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讲,还是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差距,社会还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多人对社会主义心存怀疑。社会主义能成功吗?回顾主义产生以来的社会发展,分析。比较各种社会发展模式,有助于我们获得科学的答案。一。对新社会的设想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针对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提出的,通过分析当时论文网的社会问题,探讨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概括起来说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主义的理论。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激烈的阶级对抗,看到了劳动人民悲惨的命运,但是主义并非从感情出发得出来的结论,而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规律上。恩格斯认为,消灭剥削必需建立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上,他说:当一种生产方式处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段的时候,甚至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下吃了亏的那些人也会欢迎这种生产方式。“这一点,我们从私营企业招工时的热闹场面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人们关注的是工资的多少,而不是受剥削的程度。当资本主义还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无法人为地消灭,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出现了,对生产力造成了巨大破坏。而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决定力量,在看来,你可以压迫劳动人民,但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否则,掌握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和国家就可以消灭你。由此,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认为,消灭经济危机的根本办法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搞计划经济,对社会各种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计划经济有两个前提,一是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公有制,只要生产资料由私人所有,这种社会计划就是不可能的;二是计划能力,没有有效的计划能力,对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就只能是盲目计划,不但不能节约生产要素,反而会造成巨大浪费,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计划能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资本主义激烈的阶级矛盾,马恩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非常丰富的情况下,实行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有两个基本模式,一是按劳动的投入分配,一是按劳动的效果分配。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应以按效分配为主,必竟与劳动劳动相比,劳动成果更为重要,劳动投入越少,劳动成果越大越好,生产力水平就越高。按劳分配还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通过把个人利益和劳动的成果挂起钩来调动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从某种角度看,这是个人主义的表现,是无剥削的个人主义,在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的阶段必需如此。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比是一大进步,它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是劳动者而不是资本家。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的思想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主义,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为了满足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表现为道德的败坏。在马恩看来,与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相适应,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必须转变成集体主义,强调人们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情况下,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是以多党制与三权分立制度为形式的金钱政治。当时金钱政治的特征非常明显,如,个人财富达不到一定水平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英国19世纪初只有5百分号的成年人拥有选举权,选举中大量的权钱交易。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是资产阶级内部互相竞争。倾轧的结果,相互扯皮,相互制约降低了决策效率。针对以金钱政治为特点的资本主义民主专政,提出无产阶级民主专政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产阶级的民主,一是无产阶级的专政。无产阶级的民主就是把选举权和罢免权掌握在人民手中,以避免人民代表侵占人民的权利,无产阶级的专政演变成少数人的独裁专政;无产阶级专政要求国家对一切破坏劳动人民利益的势力和行为进行打击;没有无产阶级的民主也就没有无产阶级的专政。针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提出了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以民主选举为前提,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实现集中。这种制度的前提是真正的党人领导和大家利益的一致和团结。由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大家是团结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而能够采取一党制和一院制,建立在人民利益一致。团结协作基础上的民主集中制与三权分立相比更科学。更民主。更有效。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建设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之上。因为社会主义和主义不是建立在感情上,而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在落后的国家由于没有发达的生产力做支撑,很难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和主义制度。但是,社会的发展并没有象马。恩设想的那样,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社会主义的飞跃,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曲曲折折。在列宁领导下,在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建立的社会主义,1928年后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二十世纪最后十年,苏联东欧解体;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与之相对应,在经济危机和阶级反抗的双重压力下,资本主义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罗斯夫新政对资本主义进行了重大调整,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以此为基础进行了重大变革。二。列宁的社会主义实践及其演变胜利后,列宁在着手建立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没收资本家和封建贵族的财产,实行公有制,在战时实行战时主义,实行配给制和余粮收集制。这种制度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1921年春,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3年时,新经济政策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于是,列宁将新经济政策加以总结,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与十月GM之初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构想。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有,第一,在农业政策上实行粮食税,允许农民在交纳规定数量的实物税后,自己处置自己手中的余粮,开放自由市场,允许自由贸易;第二,实行租让制,搞对外开放。把一部分国营的工矿企业。一部分土地森林等资源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和开发,搞合资企业,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第三,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地方流转,把发展商业视为搞活经济的中心环节;第四,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形式,包括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租让经济。租赁经济。合资经济。合作社经济。国营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在政治,列宁上力图贯彻巴黎公社式的直接民主的原则,但由于不符合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简单概括起来讲就是两个方面,一是阶级斗争的残酷现实迫使党集中权力。