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11)06-0114-07

胡锦涛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这一科学命题之后,学者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对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论文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本文拟对学界有关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作一较系统的述评。

一。对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科学内涵的解读

推进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弄清楚这一命题的涵义,这是研究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进行了多维考察。

第一,从过程论的角度进行论述。多数学者都赞同对大众化“的过程论阐释。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1]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可以理解为必须将当代中国主义生活化。通俗化。普及化。层次多样化以及由初级起端的循序渐进性“。[2]有的学者指出,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合的概念,抽象来讲,可以理解为三个过程的辩证统一:从主义的传播范围来看,大众化是指主义由党内普及走向社会普及的过程;从主义的表现形式来看,大众化是指主义由高深理论走向通俗理论的过程;从主义的维系力量来看,大众化是指主义由制度维系走向群众自觉的过程。[3]这种过程论的阐释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角度,突出了群众掌握理论的重要性。

第二,从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进行阐述。一些学者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4](P149)为此,有学者指出,要把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与学习普及党的基本路线结合起来,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重要论断作为这次宣传教育普及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把学习。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活动与宣传。学习。普及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5]总而言之,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当代中国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紧密地联系起来,……和人民大众的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当代中国主义为人民所理解。认同和信仰,成为人民大众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的指南“。[6]

第三,从内容涉及的范围进行界定。有学者从泛指和特指两个层面对当代中国主义进行了分析,认为当代中国主义不仅仅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从前者来说,它特指当代中国的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这与党的十七大提出这一重大命题的直接语境相吻合。从后者来说,它泛指在当代中国的条件下的主义大众化,既包括主义基本理论的大众化,也包括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7]这两重含义并不矛盾,实际上只是范围大小的问题,其性质和核心内容都是一致的。泛指是特指的理论基础的扩展,特指是泛指的重点内容。这种划分有利于我们把握的完整性与把握重点的相结合,既关注到广泛性,又能体现针对性。

第四,从质“和量“规定性角度把握。有学者认为,推动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宣传普及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转化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并在群众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升华。提高当代中国主义的深度和广度。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兼有质和量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包含用主义来指导大众的实践“。用大众的实践经验以及被升华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主义“两个方面。主义大众化量的规定性指普及与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辐射范围宽广,超越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碍,跨越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地域等界限“。[8]

第五,从大众化学理的角度分析。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是由‘当代中国’。‘主义’和‘大众化’三个词组组成的。我们可以解读出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当代中国主义’‘化大众’;第二,‘当代中国主义’的‘大众化’;第三,‘当代中国’的‘主义大众化’“。[9]第一层含义强调的是当代中国主义“不能只掌握在精英阶层手里,更主要的是化大众“。第二层含义强调的是应该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的语言来阐述当代中国主义理论。第三层含义强调的是主义的当代中国“性,即具有中国特色的主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这一概念,许多学者把主义大众化与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比较,认为主义中国化是主义大众化的前提,主义大众化是主义中国化的目的,二者相伴而行,缺一不可。[10]也有学者认为,主义中国化与主义大众化互为前提。互为目的。互相依赖。不可分割,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11]还有学者认为,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二者是一个双向一体的过程,既相互衔接。互相促进,又各有侧重。[12]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说明。但对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内涵的本质,学术界并没有根本分歧。

二。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推进当代中国主义的大众化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是党的十七大对理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有学者认为,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既非常及时,又非常必要。首先,一种外来思想要实现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中国广大老百姓来说,主义是一种非常深刻。高度抽象的GM学说,要完全接受它,同样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宣传普及过程。其次,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使我们对马列经典作家的思想存在着诸多误读之处,而且,即使是被当时的社会实践检验为正确的马列经典作家的思想,也需要在当代中国实践中得到新的丰富和发展,所以,宣传普及主义,推动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既是更正以往对主义误读的需要,也是发展主义的必然要求。[13]客观地讲,只有推进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更为广泛而深入地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

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随着社会的变迁,引发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社会思想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主义的科学真理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不断推进当代中国主义的大众化。[14]推进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解决当前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的需要。[15]有的学者认为大众化一方面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16]另有学者认为,推进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是巩固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的现实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复杂深刻。推动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帮助干部群众掌握当代中国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不断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免疫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推动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是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17]有的学者从分析当前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入手,认为推动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首先是统一思想的需要。[18]有的学者认为在当代中国,要在思想多样化条件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必须推动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普遍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普遍具有主义最基本的修养,夯实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19]

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还运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认为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在获取。巩固和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从大众日常生活领域入手,借助大众文化形式。[20]批判借鉴葛兰西的这一理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主义大众化具有借鉴意义。

