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4-0089-02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提高各行业间发展速度,大量高精端“人才的输入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国家快速而又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各行业中高精论文网端“人才的输入,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对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当前针对大学生的教育,一方面是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所涵盖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是学习正确认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人文素质教育。其中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是作为传统教育理念的单一化模式教育,而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已不适应于新时期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逐渐得到了广泛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以宏观定义来说,指教育一名大学生从‘人’发展为人才“的阶段内所应形成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应表现为具有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的价值取向。以微观定义来讲,指大学生通过将人文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所形成的个人文化素质“。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国家在1998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进入21世纪,国家各有关部门更是将此项工作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中心,但是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社会发展需要
当今科学技术已进入了新的综合发展的阶段,科学知识相互交叉。渗透,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化。现今世界影响自然科学发展的是非自然科学因素,现有的学科界限在不断地被打破。一个国家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处于优势地位。当代绝大多数的科学家都曾感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更是被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这是我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巨大财富,更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
2。个人发展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个人作为劳动者能力的发展,还包括个人作为价值享受者的感情。审美。艺术表达等能力的丰富化和全面化,社会应当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能力的机会[1]。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使人在掌握专业能力外,丰富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和个人修养提升,从而更深层次地开发个人的潜能。居里夫人曾说: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要能够不仅使我们骄傲,而又能够使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放得很高。“[2]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明确的定位,处于边缘化位置,尤其是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缺乏对此问题的深度认识。高等院校仍强调专业教育,忽略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无法将人文素质教育贯彻到教育实践中。人文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引导,价值观的导向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提出人格由知。情。志“三个方面构成。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忽视对学生情“与志“的培养,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智商高。情商低,专业技能强,个人修养差的问题。高等教育更重要的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生命的尊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人文素质培养的核心是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可是现今高校将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局限化。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还是停留在以简单的课堂知识灌输为主,形成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抵触心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学生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形成巨大的冲突,让学生处于困惑中无法解脱,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和人生理想的偏差,偏重对物质条件的追求,使得人文精神不断被边缘化。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所产生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无法在大学生教育中形成科学的导向作用,致使大学生出现了整体知识结构不完整。人格塑造的残缺。社会道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不合理现象,最终阻碍了为满足国家快速而稳定发展需求,培养大量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建设策略。
1。知识结构不合理
知识结构是表明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的构成及结合方式,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重要一环,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体系中,人们能否创造对于社会发展有用的价值,不仅依赖于所掌握的知识含量,更重要的是须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当前高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呈现出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应用转换能力比较欠缺。盲目跟风“等特征。具体表现为,如工科学生只学习本专业类别知识,对于人文。管理。经济类别知识涉猎寥寥;盲目追寻社会需求热点领域的等级考试,无需顾忌是否有利于自我发展;往往使用‘填鸭式’的知识获取方式,导致无法深入理解其内涵,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机结合“等现象。这种欠缺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得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体系时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2。人格塑造的残缺
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格的塑造,致使人格方面出现残缺。人格是性格。思想。态度。特征。习惯的有机结合,如果大学生在塑造人格方面出现缺失,无法利用健全的人格支配所学的知识,则会产生对整个社会发展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例如,因贪腐“问题被处理的官员们,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拥有大学文凭,但是因人格上的缺陷,导致在金钱“与美女“的诱惑面前,迷失了自我。此外,在马加爵事件“中,曾取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优异成绩的大学生,因没有完成人格塑造的缺失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3。社会道德意识淡薄
社会道德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集体。他人。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由于一些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社会道德意识产生了扭曲与错位,使得自身的思想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强调个人本位。理想追求淡化。过分崇尚物质生活。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的辨析力较弱,控制自我能力较差,因此,在缺乏正确引导的前提下,不能辨别善良与邪恶“。公正与偏袒“。诚信与欺诈“。荣誉与耻辱“的界限。
4。心理承受能力差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频繁发生因人际交往。学习问题和情感问题“而跳楼自杀事件。这一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这些压力来源方方面面,比如来自家庭的方面,经济条件薄弱或单亲生活,致使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独生子女习气,导致自身承受挫折能力较差。此外,来自就业。情感。学习等生活上的压力。有关机构在对近3000名在校大学生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有近66百分号的学生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问题。
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建设
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提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说明教育的目的是陶冶情操。形成健康人格。大学精神重在提供一个多元化平台,理性的学术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非功利的价值导向。人文素质教育其自身特征是多元复杂。时效性不强。无固定模式,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有效地整合各方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元互动。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和谐社会要求具备和谐的人文精神环境,由此更加突显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完善高校教学课程改革
充分利用课堂向大学生系统介绍人文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今时代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而有必要进行大学通识课程教学,注重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提升,其中应该包括对网络技术。心理学。高新技术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了解和学习,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从而敢于探索未知的世界。因此,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结合自身优势,系统优化,形成合力的知识结构,规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3。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作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需要运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转变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学期间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大学教师有责任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大学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这与其从事何种学科教学无关;要在教学过程中把人文素质教育同教学课程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学术素养,获得学生认可,同时还要言传身教,要有高尚的人格,得到学生的敬重。
4。构建人文校园环境
在大学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渲染下,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会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境界。要加强大学校园环境建设。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苦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强调,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3],各高校有必要创建优良校园环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对课堂人文素质教育的外延,具有课堂教育不可比拟的自由度。灵活性。每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学校发展的历史和办学的特色,营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氛围。同时,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其素质修养。
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