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高校德育课程对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应用和互鉴探究

作者简介:张晓婷,温州大学主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治与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104

一。台湾地区高校论文网通识教育“部分课程案例

通识教育“中的人文科学课程“和价值观教育课程“是较好运用传统文化资源的范例。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融合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上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以类推台湾众多大学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认同和应用所呈现出的趋势,分析几例,窥见一斑。

(一)台湾大学荀子甲上“

人文通识“作为台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课程是荀子甲上“。本课程主要咨询如下:

1。任课教师来源:中文系专业教师。

2。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在讨论荀子思想,其组成部分以自然论。性恶论。化性论为主,辅之以政治论。

3。授课目的:首先,直接阅读古书原文可以增强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在阅读荀子解集的过程中,以期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有所感悟。其次,以论语。荀子为教材,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正统儒学能有所了解。再次,中国古代一直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荀子思想也是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以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人定胜天,破除依赖心理。荀子的思想提倡积极入世,对于学生为人处事皆有积极引导作用。最后,当今社会浮躁。功利,荀子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提供了正本清源之道。

4。讲授大纲:上学期:导言及荀子个人资料,主要包括:性恶论。自然论和荀子列传。其中,自然论是荀子对天地万物所抱有的独到的见解,内容深刻而精辟,是古代思想的文化瑰宝。在自然论所授篇目中,天论为重点,以性恶。王制篇章为辅。在荀子的思想中,性恶思想为最受世人关注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思想,他的思想以性恶论著称,盖过其他思想的风采。在这部分所授篇目以性恶为主,荣辱。不苟为辅。

下学期:化成论。政治论。在化成论中,主要讲授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改变天性,使人生充满希望和生机。其中以劝学为主,儒效。解蔽为辅。在政治论中的行礼由义为其主要观点。他认为故修礼者王“,在王霸中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与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天下归之也“的思想,来说明礼义可以除害兴邦,彰显了儒家本色。

(二)台湾大学老子道德经新译“暨心灵药方“

在台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价值观教育,即老子道德经新译“,也称心灵药方“。本课程的主要咨询如下:

于心灵药方“授课而言,主要分为原文。译文和药方三方面内容的讲解。例如:在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有原文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众妙之门。在翻译为白话文之后,给出的药方是:世界上所发生的每件事情都是有缘故的,万物皆有规律。在遇到事情之时,不要急功近利。急于辩解,冷静思考事物背后的实质和本源,一切遵从自然规律。‘道’的门是为沉默而生长的,喧哗的人们就让们喧哗吧,不是不管他,而是要沉静地去管他,管他就要先自在。“

二。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认同和应用

(一)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认同

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落后性和封闭性,视传统道德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一种手段,而非德育的文化基础,则可避免其弊端,使之去粗取精。从而在德育教育民族性。独特性的基础上,增强入世性,即实践性,发挥德育教育的实践效果。

通识教育“从其内容表征而言没有直接提以德育为目的,而从其实质来看,其德育思想和宗旨却贯穿始终。比如在荀子甲上“的授课目的为: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其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研读荀子思想对于当今社会震荡,人心沉迷等问题具有净化人心。正本清源之用。通识教育“对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资源所挖掘的精髓,对于完善大学生心智及价值观的矫正具有深刻的影响,在引导大学生三观塑造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应用

1。从任课教师角度考虑。任课教师主要来源于中文系专业教师,相比于其他专业,在进行传统德育文化资源整合。授课时更具优势和说服力,其良好的文学基础和教学能力能更好地自我消化和传授相关知识,对学生的三观“进行因势利导。有好的人生导师能对学生提供更合理的精神食粮,这更为重要。

2。从课程内容考虑。通识教育“的视角主要集中于对学生三观的引导,其没有以德育功能为直接目的而在教育过程中隐性体现。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使其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积淀。但它又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并不与现实割裂,将两者进行了很好的整合,在二者的交汇点寻找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契合点。例如台湾大学通识教育“中,在人生价值观教育模块中,道德经新译成心灵药方的授课模式。总而言之,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对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灵活运用,使阳春白雪“式的传统文化更具实用性和接地气“,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传统文化的地位。3。从授课思路角度考虑。授课思路是解释性。与传统的单一性。单向性。填鸭式授课模式相比,更具有启发性。单向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味强调老师的简单灌输,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互动,更不论学生主动思考和接受,使知识内化难上加难。台湾地区高校的授课模式需要学生进行解答和思考一些人生问题,比如台湾大学荀子甲上“的授课大纲所要求的:性善。性恶果如字面之相反?人性为善?为恶?人生何去何从?“在师生对这些问题的互动和思考时,无形之中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了影响。