那些代表资产阶级和富农利益的政党表面上承认苏维埃政权,并同布尔什维克达成合作协议,而骨子里却想的是夺权复辟。他们多次策划反GM阴谋,发动反苏维埃政权的叛乱,暗杀党人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气焰十分嚣张。列宁本人就是被社会GM党人刺伤的,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也死于社会GM党人之手。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不得不取缔这些坚持反动立场的政党,逐步由多党制走向了一党制,由苏维埃代表制走上了政党代表制。内战爆发后,严酷的战争条件也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二是俄国劳动群众文化水平的落后成了民主管理中的严重障碍。在1919年3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列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用政党代表制取代人民管理制的必要性。他指出:由于文化水平这样低,苏维埃虽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俄共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1919年3月,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页)后来,在同民主集中派。工人反对派的论战中,列宁更为明确的指出:难道每个工人都知道如何管理国家吗?有实际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神话。“(在全俄矿工第二次代表大会俄共党团会议上的报告,1921年1月,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页)。无产阶级专政不直接由包括全体无产阶级的组织来实现。只有吸收了阶级的GM力量的先锋队,才能实现这种专政。“(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这样,列宁关于实行人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制的实践,很快被实行间接民主制的政治体制所代替。与人民管理制向政党代表制相适应,国家权力重心逐渐由苏维埃转到了党的手里,从苏维埃高于各政党到将权力集中到无产阶级政党手里,并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以随机作出各种重大决策。1919年俄共八大提出,党应在苏维埃中取得政治上绝对统治地位,并对苏维埃的全部工作进行实际的监督“。(苏联党决议汇编第三世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71页)在企业管理上,也从工人直接监督管理企业转向国家管理企业,企业的管理权完全交给了国家机关,包括企业领导直接由上级指派,由一长制取代过去的工厂委员会。苏维埃的选举制和罢免制转向党的委任制。同时,作为最高工人监督机关的全俄工人监督委员会的独立监督权和罢免权丧失了。这些转变表明,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照搬马恩直接过渡的道路根本行不通,必须采取间接的。迂回的办法。这些在战时主义时期形成的东西形成以后,尽管在新经济改革过程中有所变化,但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到斯大林时期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发展起高度集中的个人集权制。三。斯大林模式及其扭曲斯大林当政后,建立了斯大林模式。一是全面建立公有制,在城市建立了企业公有制和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二是全面建立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三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模式。四是全面灌输集体主义思想,对思想进行严格的控制,思想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党的领导人定论。五是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和个人专政。建国之初社会主义模式与此基本相似。在现实的扭曲下,这种模式与马恩设想的理想状态具有很大差别。斯大林模式的产生有复杂的外部原因。十月GM胜利之初,列宁曾寄希望于世界GM大面积爆发,由此使社会主义在一国先胜尔后引起多国GM胜利,世界GM将在短时期内完成。十月GM胜利后,GM风暴也确实席卷了欧洲一些国家。然而,欧洲GM很快便被资产阶级镇压下去。到1923年德国工人起义被镇压下去时,形势已十分明朗了,苏联已经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社会主义的俄国已成为孤岛。在此情况下,斯大林及联共(布)中央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随时准备应付外来侵略,巩固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1925年1月,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对国际形势作了比较准确的估计,指出:国际形势已经开始起根本的变化“。战争的前提日益成熟“。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为此,必须准备应付一切“(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13_15页)。1927年英苏断交和苏联驻波兰大使被刺,以及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引起了局部战争的爆发,更使联共(布)认识到新的帝国主义战争日益逼近了“,我们应当采取一切措施保障我们的国家以防止突然的事变“(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168页)。战争危险的日益迫切,使苏维埃国家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要求苏联放弃常规的经济发展战略,而采用一种超常规的。在短时期见效快的。重速度的备战方针。可以说,斯大林模式形成以后,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1927到1937年,苏联工业每年以20百分号速度发展,1937年比1913年增长了7倍,同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值比1913年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3百分号。苏联通过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从居于欧洲第四位,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53年与1913年比,苏联的国民收入增加了12。67倍,而美国只增加了2。03倍,英国只增加了0。71倍,法国只增加了0。54倍。但是这种制度的基础并不牢固,由于生产落后,物质匮乏,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竞争依然激烈,很多人在实际行动中依然采取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你要求集体主义,我就喊集体主义搞个人主义,你实行公有制,我就在公有制下谋取个人利益。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个人主义的产生发展。集体主义很难全面普及,个人主义不断的变换自己的形式,很多人打着集体利益的幌子搞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不禁让我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成功后,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很快变成了新的地主,而没有成为农民的利益代表。社会很难逃脱生产力水平下的个人主义,仍然带有极深的农民起义的影子。苏联和都脱胎于比较落后的国家,都有比较长的封建传统,政治因而具有明显的个人专制的特点,斯大林和毛泽东都具有明显的帝王色彩,个人喜好可以决定很多人的生死存亡。在和平时期,没有GM战争时期生死对党员干部的考验,又没有民主对党员干部的选择和淘汰,过分依靠干部的自觉性,效果很不理想。在个人主义横行的情况下,很多干部抱着个人主义的内心功利,对待权力。地位,不求名利变成了骗人鬼话,苏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就形成了官僚阶层。公有制也随之逐渐演变成官僚所有制,吃喝嫖毒全报销“就是这一现象的明显写照。随着公有制演变成官僚所有制,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也逐渐演变成了按权分配。看看前苏联的腐败,看一看我们国内存在的严重腐败现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一现实。权钱交易“。我管的就是我的“,一系列思想都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要求的内容,却都打着社会主义的幌子,误导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建立在计划能力基础上,有多大计划能力你就计划多少,没有计划的干脆就别计划,别不懂装懂,盲目计划。但是许多干部为了维护个人利益,个人尊严,自己没有能力计划也不允许别人计划,也不允许市场调控。这些领导干部计划的不是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最大程度的发展生产力,而是在计划中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的计划经济早已脱离了社会主义计划的两个前提:集体主义和计划能力。四。俄罗斯的西方化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全盘接受西方国家推荐的药方,采取休克疗法“,全面推行价格自由化和私有化。俄罗斯政府给每个公民发放了面值10000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在商品严重短缺和生产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开放了价格。随后,俄罗斯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2500百分号,到1995年,物价增长近一万倍,普通老百姓手中的凭证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堆废纸,而原来的管理者们则因为掌握大量实际资产,财富激增,完成了由原来官僚所有制到个人所有制的转变,全国一半以上的财富控制在别列佐夫斯基。波塔宁。古辛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阿文。弗里德曼和斯摩棱斯基七个经济寡头所操纵的六大财团手中。俄罗斯整个九十年代的政策说穿了就是制造混乱,使高级干部迅速凝聚个人资产的政策,据统计,俄罗斯70百分号的富翁都是前苏联的高级干部。与此相对应,官僚所有制下的按权分配演变成了按资分配。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