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回顾。分析和研究了投资体制改革所走过的历程,认为投资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充分的市场化,具体内容包括:(1)赋予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使其成为真正的投融资主体;(2)政府从一般性投资领域中退出,在绝大多数投资领域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公平竞争,一视同仁;(3)支持银行独立审贷;(4)大力论文网发展资本市场;(5)全力推进社会投资;(6)建立健全服务体系;(7)积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8)政府加强宏观调控;(9)调整政府投资方向。

[关键字投资体制市场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投资体制如何改革?只要我们重新审视投资体制改革的轨迹,深刻反省投资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认真理清投资体制改革的思路,我们就会发现,投融资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市场化是投资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投资体制改革经历了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两个时期,在探索中向市场化逐步前进

的投资体制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完善而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两个时期。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1957年,是建国初期投资主体多元化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集权加强时期。建国初期,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民族资本。个体工商业。手工劳动者。没收的外国资本,形成了所有制结构。经济成分多样化的格局,从而决定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局面。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财政拨款。公私合股出资。赎买资金。银行借贷均占不少比例。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及一五“计划的最后完成,政府投资成为最主要的投资主体,高度集中的计划投资体制也逐渐形成。

第二阶段是从1958年到1960年,是在大跃进“背景下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投资体制时期。为克服第一阶段时期投资体制中存在的高度统一集中的弊端,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中央采取扩大地方投资审批权。投资计划的编制权及管理权,实行基本建设投资资金包干制,裁撤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并将其并入财政部等措施,动摇了前一段时期形成的投资体制。但是,大跃进“使中国经济生活秩序被打乱,被调动了积极性的地方政府成了追求高标准。大规模。低效益的盲目投资。重复投资的先锋队“,致使国民收入在1959年到1969年之间下降35百分号,一个有希望的新的投资制度亦遭夭折。

第三阶段是从1961年到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年,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央以调整为中心,力图搞好综合平衡,加强了对新建。改建大中型项目的计划审批权,削减地方财政投资拨款权,改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调整投资力度,改革投资结构。然而,此项投资体制的调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借助于具有强制力的行政命令实施的,因而未能从根本上改善投资体制的运行机制,反而重新回到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投资体制。

第四阶段是从1966年到1978年的文革“时期。文革“时期投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被严重破坏。为摆脱这种局面,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再次下放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审批权,投资包干的资金管理形式再次起用,建立基建施工指挥部和工资制度,扩大地方。企业的投资分配权限等。然而,政治运动或强行干预,并未使相应的投资管理体制形成,反而最终导致全国投资总规模失控。投资结构极不合理。投资无效益的局面。

总的来讲,建国后的投资体制虽然经过了反复的变动,但最终仍然未能跳出计划经济体制的藩篱。其共同特点是:(1)投资主体的单一性。国家作为主导的投资主体,挤占了其他经济所有制构成中的所有权主体的投资主体地位。投资决策权。实施管理权。调控监控权。效益审核权均由中央集中统一部署。审批,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2)投资资金的单一化。中央财政拨款成为基本建设资金的唯一来源。(3)投资管理组织。机构。制度的统一性。投资计划的编制。投资资金的预决算都集中在中央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只能依据中央计划而编制相应的计划。(4)专业银行监控力度扩大化。1952年,交通银行开始负责监督和管理国家对基本建设单位的拨款,强化监控力度,扩大监控范围。195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是承担起对基本建设资金拨款和监督的职能,银行的职能不断扩大,这些因素都阻碍着更多的投资者成为投资主体。

改革开放后投资体制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逐步得到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建设步入了崭新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农村改革逐步向城市渗透的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投资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也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而逐步完善,使得的投资融资体制在涉及宏观。微观。市场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投资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年到1984年。这一阶段首先推出了拨改贷“的改革,即由国有单位投资完全靠财政拨款。无偿使用方式改为主要靠银行贷款。有偿使用方式;在设计。施工企业管理体制。建设单位责任制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并开征国家能源重点建设基金和建筑税。

第二阶段是1984年到1988年。这一阶段开始触及投资决策与管理中的计划与市场问题。先后在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投资项目决策审批权限。确立基本建设程序。推行设计。施工招标投标和工程总承包制度。扩大建筑材料和设备供应的市场调节范围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一系列政策。方针的出台,致使投资领域打破了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格局,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分别承担起投资主体的决策权和责任权。

第三阶段是1988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以国务院发布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为标志,第一次对投资体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思路。实行了以建立基本建设基金制度(即为了保证重点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将财政预算内用于基建的资金和部分专项资金作为国家投资基金,在财政列收列支,专款专用,周转使用)和成立政府投资公司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这一个阶段的许多政策。措施,开始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许多投资体制上因社会制度性质的限制,开始运用经济杠杆。市场中介。价格调控来建立新的投融资体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四阶段是1992年至今。发表南方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这一阶段提出了把投资项目区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并按此划分政府与企业各自的投资责任的思路,推出了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度。工程监理制等改革措施,发展了证券市场,成立了政策性银行,对国有金融机构进行了商业化改革,取消了固定资产贷款的指令性计划和规模控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已成为趋势,社会主义的投资体制也必将更加科学规范有效。

二。投资体制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经过20多年的改革,的投资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投资体制多元化

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投资体制改革已基本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改革前投资体制单一化的局面,形成了目前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投资主体。各类企业投资主体以及国内外私人投资主体等的多元化格局。

2。投资决策多层次

由过去主要为中央政府进行项目决策的单一层次,发展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部门。企业和个人等多层次项目决策。

3。投资方式多样化

由过去只有政府拨款建设一种方式,发展为合资。合作。股份合作。项目融资(BOT。TOT等)。承包。租赁等多种方式。

4。投资来源多渠道

现已形成财政拨款。专项基金。国内银行贷款。投资主体自有资金。发行债券。国外贷款。外商直接投资等多种多样的资金来源渠道。

[1][2]下一页

上一篇:對投资准则中洧關问题的探讨【1981字】
下一篇:广西地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及對策建议【1597字】

麦當劳文化的西方资本主...

高校个人理财課程教學的...

高新技术相關问题的界定研究【1249字】

食品品牌的文化叙述【2020字】

风险投资激励问题的三種...

风险投资收益期望值模型与應用【1487字】

非货币性交易的经济學思考【2053字】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安康汉江网讯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