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67-02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儿童从幼儿园平稳过渡到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促进幼小衔接教育的目论文网的是在儿童正式入学前,提高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幼小衔接不仅要在幼儿园和小学进行,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形成。身心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一。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特点。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是指处于5~8岁年龄段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感知运算到具体形象运算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儿童主导活动的转变,即儿童从以游戏为主导的幼儿园活动转向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导的学校学习活动,主导活动的改变对儿童身心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儿童的人际关系。活动方式。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变化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儿童常常表现为对上小学缺少心理准备。同伴间合作意识淡薄。生活准备不足。对学校认识不准确等。儿童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学前阶段的儿童和小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在幼小衔接时期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存在。随着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逐步适应,幼儿阶段的特点和小学阶段的特点将分别呈现减弱和增强的趋势。两个发展阶段的交替转换,构成了儿童幼小衔接时期的发展特点。
2。幼小衔接中儿童存在的问题。刚从幼儿园大班升入小学的儿童必定会产生兴奋。紧张。焦虑等心理情绪,此阶段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进入小学后,儿童所面对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儿童由依赖父母。教师逐渐过渡到可以独立;幼儿园中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小学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和做作业;学习内容都以文字或符号的形式呈现在教科书上等。由于小学的协调工作也有实际困难,因此,新入学的儿童在学习。交往等方面存在压力,有的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而出现抗拒心理。适性较差等情况。
二。家庭教育对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发展的作用
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在儿童幼小衔接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下面具体探讨了在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促进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发展。儿童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大,父母的行为是儿童主要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自身的个性特征。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行为结果。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孩子有较合理的学业期望,同时给予孩子帮助和支持,这样会使孩子更有动力去学习,从而发展孩子的学习适应性。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最初榜样,父母对学习的兴趣高低会影响他们教育子女的能力和对孩子学业的期望,从而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因此,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学习上的表率,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同时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布置学习空间。提供学习材料和信息资源等,促进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发展。
2。促进儿童兴趣的养成。研究表明,父母独立教育。祖父母与父母共同教育的儿童比祖父母教育多而父母教育少的儿童积极兴趣。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广泛兴趣发展好,并且存在显著差异,相对稳定的家庭教育环境比不稳定的环境更利于儿童兴趣发展。所以,在儿童幼小衔接的关键期里,父母应该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变化,多与孩子交流,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帮助孩子度过这一关键期。家庭教育中长辈们的统一态度对孩子兴趣的养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长辈的教育态度不统一,往往使儿童行为的标准不统一,也不利于儿童兴趣的养成,只有给予儿童统一的教育态度,才能使儿童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学习兴趣。同时,家庭拥有的图书种类。数量越多,儿童兴趣的积极性。稳定性。广泛兴趣发展越好,家长可以通过图书及对儿童阅读指导发展儿童的兴趣。
3。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在对儿童进行品德的培养中,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促进儿童的品德的发展;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减弱教育作用,甚至会使儿童形成一些不良品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以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起培养孩子品德的重任。
三。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应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在幼儿入小学前应为孩子做好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准备。
家庭教育应在孩子进入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每个家长都应该认识到,孩子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除了他自身固有的能力特点外,更多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恰恰是衔接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环境的突然改变固然是会造成教育的困难,良好的适应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家庭教育是一对一进行的,教育力量更加集中。因此,在家庭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更值得重视。
1。培养儿童注意力,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加强儿童注意力的培养。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这一阶段儿童有意注意的保持对间只有15分钟左右,而小学一节课为40分钟,需要儿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所以很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下位走动的情况。在幼儿园儿童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儿童感觉很轻松。愉快;但小学学习多是单一的知识学习,儿童会感到不适应和不耐烦。研究表明,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注意力时间较长,因此,家长可以通过各种锻炼孩子注意力的亲子游戏,对孩子进行注意力训练。2。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做好学习方面的准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其特别注意,对该事物细致观察。深入学习和研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鼓励和肯定孩子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行为,增强孩子的信心和学习的动力,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热爱学。乐于学,同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长应该热情。积极地对待孩子的提问,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孩子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并引发孩子对更多问题的思考,激发其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欲求,养成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3。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做好生活方面的准备。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孩子由凡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自理和独立的能力,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安全意识,逐步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孩子上大班的阶段,家长就应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习时间,让孩子学会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在制定时间表的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先安排学习的时间,让孩子牢固树立完成作业后才能去玩的观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家长还要教孩子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如自己穿脱衣服。刷牙洗脸。整理书包。保管自己的物品等。
父母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注意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有不良习惯要马上制止,并教给孩子怎么做是正确的。对孩子的鼓励与惩罚要适度。鼓励和惩罚不是目的,目的是孩子良好习惯和独立性的养成,使其能在幼小衔接时期顺利地过渡。
4。加强与学校沟通交流,为孩子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家长要及时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促进孩子的发展和进步,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在与学校沟通的同时,要积极地把沟通的信息反馈到孩子身上。比如,教师反映儿童在学校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坐不住的情况,那么作为家长就应该在家中多与儿童做一些有助于提高注意力的游戏。训练注意力一段时间后,再与学校教师交流,了解孩子这段时间在学校注意力有没有增强。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及时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和不足,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5。注重为孩子创造更多交往与活动机会,为孩子成长提供有利平台。进入学校,孩子交往的范围也有所扩大,为使孩子适应这种环境,并且能更好地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家长应该特意为孩子提供与人相处的机会,锻炼交往能力。在平日可以邀请孩子的同学到家中玩耍,多为孩子提供交往活动的场所。对于业余时间的利用,家长可以根据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或者培训班,这样不仅丰富了儿童的课余生活,也为儿童提供了活动和与人交流的机会。为了能给儿童的成长提供有利的平台,家长应多为孩子创造交往与活动的机会。
综上所述,儿童在幼小衔接时期有着特殊的发展特点,在这一时期,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儿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帮助儿童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是家长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长期的实践和学习中应该逐步完善与探索的新领域。
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