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论语教育思想之道德教育
孔子进行道德教育,当然是以他的道德观为基础的。孔子言道德,皆发乎人心,自然而成。所以梁漱溟先生说:孔子的生活即是人原来的生活,仁的心就是人原来的心。孔子最高的理想,最高的道德,就是本来的事实,他主张当然就是人原来的本然。“(儒家二十讲?孔子的态度,黄河选论文网编,华夏出版社)无疑,仁“是孔子的最主德。什么是仁“?说文解释为相人偶为仁“,说明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颜渊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那就是仁“了。我们看到,孝弟“为仁之本“(学而),能近取譬“为仁之方“(雍也)。忠“和恕“是仁“的两个方面,忠“即是尽己之心待人,恕“就是推己之心及人。而且仁“并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除了仁“德之外,智“与勇“分别为孔子三达德“中的其他两德。仁者必有勇“(宪问),勇者不惧“智者不惑“(子罕)。这就是孔子的主要道德。
孔子的德育原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笃志。孔子教导学生,立身处世,首先要立志于仁道。苟志于仁也,无恶也。“(里仁)不仅要立志,还要坚持志向,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孔子对颜渊非常称赞,因为颜渊笃志好学,安贫乐道。孔子还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无论什么人,笃志都是至关重要的。
2。克己自省。儒家最重反求诸己“。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求诸己的人遇事必反躬自问,从自身方面寻找原因及解决之道。孔子教导学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这一原则在曾子那儿表现最突出。学而载: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此恪守道德规范,时刻反省,当然能够持正向善。
3。力行。道德道德,行道而有所得谓道德。孔子的德育绝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力行近乎仁“,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实践,道德水平的高低也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检验。
4。中道。在孔子看来,人们的行为之所以不符合道德要求,不外乎是过分或不足。所以他强调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子贡问师与商谁更贤,孔子说师太过了,而商不及,并且过犹不及。(先进)这便是孔子主张中道的表现。他要学生学会权衡,所谓执中而权“,实是儒家德育的要义。
5。过而改之。孔子不自认无过,反之,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且立即加以改正。孔子自己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过则勿惮改“(学而)。弟子子贡也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人不能无过,道德教育不可能达到让学生从不犯错的效果,所以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少犯错误的前提下做到知错就改。
近年媒体报道了大批反映国人道德水平低下的事件,道德滑坡“似乎成了当前国人整体道德水平的代名词。且不论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原因,至少教育要为它负一定的责任。诚然,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头,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实效。但过分功利化的智育很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无论经济还是社会的发展,都少不了精神支柱,而发展经济的目的正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真正幸福的生活不是别墅花园宝马奥迪,而是精神上的崇高境界。此外,道德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能否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德育应该怎么进行,也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
孔子三十岁之前即已有弟子从游,而立之年正式创办私学,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多年,勤勤恳恳。孜孜不断,可谓万世师表。教师之所以为教师,首先因为学问高明,所谓学高为师“是也。教师如何保持学问高明呢?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者应该如此,人师尤当这样。唯其有所创新才能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和魅力,也才能真正与时俱进,给学生带来进步。学无止境,如若有所餍足,就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即退,所以孔子认为教师要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态度。这还只是教师的必备条件。教师的天职乃是教育学生,所谓诲人不倦“,才是一个好老师的风范。师艺与师德并重,才能教好学生,才不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孔子为师,不仅言传,更重身教。所谓身正为范“,只有以身作则,学生才能信服,教育目的才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的示范作用何其重要。孔子自己一生行事克己复礼,学生无不信服。即便偶有过错,也立即改正,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学习历史,目的不在于历史本身,而在于它能给我们今天带来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同样,我们研究论语中的教育思想,目的是探寻它对我们当下教育的有益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好,启示也好,都还只是理论,而教育重在实际。中国的国情既特殊又复杂,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无法规避的困难。如何将我们的理论完善并付诸实践,将是一个需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遗余力地努力探索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上下而求索。
刍议论语教育思想之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