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止恶修善“教理对现代人道德教育的启迪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94-02

佛教止恶修善“的教理以善恶的伦理思想为其主线和灵魂,提倡止恶修善“的教化思想对于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健全人们的人格有论文网积极的指导作用,也是督促人们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维护社会秩序。抑制膨胀中的享乐主义。腐败现象,鼓励人们乐善好施,造福民众的精神武器。深化道德教育是现实和历史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社会的道德风貌现状下,如何汲取佛教教育思想的有益成分来弥补道德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一。佛教中的主要道德思想及止恶修善“教理的主要含义

(一)佛教中的主要道德思想

1。止恶修善的道德思想

佛教的道德思想以三世因果规律的自觉“为根基。止恶修善“的思想是佛教思想的精髓,因为其主要内容体现了善恶报应的因果观,凸显了佛教教理中最基本的道德精神。

2。慈悲平等的道德思想

慈悲平等是众生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众生以慈悲为怀。皆平等的思想为历来社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牵引作用。

3。自利利他的道德思想

自利利他属于菩萨行,菩萨自度度他,自他平等。菩萨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1]不言而喻,自利利他即为了自己和众生的行善,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

(二)止恶修善“教理的主要含义

善“。恶“的思想贯穿于佛教思想的始终。关于善“。恶“,大乘义章中指出:顺理为善,违理为恶“[2];又如成唯识论中所指出的一样: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3]。可见,所谓善“者,即白业“(净业),是指顺应。顺利之义,即随顺佛法使自己和他人都能得到利益;而恶“者,即■业“(染业),则是指违逆。逆损之义,即违背正理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止恶修善“又作断恶修善“。断除恶业“,通俗讲就是要以三世因果规律的自觉“为前提,遏制和断除恶业。自觉践行白业诸事,使众生得到真正的幸福和解脱。

佛教思想中五戒“和十善“的道德戒条具体释解了止恶修善“的教理思想,其中,五戒“都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所禁戒者是五恶,反过来说,不做这五恶就是善行和德行的表现。不杀生即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不偷盗即尊重他人的财产所有权。不觊觎和私自挪用国家财产。不妄语通俗讲就是不讲一切不实之言语。不饮酒即不吸饮能麻醉神经。使人丧失理智的物品。不邪淫即不得侵犯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等)。法(指出家受戒及在家而受一日戒)所守护之妇女。十善“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说粗话和不谩骂人)。不绮语(即不花言巧语)。不贪。不嗔。不痴[4]。

顾名思义,止恶修善“是普度天下众生的善行,即通过善行祛除人们的烦恼痛苦从而达到众生的安隐涅■;另一方面只有祛除掉人们的■业方可避免三恶道业轮回生死[2]。止恶修善“就是达到善恶“平衡的状态,调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善。恶和利益关系。对于现代人来讲,更是要悟到此要,要努力让三鹿事件“。矿难“。诚信危机“等由人的恶业而引起的恶行“成为历史的句号,而不是像悲剧一样换种说法。换个外套肆掠地重演;众生断恶修善不再让诸如H7N9“。地震“。干旱“。洪涝“之类的词汇在我们这个世纪成为一次又一次的伤疤。

二。止恶修善“的佛教教理对建设科学道德价值体系的作用

(一)道德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道德的本质是自律,在自律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道德价值体系要求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建立普遍性的道德价值基础。

第二,激发众生的道德自觉意识。

(二)止恶修善“的佛教思想对建设科学道德价值体系的作用

1。止恶修善“的佛教思想是建立科学道德价值体系的伦理保障

1993年11月7日,同志在全国统战的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贯彻党的宗教信仰也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也好,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可见,积极的宗教思想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相适应。与现代人的道德建设相适应,二者是并行不悖的相互关系。所以,现代人不能盲目排斥宗教思想,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思想。止恶修善“的佛教教理是积极的宗教价值观,是建设科学道德价值体系的伦理保障,主要体现在道德价值的约束性上面。例如:在现代人的潜意识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意念:按照佛教中善“的行为规范行事,就一定会有一种好的或理想的结果。这种已经形成的约束性具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鞭策着人们不断地追求至善。摈弃恶业。

