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11)07-0056-0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论文网教学的重要任务,必须围绕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一。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尊重工作差异,重视理论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力量的整合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主要有从事理论研究的专业教师和从事实务工作的兼职教师两类人群组成。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的融合,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有利于学科和课程的发展。
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受两种教育哲学观的影响,两类教师的力量没有能够得以很好整合。其一是理性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不少理论研究者认为,传播理性知识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原则,应该摒弃教育的实用性与职业性,他们对传授理性知识十分看重,特别强调学科理性思维。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走进重理论说教轻情感交流。重学科知识灌输轻学生能力培养。重教学科研轻解决实际问题“的误区,致使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不好。其二是功利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一些人认为,衡量教育的标准就是实现价值。创造价值,教育应该充分顾及社会的需求,为未来职业作准备。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学生的就业。学校的生源竞争以及各类突发性事件的频发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和工作压力,他们往往认同功利主义价值观,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行为引导和贫困资助等事务性工作,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关注不够,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庸俗化。专业边缘化。长此以往,由于缺乏对自己行为意义和作用的了解和掌控,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者容易为日常事务所拖累,产生职业倦怠感,不仅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和课程的声望,还会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
事实上,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不回避现实和理论问题。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实务工作者不关心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回应社会热点问题,这不符合主义的基本要求,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特别重视两类教师的整合,使其在发挥各自特长的基础上,互相借鉴提高。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者,必须组织他们走出校门。走出书房,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和社会调研,从丰富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素材,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要求他们兼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诉求,走进学生的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讲授主义的基本原理;要求他们正确处理好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大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语言的通俗化,防止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经院化“倾向,要求他们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语言,以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为素材讲解主义的基本理论,提升个人的影响力。课堂的感染力和理论的吸引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者,要积极为他们创造理论学习和在职进修的机会,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鼓励他们开展实务和案例研究,帮助他们提升理论水平,明晰自身工作的意义和目标,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实际效果,还有利于改善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二。在教学内容上,应关注专业差异,重视主义与其他学科专业的融合
当代中国主义总体上主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学科领域,相比较而言,这些学科专业的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和被理论掌握。相对而言,其他学科领域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理论方面就存在一定差距。并且,专业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不同专业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表现等存在差异,这势必会影响他们对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体验与认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育对象学科背景差异关注不够,在统一教材,保证教材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的基础上,在教案编写。教师遴选。教学方法使用等环节,没有考量专业差异对主义理论认知的影响,同样的教师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主义理论与学生专业相分离,教学内容固定化,教案编写静态化,教师授课模式化,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主义本身就是融会贯通的理论,在大学生中推动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与各类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渗透上狠下工夫。可以借鉴国外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上的经验,开展促进各类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的探索和改革。各专业课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把中国化主义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与各门课程的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寓当代中国主义教育于各类教学之中。即使是自然科学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可以结合专业进行讲授,如能在理工科学生中增加主义科学技术观和自然辩证法之类的内容,主动与学生形成专业互动,必然会吸引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主义理论。
三。在教学方法上,应突出情感育人,重视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的结合
目前,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是一种崇尚科学教育的体系,在此支配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也必然会偏好于培养学生的理性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专心致力于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学科理性,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使情感教育边缘化,降低了情感教育的影响力。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应突出情感教育,重视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的结合。
情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推进主义大众化的今天,显性教育方式与隐性教育方式,只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方式而已。必须明确一点,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显性教育方式永远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方式,但是显性教育方式也存在一定不足,其计划性。直接性太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如果能够将显性教育隐性化,或者在显性教育阵地运用隐形教育方式,将会极大提升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方式,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共鸣,加之有效的环境氛围营造,能够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萌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兴趣,进而精神愉快地学习知识,并自觉将知识内化为品行,外化为行动,实现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
情感教育的实际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程度,关键是师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否实现情感互动。在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时,要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心理。生理。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大学生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语言沟通。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自觉动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铺平道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也经常组织一些情感教育活动,但往往是学生干部在唱主角,使得本应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转变为学生之间类似于行政关系之类的职能互动。此类活动,虽然锻炼了部分学生干部的社会工作能力和普通学生之间的朋辈交往能力,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上却与我们开展情感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反之,如果教师主动并积极参加活动,情感教育将会获得突出的效果。近年来,的一些高校尝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设置能力类学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提高情商。但如何使能力学分评估的理性和情感教育的感性相结合,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早已为高校设置情感教育类课程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英国南安普顿某所大学,每周都有情感教育课,如嫉妒与藐视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两种情感,并伴以角色表演。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如地表达情感,以充分的语言沟通来代替某种行为。实践表明,在上完这类课程后,学生之间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个人情感得到升华,使得高智商与高情商的统一在学生身上成为现实。[1]
四。在教学环节上,应强调实践育人,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一样,应该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共同组成。200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可以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和提炼,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然而,尽管全国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大部分教师总认为课堂理论教学是重点,课外实践教学是辅助,或者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开展课堂辩论和讨论等,但事实上实践教学应当主要指社会实践。[2]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理性知识,而课外实践活动是学工部。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还有一些学校担心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可能会出现安全事故,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不重视,不支持。所以,总体来看,目前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认识缺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主义大众化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最重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将主义的基本要求内化为品德,外化为行动,使学生达到知与行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则是帮助学生从理论认知到内化品德。外化行为的重要载体和桥梁。所以,高校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重要课程内容来建设,将其列入学校正式教学计划,赋予教学学分;应该重视整合。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将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团学组织的影响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和经费不足的困难,还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分资源优势,提升团学组织的号召力,对于两者工作的开展均十分有利。
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