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中,以教材为原则,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正确途径。
一。课堂讨论在基础“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基础“课教学,内容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人生观。道德。法律等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当今社会紧密结合的话题。基础“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很有必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而课堂讨论是一种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
2。课堂讨论能够提高基础“课的挑战性,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基础“课中的概念是人们所熟知的,也很少有难懂的理论。仅仅停留在讲解概念和理论上,会使大学生感到这门课程缺乏挑战性。课堂讨论正好弥补了这一点,能够使这门课程具有更大的挑战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3。课堂讨论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使大学生接触到了大量的信息。大学生在看到。听到现实热点问题时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一味地回避矛盾和问题,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困惑,甚至走向错误,最终容易引起大学生对社会产生抱怨情绪。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体现贴近学生的要求,就应该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二。以教材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点为视角设计
基础“课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既要把握教材内容,又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教材内容是为了避免讨论结果脱离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是为了避免讨论过程陷入枯燥乏味之中。因此,教师要在备课中要反复甄别,在社会热点问题中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找到合适的讨论对象。课堂讨论还需要讨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深度,能够引起学生的探讨。
以基础“课教材(2015年修订版)中的第一章第三节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为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需要用人物故事去打动学生。这一节可以以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为开端,引导学生去读原著,了解主人公们的梦想与真实人生之间的区别以及主人公们对待人生的信念。教师组织学生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形成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态度。再以第五章第一节社会公德为例,社会公德是大学生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领域,也是道德体系中的基础部分。这一节的讨论对象可以结合现今的交通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路怒症来进行探讨,给出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置于情与理的矛盾中,对案例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纠偏,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全面地认识问题和评价问题。
三。实施课堂讨论的几个要点
积极处理课堂讨论中出现的突发情况。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突发情况容易导致课堂失去控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应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否则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1。讨论偏题
在学生讨论的热情被充分调动之后,学生倾向于发表许多看法。而其中有些看法与讨论的问题没有多大的关联。这种情况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整个讨论偏题。教师发现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时,应该明确提醒学生讨论已偏题,让学生回到正轨上。
2。讨论中出现错误。极端的观点
在课堂讨论中,有些学生会对讨论的问题发表出较为感性。极端的看法,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的情绪,给教师出了一个大难题。此时,教师应该迅速思考,有理有据地纠正学生错误。极端的观点,改变整个讨论的风向,使讨论回到较为理性的气氛中。相反,教师回避学生极端的看法,继续让学生讨论,只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偏离问题,整个讨论到最后也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3。讨论占用时间过长,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面对与大学生活越紧密的问题,学生的讨论时间越长,发表的观点越多。课堂讨论本应鼓励学生多想多说,但如果因为讨论占用整个课时安排太多,而导致教师来不及评价和总结就结束了,那么这类讨论对学生的成长是没有实质的教育意义和促进作用的。因此,教师要掌控讨论的时间和发表观点的人数。
课堂讨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