领域,这就意味着高校音乐教学摆脱了手工业方式“的束缚,从而走上了音乐电教化教学的道路。利用直观教具教学,能如实的传递。保存。反馈信息,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传播广度。视听结合,创设音乐情境,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因此,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就意味着学生必须要坚持自我更新,跟上时代步伐,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新形势下音乐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编号:1424004105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试论高等音乐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