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之困境研究

传播内容是整个传播活动的核心和根本目的。目前在高校并没有专门开设独立的主义信仰教育课程体系,其教育内容是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以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甚至可以认为高校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义信仰教育。这种共同的内容体系,从某种意义论文网上,可以理解为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体系构建有待加强。在当前教育实践中,高校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信仰基本知识教育。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共同理想信念教育。中国化主义理论教育。其特点表现为系统化。规范化。抽象化以及具有极强政治性。政策性和教育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得以丰富立体多元化的方式展现,网络的无屏障“性让信息传递通畅快捷,这些都给年轻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大学生在选择信息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多元化的平台。网络世界,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对于分辨是非和信息素养能力尚未发展成熟的大学生而言,那些相对简单通俗。娱乐甚至低俗的大众信息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引发他们极大的兴趣。再者,新媒体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视听文化,由于图片。声音和动画具有直接性。表象性和丰富性的特征,通过多感官刺激传递信息,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不可避免地使思维变得简单化。平面化甚至惰性化,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理论信息能力受到抑制弱化。因此,使得原本就抽象。严肃的主义信仰教育在大学生眼里不免显得更加乏味。刻板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反思高校主义信仰教育所经历的发展和调整,大多数只是形式上的改变以及内容上细枝末节的修补,而实践证明,恰恰是内容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导致高校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阐释如下:

一。强调知识为本,缺乏人文关怀

任何教育都是以知识为基石元素,但是这不等于说知识传授可以替代整个教育过程,尤其是对于主义信仰教育这门学科而言更是如此,因为信仰生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循序渐进的过程,重在思想引领。情感教化而非单纯知识堆砌。逻辑推理。然而在现行的高校主义信仰教育中,往往教育重点就仅仅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致使信仰教育表现出一种知识化“的外在倾向,把主义信仰教育等同于其他发展专业智能的学科教育,知识已然成为了教育的全部,知识以外的信仰情感。意志等都遭到了抛弃。正如鲁洁所说:知识被扩张为人性的全部,人性中的其他部分,如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等等被虚无化了,教育中的这种塑造知识人的现象很难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正面的作用,自然也不能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从根本上缺少对人的关怀,缺少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触动。“[1]因此,这种教育也必然最终阻碍人对最高精神境界的追逐――信仰(信仰体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以知识为本的信仰教育,无法真正做到关注人性,更不用说无法给予学生个性化的人文关怀,没有情感纽带,即使教育者选择的知识内容再科学,再理性,也很难与教育对象产生共鸣,打动人心。这也许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解释当代大学生对主义既不反对但也不爱“的现象。因此,教育者必须跳出将主义信仰教育看做是单纯的知识性单向灌输的偏狭,不再作上级政策的传声筒,而是赋予信仰教育工作以生命意义,体现信仰教育人与人之间的悟道“的本真存在,将人文关怀的意义视为教育的第一责任。

二。泛理想化,远离现实生活

一直以来,高校主义信仰教育都着眼于主义的远大理想,内容强调前瞻性。先进性和理想性,注重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宏观规划以及理论指引。这既体现了主义信仰教育的本质要求,又符合了关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需求。但在实践中,由于其内容偏离现实生活太远,往往超越了青年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因此对他们而言,不免觉得空洞乏味,甚至容易引起质疑和反感,最后导致教育效果达不到预期。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到来,当代大学生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放自由,显然高高在上。泛理想化的信仰教育已不再具有独树一帜的优势。实际课程设置内容一般是统一规范的阶级要求和政治教育,在课本上都是规定的理想信念和理论原则,很难让大学生把鲜活的生活实际与主义的最高理想直接联系起来。再加上,由于信仰教育工作者只关注课堂上的内容传播,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为大学生多考虑他们的需求困难,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帮助,脱离生活根基的主义信仰教育不能从根本上得到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因此,在高校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定位上,应该是强调既有社会价值的一面(理想性要求),又要满足个人现实要求的一面。只有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语言范式严谨规范有余,亲和力不足

语言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表达思想和相互沟通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主义信仰教育思想的表征语言,语言运用是否合理对信仰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很大影响。主义信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它的政治教育功能决定了其语言具有政治性。思想性。逻辑性。教育性等鲜明特点。一方面表现在所使信仰教育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料中基本上都是严肃。规范。统一的官方表达或学术用语。虽然科学谨慎。准确无误,但对于新时代个性张扬的大学生而言却不免有些乏味无趣;另一方面大多信仰教育工作者在宣传教育时唯书“。唯上“,不善于运用大众通俗的语言讲话,形成了以知识化。教条化。理想化。泛政治化为特征的文本灌输教育范式,缺乏平等真诚的交流对话,语气往往居高临下。这些使得主义信仰教育效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折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一种最精细。最锐利的工具,我们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它去启迪学生们的心扉。“[2]本身主义信仰教育就是一门相对严肃甚至有点枯燥的学科,一旦教育者不注重语言艺术,不使用通俗。简单。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就会让信仰教育显得更加的无趣,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乏味的主义没有群众基础,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化语言才能让主义信仰教育焕发出生命力。

四。遭遇时代困境,缺失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20世纪80年代后,新媒体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在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下,很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并逐渐形成规模,最终归入终身教育的范畴。而在,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远远落后于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并利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则是指导人们正确。科学。合理地理解和使用信息资源的教育。其目的是将受众由盲目的信息消费者教育成一个理性的媒介使用者。媒介素养教育之所以对大学生的主义信仰培养和践行具有重要意义是因为:首先,新兴的大众传媒对青年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家庭和学校,成为了第一影响源。新媒体传播参差不齐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愈发凸显。网络世界里充斥的泛娱乐化。泛低俗的信息对于价值观正在处于形成关键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极容易造成价值观的迷茫。缺乏正确的判断力,使得高校主义信仰教育环境更为复杂。其次,传媒运作方式的变化,吸引高校学生更多地介入社会政治问题。尤其针对高校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设法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读,引发大学生思考并得出自己判断的做法,对于形成于改变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新媒体时代下整个主义信仰教育系统工程建设来说,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分。(作者单位:广西艺术)

新媒体时代高校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之困境研究

上一篇:新世纪中國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學发展的方法论自觉【2103字】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大學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探究【2832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反应物比例在LiFePO4合成上的影响

旅游英语专业學生语言交...

PLC舰船舷侧隐身门梯集成...

2023年生育政策二胎還湜二...

国内外热作模具钢的研究现状情况

临床护理路径茬老年便秘...

《中国好声音》和《中国...

中央空调系统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2000元做什么生意挣钱,...

MCGS水位PID控制的仿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