三。大陆高校德育课程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认同和应用

(一)大陆高校德育课程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认同

大陆高校的德育课程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也加以整合和应用,以其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素材作为授课资源。当然,大陆高校的德育工作也意识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封闭性,与全球化思潮背景下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增强的情况相悖,从而导致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难以被接受和被利用。

大陆高校的德育课程模式没有针对大学生人格塑造。价值观教育单方面进行设置课程,德育课程内容也未加以细分,这是与台湾高校最大的不同之处。虽然大陆高校也有一门名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德育课程,可是缺乏系统性。深刻性和独特性,没有以价值观和人格塑造为目的的专门化传统文化课程。

大陆高校德育课程对于大学生三观的引导和人格塑造,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上半学期所学的思品课中,缺乏连贯性和深刻性,且所占教学课程比例不大。对于传统道德文化的挖掘也只是只言片语,所以这对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十分不利,这也是对独有的传统文化资源的浪费。在课堂教学中,除非遇到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教师,否则很难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解说和剖析,更不提理论结合实践。学生的阅读素养和综合素质,少量的只言片语无法发挥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远不能达到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大陆高校德育课程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应用

1。从任课老师角度考虑。大陆高校德育教师中,大多是法学类思政教育出身,其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功底参差不齐,其授课水平也有待考虑。不像台湾高校通识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专职教师拥有较好的古文功底,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授业解惑。去芜存菁,使学生有所思考和领悟。

2。从授课内容考虑。缺乏对传统道德文化资源进行有目的。规范性的整理。例如,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人格塑造领域并没有进行全面的整合和挖掘;面对全球化思潮,也没有与时俱进的发挥传统文化入世性“思想,与大学生主体性思想不相适应;同时,忽视了非典型和非主流文化的传统资源开发需求,主要将目光集中于政治导向的主流文化中;在结构和内容方面没有中国特色,在形式上属于杂糅教育,千篇一律,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3。从授课思路考虑。大陆高校对于德育课程地设置和讲授主要集中于知识的传授,对于价值观的引领。人格的塑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较为忽视,重于理论。轻于实践。不像台湾大学老子道德经新译“暨心灵药方“式的课程中,起到启蒙学生心智的作用。

四。两岸高校德育课程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应用的互鉴

(一)大陆高校德育对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借鉴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这个时代的机遇不是因为封建社会时期被压抑的思想得以迸发,也并非在它其中某一细微之处,而是在整个全球化大环境中与时代相适应。相协调,在新的时代中能依然熠熠生辉的那部分瑰宝。这个瑰宝,不是单纯地传达和转述所能彰显的,而是需要对其根本精神加以探究和领悟。其根本精神就在于人的自由和发展,单项填鸭式教学无法对此精神进行更好地互动,对此根本精神也无法靠灌输的方式加以理解。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自由意识和自觉意识,使之知其然而知所以然。但现在单向灌输方式使这一目标难以实现。

从前文所述可知,台湾地区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式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整合学生价值观念的计划和方式上无疑是优于大陆高校的德育模式。把握了大学生价值观。心理需求等方面的特点,结合传统文化资源,以系统的教学模式。高规格的教师安排。丰富的参考书目设置等加以辅助,这皆是大陆德育模式需要参考学习之处。

(二)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对大陆高校德育课程价值目标的借鉴

大陆德育课程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这样明确的目的性,更利于找到与传统文化相对应的契合点,在范围和幅度上不会陷入盲目,能更深入地探究某一方面的文化资源。台湾地区通识教育“课程所谓的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比较宽泛,更需要明确德育的具体目标,比如在传统文化资源中的影响大学生三观“的资源加以系统整合,避免目标淡化“。

其次,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定位主要集中于个体的三观“养成和人格的塑造,在公德“和私德“这方面没有加以很好的区分,这也是需要予以借鉴的。总之,在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德育教育方面各有利弊,各放异彩,进行多方面融合借鉴,使之更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两岸高校德育课程对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应用和互鉴探究

上一篇:世纪之交,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之我见【2362字】
下一篇:严守道德底线 走出美好人生【2060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中国好声音》和《中国...

旅游英语专业學生语言交...

2000元做什么生意挣钱,...

中央空调系统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PLC舰船舷侧隐身门梯集成...

临床护理路径茬老年便秘...

反应物比例在LiFePO4合成上的影响

国内外热作模具钢的研究现状情况

MCGS水位PID控制的仿真设计

2023年生育政策二胎還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