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对话教学
对话理论源远流长,在中西方的早期就有先贤通过“对话”来探求真理。纵观西方对话教学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创立的“产婆术”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格拉底认为,教育者应当像接生婆帮助孕妇分娩一样,引导受教育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独立思考去发现真理,而不是把现成的、貌似正确的理论知识直接告诉给受教育者。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一篇课文《最大的麦穗》中,苏格拉底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智慧就深有体现。
将目光拉回现代,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将对话理论运用到了教学中。从80年代起“对话式”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引起了教育界的很大关注,西方学者开始对“对话式”教学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但真正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观转变的,可能要数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明确提出了对话教育的概念。他将对话视为教育的本质,使对话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据史料考察,我国最早采用“对话”教学的当属孔子。从《论语》中我们便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把每一个现成的道理或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简单易懂的对话,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事物的本质和真理。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话”的反思,去领悟简单的对话之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我国21世纪之初也关注了对话教学,但并没有引起教育界各专家的深入研究。直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对话”作为语文阅读的本质,,掀起了“对话理论”在教育界的新一轮热潮。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2.3教学中的对话
教育本源于交往和对话,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现在的班级授课,对话依旧是教学的基本形态。教学中的对话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对话,也不完全等同于哲学中的对话概念,更和古代的教育对话有着明显的区别。阅读对话是以语言为学习对象,借助文本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人格培养和情感交流的活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教学精神。
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关系
对话理论强调的是师生间的知识共建,师生都是教学情境中的主体。这一点反映到阅读教学中,就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关系。这四重对话关系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其中,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是最为直观的对话形式,是阅读对话教学的关键所在。师生同文本的对话则是另一种重要的对话形式,发生在师生对话之前,是展开师生对话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师生同文本的对话,师生间的对话很难展开。
3.1生本对话、师本对话是阅读对话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3.1.1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是学生与课文作者交流的过程,但这一对话过程往往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将“生本对话”放之实际教学中而言,就是指预习。现今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课前预习,或者说只把预习当作每天一句的友情提醒,并不把这个环节看作教学的重要前提。学生的预习是教学准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教学过程,除了教师的备课,学生也要为自己能够融入课堂中做好准备。在预习中,学生与文本对话,能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熟悉并积累新的语言知识,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在课下,才能自由地读,畅快地读,完全放开去自然地感受课文,在读的阶段不强硬要求学生去探求文章的深刻内涵,。一篇好的文章,在读的过程中自然会得到情感的体验。没有学生的对话活动为师生对话打好基础,教师授课的过程,学生参与不到其中,也就无法跟上教学的点,学生感觉索然无的同时教师也会失去对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把握。学生没有先对文本做一个了解,教学中的对话就会变成教师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一个任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害怕教师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