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者对国家起源的探索和解读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主义者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他们认为国家出现前的史前阶段归属于原始社会,而国家正是在这个社会形态中孕育出来的。恩格斯指出:劳动越不发展,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根据主义者对国家论文网起源的研究脉络,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1早期国家的雏形在原始社会中的氏族组织中孕育
氏族就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而在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氏族不仅是原始社会的经济生产单位,同时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由于同族内部禁止通婚,一个氏族的社会成员必然要和其他氏族的成员发生婚姻关系。这势必会形成人口的再生产过程,使氏族的规模得到扩大,一个大的氏族再分化出多个小的氏族,由于他们在地缘和血缘上的亲密关系,也为了集中更大的力量去进行生产,这些分化后的氏族进行联合,结成氏族联盟,即部落的出现。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维系原始社会的经济基础不断瓦解,部落间的矛盾扩大并激化,为了维护本部落或者具有亲密关系的几个部落间的利益,部落开始联合形成部落联盟。虽然此时的生产力以获得较大的发展,原始社会组织的性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我们还是没有看到国家出现的影子。正如列宁所说:在原始社会里……还看不到国家存在的标志。我们看到的是风俗的统治,是族长所享有的威信。尊敬和权力……但是在任何地方我们都看不到什么一种特殊阶级的人分化出来管理他人并为了管理而系统地一贯地掌握着某种强制机构即暴力机构。“
2文明演进带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加速氏族制度的瓦解
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固然美好,可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演进必然会促使其解体,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强力束缚时,必然会被新生的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所打破。人类对冶炼技术的使用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水平,青铜工具的大量使用使得更多的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引发了原始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畜牧业的发展,使得分离出去的这部分社会成员不仅拥有更多的事物,也拥有了更多原材料,出现了农产品的剩余,这种剩余使得交换成为可能。随着生产的增长,一部分社会成员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私有制出现了,阶级出现了。与此同时,男性成员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明的演进在此阶段上更需要突显男性的力量,由此产生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取代。恩格斯称其为: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这一时期的氏族制度已经遭到破坏,出现了许多裂口,其瓦解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3铁器时代“的来临宣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奴隶制得以扩大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社会继续进步,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继青铜时代“之后,随着铁器的出现,人类文明进入到铁器时代“,进而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同样引起了社会力量的分化。重组,使新生不久的奴隶制得到巩固和强化。之前对奴隶的使用还是个别的现象,二次分工后奴隶的使用就变得频繁和普遍了。氏族公社时期对土地的共同劳作也被家庭对土地的私有化取代了,这时的土地已完全变为私有财产了。原有氏族制度中的机关在部落联盟中被异化“,独立于社会之上,不再是表达人民意愿的工具,而是一种统治的手段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不同阶级逐渐形成,并开始对立,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快要出现了。
4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实现使奴隶制代替氏族制,国家出现了
手工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生产部门的出现,直接产生了用于交换的商品生产。交换的日益频繁和扩大,使得社会成员中衍生出一个新的阶级――商人阶级。商人阶级本身不从事任何生产,只负责社会商品的流通环节,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攫取利益。而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就是商人阶级的产生,他们在商品的流通中积累了巨量的财富,获得了政治上的话语权。第三次社会分工,出现了金属货币,这是寄生阶级用来控制生产者的手段,出现了用价值衡量的剥削。这一时期的贫富分化更加扩大,奴隶的地位更加不堪,奴隶制成为了社会的上层建筑。该时期频繁的商业活动。土地买卖,使得社会成员不得不为生存而奔走,原来氏族的地缘被弱化了,社会成员形成一种交错杂居。居无定所的局面。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原始氏族制度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原有制度无法为既得利益阶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他们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为他们的利益提供强力保障和法理支持,旧的机关被新的机关所取代――国家出现了。
主义者对国家起源的探索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