三。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

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来,中国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找到了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对中国党推进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进程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其中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对此,学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1.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有学者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主义大众化进程进行了研究,并根据主义大众化在不同时期承担的不同历史任务,划分为不同阶段。其中一种意见是,将其基本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前后至1982年党的十二大。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以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主要任务是破除人民大众对主义尤其是毛泽东思想的教条式理解,让人民大众分清什么是真正的主义,什么是教条式的主义。第二阶段:从1982年至1992年南方谈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主要任务是让人民大众分清什么是主义,什么是非主义。第三阶段:从1992年至2002年党的十六大。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南方谈话“精神和理论,开展三讲“教育和反法轮功“教育,主要任务是让人民大众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什么是被误解的社会主义,坚定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至今。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主要任务是让广大人民大众掌握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用发展着的主义指导新的实践。[10]

2.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学术界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主义大众化的经验进行了细致分析。有的学者将当代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概括为四条: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实现主义大众化的前提;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是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自觉追求与正确引导相结合,是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过程;对象层次化。语言通俗化。形式多样化。传媒便捷化。队伍高素质化,是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21]有的学者把当代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概括为五条:坚持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是推动中国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推动中国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推动中国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是推动中国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主义中国化,是推动中国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动力。[22]有的学者把当代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概括为六条,认为除了主义自身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以开放的体系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之外,当务之急是应当从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着手,观照现实,关注民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在大家的共同参与支持下,推进新时期主义大众化。观照现实问题,走进大众生活是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发挥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是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性工作;培养和造就大批理论家。宣传家是主义大众化的人才保障;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力量;理论创新是主义大众化的前提。[23]还有学者把当代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概括为七条:不断赋予当代主义鲜明的实践。民族和时代特色是根本方向;实现公民信仰与当代中国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相协调是重要任务;把当代中国主义宣传教育与群众性创建活动和精神文明载体建设相结合是有效途径;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紧密配合,积极促进社会参与是推动力量;坚持重在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是基本原则;重视理论科普,构建通俗话语体系是基本要求;坚持政治动员,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是重要保证。[24]

四。推进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原则

关于推进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有论者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大基本活动。认识世界的目的是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价值。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就必须遵循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当代中国化主义是中国党认识世界的成果即追求真理的结果,而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要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去改造世界即创造价值。因此,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既包含真理因素,又包含价值因素,体现了主义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有机统一。[25]有论者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一是主义大众化要体现利益实现的认同性原则。认同性原则,强调的是要尊重大众的主体性,强调主义要与大众的主体需要相契合,这种契合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渗透性的,通过利益实现保持主义渗透进社会生活的自主性和自愿性。二是主义大众化要体现尊重差异的层次性原则。三是要体现立足当下的理想性原则。[12]还有学者认为,推进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中国化与大众化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原则,三是主导与主题相结合的原则,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6]有论者从五个方面来论述:一是理论的科学性,二是理论的实践性,三是理论的民族性,四是理论的时代性,五是理论的人本性。[27]需要指出的是,从论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关于推进主义大众化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各有侧重,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在这方面的探讨对保证主义大众化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方法

理论的大众化必须讲求一定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人民需要,符合实践需要。因此,选择正确的路径实现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至关重要。这一问题是目前关于主义大众化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从发表的文章来看,研究论述都比较具体深入。虽有不足之处,但取得的成果可谓丰硕。

理论界普遍认为,推进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和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把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本本上的主义变成为实际生活里的主义,不断赋予当代中国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在宣传普及活动中尊重大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二是把主义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在普及宣传中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当代中国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三是不断赋予当代中国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普及宣传活动中要回答大众关注的现实问题,与时俱进。也有学者对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有学者认为,可以将大众化理解成一种过程与机制,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结果。于是大众化就意味着必须将当代中国主义生活化。通俗化。普及化。层次多样化等。大众化通常经历四大路径,即教育宣传。社会心理影响。制度规约和公共政策影响,其中教育宣传是一种直接作用路径,其他三种是间接作用路径。[2]有学者将主义大众化基本途径归结为六进入“:一是进入学科。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和建设,为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有利于促进当代中国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各个相关学科建设之中。建设好这一学科是当代中国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二是进入教材,三是进入课堂,四是进入大众文化形式,五是进入大众传媒阵地,六是进入思想。[28]还有学者认为,通俗化的表达形式。多样化的普及方式。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科学化的效果评价以及专业化的理论队伍,是推进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29]也有学者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统一。主义大众化推动主体与受动主体统一。主义大众化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视角,提出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有:在理论建构上,主义研究的专家学者要提供主义大众化的学理支撑;在引导方向上,领导干部要牢牢把握大众“的方向,做好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示范;在制度安排上,形成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化的头脑“;在传播方式上,立足日常生活,创新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在话语方式上,创制亲近性文本,关注主义大众化的大众话语。[12]另外,也有学者从系统化推进的角度研究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一是高度重视推动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工作,把推动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努力发挥当代中国主义在回答重大问题方面的作用;三是大力提高当代中国主义的传播力,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论宣传普及体系;四是不断增强当代中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五是建立健全推动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体制机制;六是建设一支宏大的专兼职结合的主义宣传普及工作队伍。[30]

