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学视角下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分类就业指导体系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到2020年高职教育规模应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目前,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另一方面,本科院校以发展本科教育为主体,往往忽视了内部职论文网业技术教育的就业指导工作,致使一部分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滞后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造成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困难。
一。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1。就业指导工作定位不准确
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重叠过多,品牌特色不明显,就业指导工作拘泥于一元化的定位,与本科就业指导同质化,只有层次之分而无类别之分,存在向本科专业看齐。追赶本科专业的教育误区。一部分本科院校未能根据专科学生的特点。就业取向构建针对其学生的特色就业指导体系,学生千人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
2。教学内容空洞,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突破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将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只有不足二十年的发展,尽管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各本科院校对校内的本科就业指导工作较重视,而对专科就业受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本科院校校内专科就业指导工作变成了单一的收集。发布各类招聘信息以及派遣学生实习等工作,应有作用并未充分发挥,难以满足毕业生的现实需求。
在具体教学方面,缺乏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职业指导涉及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知识,从业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但大多数指导工作是由学校的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进行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科研滞后,缺少系统的培训和独立的时间空间进行学术研究,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够规范,课程内容参差不齐。在实践方面,本科院校的专科学生由于信息不对称“,师资力量。实训模拟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薄弱等因素,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际训练的机会较少,所学内容难与现实技术衔接融合。
3。学生不重视,疲于应付
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社会经验较少,心智较为单纯;加之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优势不突出,个体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学生们消极对待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认识上存在虚无主义,认为职业指导可有可无,用处不大,影响了师生间教学方面的良性互动。
二。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制约瓶颈
1。社会认可度低,师生积极性不高
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和偏见,片面的认为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都不及本科学生。另外,一些行业和地区对高职生就业在政策上有所限制,用人单位一味要求高学历,无形中影响了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发展积极性。
2。财政投入导致追求外延式发展
在生源紧张“。财政资金有限“的形势下,本科院校对从属于二级单位的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不够,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教育在效益和规模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外延式发展的趋势下,一部分本科院校盲目追求大校园“。高校舍“等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评估标准也多以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科研成果等显性。过程性因素为准,具体的就业情况所占比重较小,加之高校严进宽出“。重招生“轻就业“的传统,从而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局限性日益明显。
3。强调群体教育,忽略个性化指导
目前,一些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往往采取大班教学。主题讲座等常规形式进行职业指导,教学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培养模式滞后,存在着有规划,无行动“的现象,实效性较低,不能满足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需要。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就业指导往往多强调统一性,忽视每个个体的特点,没有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职业指导,导致学生产品“千篇一律,未能体现特色发展。
三。营销学视角下构建本科院校职技教育的分类就业指导体系
作为本科院校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做大限度地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潜质教育,不妨从营销的角度作为出发点。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营销专家又提出了4C的理论,4C是研究消费者的需求(consumer?wants?and?needs)。了解消费者要满足其需求所需付出的成本(cost)。如何使消费者更方便的购得产品(convenience)。有效的沟通(communications),其中心的问题是要加强顾客关系的管理。为有效开发独立的学生潜质,我们也可以套用4C,那就是: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为达到上述目的而愿意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成本),学校给学生提供满足这些需求而开设的课程。服务机构等(这就是产品),以及学校与社会给学生提供的便利和服务。本科院校的专科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充分尊重其个体的就业需求,把学生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分类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1。确定需求,分年级管理
根据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受雇全职工作的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0百分号,且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因此,对于本科院校的专科学生,初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应进行专业知识和就业资讯的讲解,以便学生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了解社会对职业人的基本岗位要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申请。导员建议。系部批准的程序,让学生们在二年级根据就业目标追求。自身条件和个性特点进行职业方向性的选择,以便按职业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让学生们更多的着眼于未来发展。最后对三年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会。面试技巧模拟等实战训练,以提高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应用能力。2。合理安排师生为达到就业目标而付出的成本
处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由于信息不对称,学生们对职场信息的选择缺乏针对性。为此,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根据社会考试类应聘。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不同应聘要求,在专业教师和行业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出针对其内部专科学生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将就业知识。就业信息和择业技巧进行细分汇总,结合学生特点,建立学生档案和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差别化指导。
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变性和学生个性的差异化,就业指导部门很难保证为学生们提供全方位。最完善的指导。为此只能在尽可能减少学生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和脑力劳动成本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便捷,让学生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系统集成和优化组合,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量身定做“。此外,面对高校的自主管理模式,部分学生对独立学习产生了倦怠反抗情绪。但是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为此,院校必须强化学生自律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学习,让学生勇于面对挫折挑战。
3。制订分类指导的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沟通。由于社会发展,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就业信息瞬息万换,为此,必须加强教师。学生与外部环境的沟通联系:(1)强化教师间沟通。加强专业课教师与就业指导教师的沟通,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们的动态适应性。(2)密集指导。采用一一二“指导方式,即一周一次导师个别指导,一月一次导师座谈指导,两月一次导师组集体指导,提高培养密度,以推动专业知识与产业需求对接,实践技能与职业标准对接。(3)加强校企联系沟通,了解基层第一手资讯,按照行业企业技术岗位要求和用人标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做合一“;邀请专业人士给学生讲形势。讲前途。讲成功经验;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到基层。到企业。到社会。到实践中调查研究,磨练意志,汲取营养,接受教育。(4)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其指导督促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
第二。激发学习动力。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各种现实和网络诱惑,面对枯燥繁杂的学习,学生们难免会产生惰性心理。而就业不是单纯地寻找一份工作,而是着手实施规划人生未来的开始,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对就业做出认真的思考和研究,从市场经济的视角认真审视自己,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为此校方应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强学生集体荣誉感教育,以共同的愿景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持续性。
第三。强化监督。实施三三三“督导措施,即构建三层督导(学生相互督导。导师按时抽查。组织督查指导),建立三种档案(学生成长档案,导师指导档案,组织督查档案),落实三级评奖(对学生。指导老师。任课教师分别评奖)。
营销学视角下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分类就业指导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