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一。通识教育的真谛

(一)通识教育的定义与目的。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门教育有别。1829年,美国帕卡论文网德撰文为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公共课部分(当时包括古典语文。文学和科学课)辩护,认为作为进行专业学习的前提,学生必须学习这些公共课,以得到应有的共同培养,并称这部分教育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二)通识教育的灵魂。由通识教育的定义和目的可以看出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打破专业的局限性,建立专业之间的联系,使受教育者能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把通识教育“解释为全面发展。全才教育,以区别于专业教育,是当今最普遍的理解。这种理解本身没什么错误,在全面发展意义上理解的通识教育,就是把通识看做全面的知识。可是人们想当然地以为,只要把尽可能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一定会派上实际用场。然而对很多学生来说,尽管开设了许多通识教育课程,但那些知识却难以被整合到一个有机关联的知识系统中。因为那根本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他们接受的知识是被割裂的“。零散的。而学生们不知道怎么去组合“它们,不能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框架,自然而然那些知识就是松散的,从而显得用处不大。全面发展“的口号今年来喊得越来越响,但实际上很难完成全面“的学习任务。因为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的基础教育,以适应不同的需求,说白了就是应用。可是领域那么多,知识也那么多,怎样才能灵活的应用呢?这就要求有一种将不同学科领域深刻认识并联系起来的一种能力,‘通识’应能在深刻的层面揭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意义关联“,即通识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之间架桥“的本领。知道了如何在不同专业领域架桥“,那么学习专业和专业以外的知识就会事半功倍。这样才叫知识学活,并活学活用,全面发展。从知识角度理解,这应是通识教育的灵魂与真谛所在。

二。通识教育当前的弊端

(一)通识教育课程不重视。据我所知,任意选修课是学校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受重视程度却不高。有些学校简单地认为通识教育就是‘让文科学生多学一点自然科学的知识,理科学生多学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因而只需给学生多开设一些课程供其选择,通识教育就算完成任务了;开设的课程大都没有经过精心策划,这部分课程的学分通常比较低,课时比较少,考核也比较松散,学生很轻松就能通过,正是因为学校偏于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通识教育而导致了学生也不重视,大部分人都抱着混学分“的心理。选修课堂上经常玩手机,睡觉,甚至很多人都不去上课。如果是这样,那么全面发展又从何谈起?

(二)通识教育的实施不到位。学校方面在课程的实施方面做的也不够好,有两方面:教师,教材。

第一,教师授课方式存在严重问题,有部分老师上课照着ppt和课本照本宣科。通识课的这种实施运作模式必然会导致老师的知识结构的狭窄,如此一代代循环下去,必然成为教育从内部毁灭自身的因素。改变这种状况的现实路径,应当从教师教育入手,尤其要求师范生的通识教育必须落到实处。通识课的教师自身得有通识,他关注的不只是那些能够被教“会的东西,不再殚精竭虑地致力于用某种技术和程序将现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他必须得使自己具备活的知识并且有能力在学生认为被分割“开来的知识领域间架设桥梁,然后把这个理念传递个学生,并且引导学生培养这种架桥“能力。这样才具备教授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能力,这样的老师才是最难得的。

第二,关于通识教材。现今大学通识课程的那些读本,基本上都是各专业的基础,就是把某些专业的专业课删减压缩加以简化,只是将传统的教材改头换面,然后贴上通识课程的标签。就是说,融合与贯通意义上的通识课程并没有进入现实,在一个跟风“盛行的社会里,足以毁灭了通识教育。编制通识教材不是简单的事,它不能成为各行其是的群众运动,需要能够从人类文化的制高点俯瞰全部知识领域的大师和精英的参与“,因为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本身也是一个创新,是一种文化引导。

三。通识教育的出路

(一)树立正确通识教育观。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通识教育也不等同与泛泛的知识教育。所谓泛泛的知识教育,是指让学生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让学生什么都懂,朝着百科全书“的方向发展。其实,将全才教育。泛泛的知识教育等同于通识教育的做法违背了通识教育的真谛。香港中文大学何秀煌教授曾在多篇文章中很清楚地阐明通识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平衡的心智,健全的识野和开朗的理性,继而涵养人心感情,发扬人间道义。“当然何秀煌教授站的更高一些,他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深化到了人性和道义的高度。但是平衡的心智“。健全的视野“不正是拥有构建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知识间联系的能力的一种体现。因为一旦拥有了这种能力,个人就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有效地进行学习,不致于闭塞了自己,落后于社会。

(二)教师做到全面发展“。教师是通识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如果没有足够的意识,是不可能实施好通识教育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教师能全面发展“,那通识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所说的关于教师的全面发展“包含三方面:(1)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是单一的,能较好地把握不同学科与知识间的关联,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教授的知识。这是一个教师有资格教授通识教育课程的前提。(2)教师也要懂得引导学生。不同的学科的教师可跟据自己的教授的学科,找到相应的方法。循循善诱,不仅教授知识,还要让学生消化吸收并能够和其他的知识建立关联这才是最关键的。一旦学生具备联系不同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以后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会很快适应各种技术和知识方面的变化,做到得心应手,从容不迫。(3)教师应当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将优秀的品质融入学生的思想里,塑造他们的灵魂。教育与教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书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教育则包含了教书和育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育人。教书只是教育的方法手段,应当将育人融入其中。作为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和技能,更不是计算自己在教学岗位上的投入产出比。教师为人处世的态度。品行以及价值观念都在影响学生。

一位优秀的教师,其品行态度更是能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是一种精神的引领。这样说来,教师的审核和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可是关乎教育兴衰的重大问题。国家在这方面,应该提高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提出相应的政策。当然这不能一蹴而就,事关国家大计,需从长计议,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三)重视必要的实践。任何理论都需要通过实践来论证和巩固,通识教育也一样。很多通识教育课程都侧重于实践,但是对于本来就不太受重视的通识教育课程,学校很少安排相关的实践内容。高校实践环节薄弱,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要尽快改变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性环节的不良倾向,下大力气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要加强实验课,见习课,讨论课在课程活动计划中的地位,更新这些课程的内容,增加其学时数,使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动手动脑,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结语

社会生产的发展日新月异,工作岗位也在不断变化,旧工作岗位不断消失,新工作岗位不断出现。而高等教育中专业的变化,已经无法跟上社会职业的变化。过去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一个目标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似乎比专业化更为有效。通识教育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但是中国的专业化教育由来已久,教育模式转型并非简单的事情。通识教育的推广与落实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需要国家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支持与配合。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上一篇:中國能走向数學强國吗【1999字】
下一篇:中國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研究【4451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PLC舰船舷侧隐身门梯集成...

临床护理路径茬老年便秘...

2023年生育政策二胎還湜二...

反应物比例在LiFePO4合成上的影响

2000元做什么生意挣钱,...

《中国好声音》和《中国...

旅游英语专业學生语言交...

MCGS水位PID控制的仿真设计

中央空调系统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国内外热作模具钢的研究现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