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研究述评
促进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建设既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现实着力点。当前,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过程中存在资源质量较差和使用效率低。配置不均衡等诸多困境,其成因之一在于学界对于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实现路径论文网的内在逻辑。运行机理缺乏系统的深入认识。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学界有关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概念内涵的解读为切入点,探讨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范围与实现路径,并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做了归纳,初步形成了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内涵特征――方法路径――问题对策的专题研究体系。
一。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内涵和特性
诸多研究者主要公共服务。经济财政。社会和谐视角对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概念做出了界定。代表观点有:王剑(2012)从经济财政视角认为义务教育财政保障的均等化是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支出规模。中央和地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职责分工。城乡义务教育财政经费。区域义务教育财政经费的支出是否大体平衡。范坤。王学东(2012)指出,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为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目标,将有限的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用户之间进行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用。熊才平(2013)认为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配置的核心是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机会均等,实现的关键是协调用户将获取的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结果。
据此,义务教育均等化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从公共服务的目标。过程和结果来理解均等化“的内涵。作为一种目标或理念的均等化,义务教育追求公平正义要求受教育权利的均等和受教育机会的均等;从均等化实现过程而言,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由非均等状态逐步走向均等化状态的一个动态过程;作为结果的均等化,是全体用户最终享有水平大体相等的教育公共服务。
二。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具体环节和发展过程
根据教育信息资源从开发到使用过程的不同阶段和相应条件,现有关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运行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五大环节:
(一)环境平台建设环节。该部分主要包括法律政策平台和技术基础平台两大部分。其中,法律政策平台建设主要集中在国家对于该项的宏观配置,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法律为义务教育信息资源的创建。组合和运用提供政治空间和法律保障。另外,义务教育技术基础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信息资源的平台搭建。安全保障。标准转换和版权保护四个方面。其建设逻辑主要是围绕如何将信息技术的研究成果嵌入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整个过程。
(二)管理服务环节。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尹睿(2009)认为必须打破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教育资源建设与分配模式。姚雪红(2015)认为应该成立具有决策。组织。监督等职能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采取包括优质信息资源推荐服务制。原创信息资源认证管理制。学科骨干教师栏目负责制等主要措施,最终构建均等化推进机制。
(三)资源创建环节。祝智庭(2012)认为国内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新动向在于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以及实现机制的与时俱进方面;在资源挥创建方面,焦建利(2010)提出了构建中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的设想。程建钢(2008)提出了一个分布式网络教育资源库的整体解决方案;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主要以国家精品课程为重点进行研究。
(四)定期评价环节。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培育和共享的评价是指运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评价标准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培育质量进行审核。认证和评价,有效保证教育信息资源的优质水平。如姚雪红(2015)提出由区域教育专家。教育督导。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等组成信息资源培育评估机构,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结合本区域的信息资源培育情况制定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评估标准,定期对新培育的教育信息资源内容。水平。技术标准等方面审核。评估。认证,选出优质教育信息资源。
三。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资源利用率低,开发程度不足。一是重技术。轻整合。杨文正(2014)指出,过于强调技术的引入而忽视对教学信息资源内容本身的建设,而资源的使用者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或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指导也极为薄弱。二是重开发。轻应用。在资源建设过程中为了开发“而开发“,较少关注资源的实用性与应用效率,校园网或计算机设备亦缺乏良好的管理与维护。
(二)建设理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缺乏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配置成本的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张虹(2008)指出主要是不发达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对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力度与认识程度不相匹配,只有70。2百分号的主管单位负责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属于当地教育局主抓的重点工作。而且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其教育局不重视发展信息化的比例越高。
(三)制度设计存在偏差,供给主体权责不明。夏茂林(2014)认为籍制度障碍下城乡二元体制是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不统一。教育事权的以县为主“与分税制导致地方政府承担的教育事权过大。财政支出比例过大。由于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成本具有投入额度大。周期长的特点,在财力有限。事权过大现状下,县级政府只能降低义务教育信息资源服务的质量来维持义务教育的广泛性,使得义务教育信息资源的粗糙缺乏适用性。司晓宏(2013)认为,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供给主体地方政府作为不力,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四。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现有研究评述
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近年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深化研究。
首先,从研究视角来看,当前学界对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研究多从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等工具论的视角切入,尤其缺乏对均等化。社会公平等内在逻辑的深度研究,并未实现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其次,从研究内容来看,应然研究多,实然研究少。学界对有关概念。范围。供给主体。实现机制等应然内容研究成果颇多,这些研究对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缺乏有效回应。最后,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据此,当前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研究的当务之急,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续加强对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理论基础的研究。如何在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建设过程中运用人文思想的指引来超越工程学的层次,是今后研究的着力点。
第二,拓展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研究内容。实践证明,传统电子政务范式下由技术驱动功能整合与再造的分析框架已不能适应这一命题的需要,学界迫切需要探索出具有技术。管理。制度三端联动的动态分析框架。
第三,创新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研究方法。当前的重点在于加强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建设义务教育信息资源服务的主客观有效结合的测评指标体系。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公共管理;2。四川大学公共管理)
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