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太原市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势头。但是私营企业规模不够大,以小型企业为主,而且批发零售业占居主导地位,资源性特色较浓。针对现状,要提高全市私营经济发展规模。档次和效益,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和私营企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以便更好地提高私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太原市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招商引资逐渐深入,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私营企业强劲的发展势头表明,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在全市得到了充分的贯彻落实,私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私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一些譬如政策。法规。发展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山西省提出要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持省城太原的率先发展,逐步形成太原城市经济圈,建设大太原经济圈“的战略思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又提出五大创新“的发展理念,如何更好地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为打造大太原经济圈“作出全面的支持,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太原市私营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1。发展迅速,上升幅度大。从总体上看,太原市私营企业发展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势头,促使私营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因素。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奏响了春天的号角,为太原市私营企业发展创造了大环境“。市委和市政府抓住机遇,高度重视私营经济发展,不仅相继制定了一揽子鼓励。支持私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办法,而且出台了太原市私营企业发展条例,为私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鼓励和发展环境。二是自身发展的结果。发展是促使量变到质变最根本的原因,太原市个体经济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资本积累后,资金。人员。规模的扩充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来推动其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于是就产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个体工商户自然而然向私营企业这一经营方式转化,成为新增私营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择业观念转变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事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把创办私营企业或到私营企业工作作为一种择业方式,为私营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也是私企数量及从业人员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2。私营企业规模不够大,以小型企业为主。尽管私营企业的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但大多数企业规模都很小,仍然处于小打小闹“的阶段。在全市20807户私营企业中,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下的14138户,50-100万元的3218户,100-500万元的2412户,500-1000万元的605户,1000万元以上的424户,其中上亿元有13户。主要原因:一是观念问题。大多数企业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缺乏开拓精神和把握发展时机的能力。二是环境问题。私营企业在融资。人才。信息。税费等方面存在着所有制歧视。三是内部管理问题。大多数私营企业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包括用人制度。管理制度。激励和监督制度,一些企业还停留在家族经营“的阶段,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私企发展的桎梏“。
3。批发零售业占居主导地位,资源性特色较浓。全市私企发展的领域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但是在行业构成上明显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煤焦产业过热,增幅较大。受今年投资规模急剧扩大,煤电油运严重短缺的影响,煤炭价格大幅上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一市场规律的驱动下,再一次把一部分私营企业推上资源型发展的道路。
二。对太原市私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针对太原市私营企业的发展现状,要提高全市私营经济发展的规模。档次和效益,缩短与其他地区在私营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对太原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让人民群众从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中获取更多的实惠,更好地提升太原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竞争地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私营企业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等中介机构的作用。目前,社会上对行业协会仍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些行业协会也未能真正充当起政府职能退出后的角色,有的行业协会成了政府官员退下来的安置地,个别行业协会又成了第二政府“。这不利于行业组织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一是加快制订我市行业组织和其他中介机构管理办法的地方行政规章,规范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行业自律管理权限等;二是定期召开太原市行业协会的高层研讨会,进一步探讨并交流,有效地整合太原市各种中介组织资源;三是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防止扩大收费范围或随意提高收费标准,变相乱收费。
2。私营企业要逐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惯例进行内部改革。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五大创新“,即思想观念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环境创新。文化氛围创新,这是私营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此特别强调两点,一要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建立起扎扎实实的人力资源。财务制度。产品质量以及内外市场的管理构架;二要牢固树立依法经营“和诚信为本“的思想基础,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