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视域下农民转型重要性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0-0314-02
作者简介:张义晓(1991-),女,汉族,山东德州人,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主义中国化研究。
自2003论文网年起,中央一号文件每年都是对三农“问题的关注,近几年更是加强了对农民问题的重视。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十三次聚焦三农“问题。十三五“期间,在全面建成小康的总目标下,如何尽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实现农业转型,缩小城乡差距,仍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农民作为农业农村建设的主体,其能否转型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更是关系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
早在一个半世纪前,当欧洲国家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时,恩格斯就认识到了农民转型问题的迫切性。中国是以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国家,恩格斯的农民思想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科学理论,是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恩格斯的农民思想对解决当前的农民转型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角和理论经验。
一。农民转型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两个要素,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切现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学产品等等,都应当广泛地用于农业。“[1]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单靠机械和化学的辅助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相应地发展使用这些手段的人的能力。“[2]因此,农民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必须摆脱其原有的落后状态,以新的方式参与到不断变革的社会生产生活当中,由传统农民转型为职业农民。
首先,农业从业者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关系着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可能性。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下,土地便分成许多小块,耕种土地的人资金很少,主要依靠本人及其家属的劳动。“[3]传统农民的生产经验局限于靠天吃饭。跟风种植或养殖,往往造成旱涝不保收,或者产品滞销。随着高新技术融入生产生活,农民的思维方式需要随之发生变化。现代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必须以农业从业者的现代农业思维模式为基础。现代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不是工具性的,而是主导性的。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整个生产流通的环节都可以随时监控。调整。因此,现代化农业要求新型农民在进行生产操作或者解决问题时,不能单纯从经验角度出发,更要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规范。专业的从事农业工作。因此,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生产者思维方式的转变。
第二,农业从业者技能水平的提高,关系着农业现代化实现的质量。传统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现代技术的掌握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由此造成了农业发展中的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并且2015年国家将互联网+“纳入到顶层设计,未来的现代化农业,除了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作业,还会将最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3G技术等诸多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行业,势必对农业从业者的知识技术水平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农业引入了新的农业生产经营要素,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民需要接受这些新要素。并且转型后的农民不但有能力将先进的理念。技术运用到农业实践中,还要有能力在农业实践过程中,进行技术。管理。服务的创新与优化。现代农业要求农民不仅要维持农业行业的良性运作,更要推动农业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因此,职业农民群体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才能应对持续变化的农业行业的新需要。
其次,农民转型关系着国家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恩格斯在论述农民发展问题的重要性时,曾指出市场经济与国际竞争对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我们确切地知道一个经济上的真理,即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海外廉价粮食生产的竞争,无论大农和中农都同样无法挽救地要走向灭亡,这是这些农民日益增加的债务和到处可见的衰落所证明了的。“[4]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快速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近几年,中国的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来自海外市场的粮食以较低的价格不断冲击国内市场,这种局面一是造成国内的库存积压,二是造成国内粮食价格下跌,使农业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要应对巨大的竞争影响,中国一方面需要尽快调整种植结构,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科技兴农“增强国际竞争力。虽然国家的宏观调控起到一定作用,但农民群体作为现代农业的主体,其转型决定着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最终影响着中国能否在国际农业市场取得优势地位。
二。农民转型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工业化这一过程中,化“包含着多种转化,农民转化就是其中一种。改革开放将农民从土地上解绑,解放的劳动力活跃起来,和资本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中国的工业化通过吸纳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完成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形成了将以大量农民转化为市民为主体的经济社会结构。中国工业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依靠的大量农业转移劳动力。
农民在参与工业化进程的初期,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基础。农业人口这种现代社会中最稳定最保守的因素正在消失,同时工业无产阶级正是由于现代生产的作用,在大城市中围绕着巨大的生产力聚集起来。“[5]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快速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就是依靠数亿丰富而廉价的农民工劳动力,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成就了中国制造“。
但工业化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工业发展,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工业化发展初期,主要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但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与运用,产业结构会随着工业化的深化发展,发生变化与调整,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比例会逐步上升。中国的工业发展到今天,其发展模式过度依赖于物质资源,巨大生产能力相比于疲软的国内需求,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后工业时代,新型工业的发展要求是集约。环保和科技含量高。中国要保持经济增长,不能在原有道路上继续加速发展,而是进入新的经济增长轨道,由原来的见物不见人“的工业发展老路,转型到以人为本“的新经济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农民若想在工业劳动中获得更稳定的收入基础以及更高人力资本,就需要通过学习或培训,转型成为技能型工人,并且只有不断提高劳动力质量,使企业的劳动力结构得以不断优化,才能推动工业化的快速深化发展,也会影响中国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话语权。三。农民转型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判断出小农生产方式必将被淘汰,因为他们进行生产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分工,应用科学,因而也就没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各种不同的才能,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6]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会自然由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机械化使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工业化发展则对农村居民断断续续的。一再重复的剥夺和驱逐,不断地为城市工业提供大批完全处于行会关系之外的无产者。“[7]由此形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农业人口流入工业部门的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也扩大了工业产品的国内需求。一部分农村居民的被剥夺和被驱逐,不仅为工业资本游离出工人及其生活资料和劳动材料,同时也建立了国内市场。“[8]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民转型,而农民转型为城市工人,也进一步刺激国家经济的转型,拉动经济增长。
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国家阶段,是在推翻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国家经过长期的资本积累,拥有发达的经济基础。然而中国作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身不是在高度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虽然新中国的成立,消除了剥削阶级,但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农民免于遭受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不幸,但就自身发展而言,仍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站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上,农民作为广泛而重要的劳动力资源,为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推动农民转型。同时,站在国家政治稳定的角度上,农民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工农联盟的基础,国家需要保护其利益的平等实现,更需要推动农民转型。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发展最终指向是成为完整的人“。即人可以得到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能够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掌握自身的现实关系与观念关系。在工农业发展水平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分工的不同造成了阶级的存在,人们被迫偏废其才能中的一些方面,只能熟悉于某个部门的工作,甚至是某个部门中的一部分工作,这对于个人的发展是不公平的。当工农业发展进入繁荣时期,社会将提供足够的产品,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时,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单从纯粹物质方面的原因来看,这也是主义联合体的必要条件。“[9]因此,工种的变换。城乡的融合和福利的共享,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有机会全面发展其全部才能。
四。结语
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农民群体的平稳快速转型,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虽然距离恩格斯的时代已过去一百多年,但重温马恩经典著作,我们仍然能在恩格斯的农民思想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依据,推动当前农民转型问题的解决。
主义视域下农民转型重要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