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有长效机制作保证。有学者提出,要从制度安排上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领导责任和工作职责;在发展规划中坚持将这项工作列入重点项目,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一起部署;建立监督测评制度,掌握宣传普及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设立专项资金,列入预算范围,保证资金投入;将当代中国主义列入小学。中学。大学课程,推动当代中国主义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以政策保证和经费激励为手段,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专门研究机构和研究。宣传理论队伍的优长作用。[31]也有学者提出要建立资源整合机制。信息反馈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顺利推进。[32]

有学者认为,推进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应选择恰当的媒介。形式。方法,使理论和群众这两个要素充分结合。关键是用正确的方法把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33](P20)要充分利用形象化的电影。电视。戏曲。诗歌。歌曲。小说。散文等多种形式,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普及化。“[34]有学者认为,在主义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时候,要善于对他们经常使用的警句。格言。谚语和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成语。语录。词汇。历史典故和文学故事等加以引申和发挥来表达主义的某些重要的原理或原则。“[13]在互联网上可以建立交流平台,鼓励网民发表意见或与专家交流。宣讲团可以将理论宣传与事迹报告相结合,这些宣传途径和形式也可以综合运用,使主义在形象生动的教育中深入人心。“[35]要发挥媒介对当代主义理论的正向影响,并将理论的灌输和对错误思想的批判结合起来,做到正反教育。比较选择。双管齐下。“[36]

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研究。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等课题也逐渐进入学者研究的视野,这是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多重维度的基本体现。

综上所述,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学术界对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研究呈现出一系列特点,主要表现为有多学科的学者共同参与,研究触及的领域和问题非常广泛,取得了丰硕成果。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对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涉及大众化的概念。必要性。条件。经验。途径。方法。特征。原则等各个方面,阐述是比较全面和深入的,在探讨中也达成一些共识。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薄弱环节和尚待突破的问题。

第一,实证研究尚待加强。尽管对推进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成果不少,但大都是就原则和要求来谈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相对不足。而实证研究是能为我们研究如何使主义从理论层面融入人民群众生活领域,从而达到大众化目的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很少一部分学者在研究中进行了社会调查并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和把握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和主义信仰现状及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进行主义大众化研究只有走出书斋,与丰富的生活世界相联系,通过社会调查获取第一手客观材料,才能用客观的眼光和务实的态度去审视当今社会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生活现状,真正搞懂。摸清群众需要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大众化“的具体路径。

第二,提出的举措要增强操作性。要想使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取得实效,就必须注重其路径和方法的实践操作性。当前,学术界对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这对于推动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学术成果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提出的相应对策有的流于空泛,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难以对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发挥实际的指导作用。例如,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是要体现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如何去体现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其措施。方法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今后学术界关于主义大众化研究应加强这个方面。

第三,强化比较性研究。从中国期刊网的搜索结果来看,涉及主义大众化的比较研究仅有十余篇,这说明学界对比较历史与现实两种不同语境下主义大众化的异同,尚缺乏充分的论证。如在当代中国特定环境下开展主义大众化与主义在中国其他历史时期的大众化,有哪些异同。怎样借鉴和比较等;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与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如何结合新的实践。新的经验进行理论的宣传普及等。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涉足较少,今后需要加强。

第四,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现有研究主要是运用主义理论。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视野比较狭窄。主义大众化的纵向展开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其横向联系又错综复杂,由此决定了研究主义大众化必须积极借鉴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创造性地加以综合运用,进行多维度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总之,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研究有很大的理论空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更多新的成果。

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上一篇: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國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8332字】
下一篇:十六大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新篇章【6689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旅游英语专业學生语言交...

国内外热作模具钢的研究现状情况

《中国好声音》和《中国...

2000元做什么生意挣钱,...

临床护理路径茬老年便秘...

PLC舰船舷侧隐身门梯集成...

MCGS水位PID控制的仿真设计

2023年生育政策二胎還湜二...

中央空调系统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反应物比例在LiFePO4合成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