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德育资源,构建自我教育平台
一。道德教育的反思
1。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常常不能结合实际,用一个难于达到的道德标准去教育少年儿童,实践性不强,一系列违背身心发展的规则被推广。
1993年国家制定的小学德育纲要对思想教育。论文网政治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进行规范,纲要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生活幸福和道德教育关系没有进行具体说明,不利于学生独立价值的的思考和对道德重要性的判断。道德教育过于强调以社会为本,要求形成固定的机械化一的道德人格。纲要过于突出社会价值。社会规则,政治化。社会化。抽象化。绝对化现象比较突出。
根据学科要求,在小学高年级开设品德课和社会课。品德课进行授课时,以从道德中抽象出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进行授课,社会课则是结合历史。地理进行结合,犹如一个历史和地里的拼盘,两门课程均与实际联系较少。小学道德教育成了变相的书本知识的传输,道德常常成了体现统治者意图,国家意志的形象,理论化。绝对化。知识化是其表现形态。
道德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去憧憬过一种美好的生活,儿童由于对社会的认知较少,学习有道德的生活可以促使其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形成美好的道德风尚。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应紧密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环境,把道德教育的目标和道德教育内容进行结合,使他们能够感同身受,有真情实感。
2。时代对品德教育的期望
新世纪,青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进一步完善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对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了指导。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提升人口道德素质,保护生态环境等是少年儿童需要有的基本机制规范。1980年国际道德教育会议提出,归纳了世界各国道德教育的四部分内容:
社会价值标准,如社会责任感。诚实。正直。孝敬长辈。尊重他人。劳动尊严。合作等;
个人价值标准:如诚实。纪律。上进。尊严。有条理。宽容等;
二。在生活中学习道德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成长感受,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师生交往更注重对话。交流。体验。认识。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归宿,通过在生活中培养道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形成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在生活中学习道德
人本思想是德育的核心价值,新课程改革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新课程改革观念认为,要把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建立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社会生活来进行道德学习和道德培养,提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人格。独立意识。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让学生从生活中过来,回到生活中去的心智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培养效果。
2。坚持品的教学生活化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其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反过来影响学生生活。教育又高于社会生活,其内容是学生生活的超越,使学生探索社会生活的窗口。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对道德教育进行更好地认识,知识得到运用。新课程改革指出,思想品德教育要紧密结合实际,通过社会实践和丰富多样的活动,带给学生更高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操。学生在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实际进行经历,提高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经精神。
3。推进德育课程综合化
课程的综合化能够让学生全面完整的认识这个世界,各个学科相得益彰,提高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课程的综合化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的必然方向。通过各科综合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德育课程中更多的结合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等环境,指导学生在各种条件下的应对问题的能力,通过多方面的互动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三。构建自我教育平台
1。树立科学的新课程改革观念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形成动态。开放。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不断创新和开发的过程,通过对知识的传授。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学为主,关心学生个体生命存在,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使学生成为更加负责任。
2。坚持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的综合发展
小学生德育教育在过去过于强调国家意志。社会责任,由此造成了学生德育教育脱离现实的弊端。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心理。政治等方面。按照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特点,对学生思想道德进行分阶段连续教育,形成不同的侧重点。德育教育注重学生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在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共同推动德育水平的提高。
整合德育资源,构建自我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