2。止恶修善“的佛教思想是建立具有普遍性道德价值基础的前提之一

原始的道德形式是以风俗习惯。传统观念。图腾。宗教信仰等为基础形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多元化,道德便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思想。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二者统一于生产实践。在日常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也就顺理产生了。培养科学的道德品质是建立稳固的道德价值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只有授予个体科学的道德知识,培养个体健康的道德情感,锻炼个体坚强的道德意志,巩固个体坚定的道德信念,则可以预期个体发生正确的道德行为。然而个体在道德需要和道德动机的支配下,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接受,并将道德认知和道德接受成果外化成了道德行为之后,并不能如期形成科学的道德品质。除了在科学的制度牵引下使个体反复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树立模范榜样规范个体行为,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种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思想作为行为的修正性指导。自汉明帝永平七年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访求佛法至今,佛教思想不断深化,其止恶修善“的教化思想以众生得到真正的幸福和解脱为自身的最终辩证目的,指导众生遵从因果以祛除自身的烦恼痛苦而达到安隐涅■。这是从众生的心性“出发,健全。稳固道德品质的前提之一。

3。止恶修善“的佛教思想是激发众生道德自觉意识的精神砝码

佛教止恶修善“的教理是以对三世因果规律的自觉为基础的。所谓三世因果业感之理,即现在世的苦乐乃过去世善恶的业报,而现在世善恶业又感未来世苦乐之果;现在的因招致未来的果,因果连续而有无穷生死,此乃迷界流转的相状。人们对因果规律的重要性和现实性的正确认知,就是对人们自身道德的正确体悟和行为的良性释解。止恶修善“的佛教思想告诫芸芸众生:当一个人逆因果规律而胡作非为的时候,那么他既不能得到自由的幸福和快乐,反而还会使自己慢慢地在欲望的痛苦深渊中越陷越深。这种三世因果规律对众生行为的束缚,对激发人们自身道德中存在的自觉意识具有正面的辅助作用。

三。止恶修善“的佛教教理对现代人道德教育的启迪

1。修性“

道德教育的实质是规范个体的本性和习性。性“由心生,佛家认为,人内在意,即意识的善恶,支配其外在身,即肢体的活动。

历史血的教训一遍一遍地告诫我们:人类视自己为刍狗,不仁。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禽流感等事件拉响了现代人的道德警钟。市场经济下肆意膨胀的企业应该对此有一个深刻的反思:企业必须遵守和践行商业道德的底线,归根到底就是要断除思想上的恶业“,回归本性中的善“。例行习性中的良性“。积极矫正自我意识,正确支配本我“的行为。

止恶修善,自利利他,修补已酿下的道德窟窿,即修性,这是众生远离恶业轮回和恶性循环的必经之路。

2。修行“

修行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约束的总称。

止恶修善“的佛教思想以善“。恶“的道德约束为主线,要求众生在自我行为上从善弃恶,从良性的本性“出发,内在放弃对诸恶的欲望,这也正是佛教本身的特点,释迦牟尼曾经亲自将他的教义概括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5]一直以来,我们身边的道德“都只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道德。原因是我们喊出来的文明“往往是我们一直都在奢望却不及的空洞理性“。所以,只有及时地解决众生的善恶导向问题。约束和规范好众生的日常行为,人类方可重新拥有祥和安宁的碧海蓝天。总之,善“。恶“不可共存,只有弃恶“方可生善“,若人不离恶,能生善及能利益众生,无有是处。

生活是最本真的,修炼是无须讲求形式的。时空中无处不教堂,无处不佛堂;无处不天堂也无处不地狱。“[6]行之重要,为人生一切成就。善恶的结果。

佛教的止恶修善“教理对现代人道德教育的启迪

上一篇:佛教文化与當代道德建设【4682字】
下一篇:公共产品供给视角下道德行为滑坡”成因及對策【4639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中国好声音》和《中国...

中央空调系统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2000元做什么生意挣钱,...

MCGS水位PID控制的仿真设计

反应物比例在LiFePO4合成上的影响

旅游英语专业學生语言交...

PLC舰船舷侧隐身门梯集成...

2023年生育政策二胎還湜二...

临床护理路径茬老年便秘...

国内外热作模具钢的研究现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