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在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主要分为道经与德经两个组成部分,道与德也是文中最为主要的思想核心,在通常情况下的认知中,人们对道与德之间的认识为道体德用“,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道与德之间还存在很多交叉的部分,其概念具有较广的涵盖面,并且在有些地方还具有不同论文网的义涵,因此有些人认为道与德之间的关系是合二为一的,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阐述道与德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内涵,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带来一些参考。
1道与德的含义
要想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首先我们就应该弄清何谓道。何谓德?首先,今天人们提起道与德时,经常是合二为一的称作道德,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以及人品修养等,但是在诸子百家时期,不同学派对二者之间的含义进行过较多的阐释,例如“。商道“等,在道德经中明确的给出了道与德的含义,并且是最为全面以及系统的。在这之中,道“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例如道“可以称得上是宇宙最高的规律以及法则。其对宇宙的看法是亘古不变的,并且也是对宇宙最高规律的整体概括。又比如道的本源性是万物之源,是所有事情循序渐进发展的基础,失道而行是万万不可的。在道“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对自然界的崇尚,按照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而发展,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必将会失败。另外,道“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层次性的要求,不同人才处于不同的层面上,并且按照不同的角度理解道“的本质,这样才能遵循其发展。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比较崇尚重德积善,因此在对德的阐释中,主要是指人的规范,是位于道之下的一种表现方式,与道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只有道的出现才能存在德,而道的实现途径之一也是德。在古代,一些具备高尚思想与道德情操的人都被称之为道德之士。并且德同样也是一种思想与行为,处在道的框架之中,德与正。善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等包含在正。善的范畴中。在长时间的修炼中,德是可以不断积累的,积少成多,积善成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强求,积德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而不应该故意为之,所以通过这一含义可以表明,德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唯心之物。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无时无刻不体现着道与德之间的关系,在这之中,道是先于德而存在的,人类在不断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逐渐探索与进取,直到今天。
2道与德之间的关系
2。1从“看道“与德“的内涵及关系
人们常说天命难违,是因为是客观的自然世界,是人为因素无法改变的,在中主要涵盖了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是万物本源,第二层是万物养生,第三层是万物运行,在本源上来看,宇宙的起源来自于道。有和无构成了万物的本源,二者可以说是同出而异名“,那么如何理解这一道理呢?实际上就是看似无实则有的过程,从无到有是可以转化的,因为无并不是空洞的,也不是空无的,同样,有也不是显而易见的事物,在有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逻辑预设,最终会成为道生一“中的一“,由此可见,有与无之间的关系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应的,道“=无“,德“=有“,道是万物起源,是宇宙最基本的准则,所以二者是相生相成的关系,在提出道时,就一定会对德有所涉及,但是二者并不会以本体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有与无的形式出现。
在万物生养上,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老子十分强调道“先于万物,并生成万物。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道德经中直接表明德“养育万物的只有一处,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只有有“(即德“)才能?B育万物;作为无形的道“只有通过德“才能作用于物,道“一旦作用于物就已经变成德“了,因为德“为道“之用,是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
在万物运行上,道“主返“,德“主弱“。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在万物出生环节,道“主生“,德“主养“;在万物进一步生长发展中,道“主返“,德“主弱“。返“是道之动“,是道“本身的运行方式,弱“是道之用“,是道“在万物中的显现,也即是德“按照道“的运行方式作用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运行方式。
2。2从人道“看道“与德“的内涵及关系
一般认为,形而上的道“一旦落实到人生层面就被称为德“,但世界总是人的世界,道“无论多么形上。多么客观,它中会落入人的世界才会被认识。被构建。因此,按照前面已经形成的思路,在这里仍把道“与德“作为一个不可分离的矛盾体,放到人道“层面进一步划归和梳理。人总是自觉地创造历史,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为“字,承接前面已有的分析并结合老子在人世层面关于道“与德“的论述,可以看出:在人道“层面,道“体现为无为“,德“体现为有为“。
在“层面,德“主有“。主动“,所以在人道“层面,德“主有为“。人们常常偏重于老子思想中无为“的一面,而忽视其中有为“的一面。其实,无为“和有为“是辨证的矛盾体,二者相生相伴,不可分离。特别是在人道“层面,有为“的特性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其一,有为“是人的显著特性,无为“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人要从有为“上升或退隐到无为“,必须依靠德“涤去求功“。争利“等私心杂念,只有通过德“的这种有为“方式,才能摒弃世俗的有为“,从而达到道“的无为“状态。其二,除了德“按道“的无为“要求而进行的有为“方式外,世俗中一些较好的有为“方式似乎还是得到了老子的认可。
结束语
总之,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只有牢牢把握道“与德“的一体两面“。体用结合“的总特征,并在不同层次上显现其具体内涵及关系,才能对这两个抽象概念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