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有关节约型社会内涵问题的研究,基本可归纳为两类:一种观点认为节约型社会更应强调的是消费型节约。如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节约型社会包涵两个内容,一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二是全体社会成员要有新型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他认为人们有花钱的自由,但是任何人都没有随意浪费社会公共资源论文网的权利,建议制定奢侈品的标准,开征购买奢侈品的高消费税,在经济上限制奢华的不良风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余源培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除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还需要倡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应当扼制人无尽欲望的膨胀,引导并确立合理。文明的消费观。如上例举的观点侧重于消费型节约,反对奢侈性消费,并认为这种不良消费倾向有扩大和蔓延的趋势,应积极制止。
另一种观点认为节约型社会应强调生产型节约。如经济学家梁小民认为节约型经济的实质不是消费的节约,而是生产的节约,认为开个排气量大的车,甚至点两只龙虾,吃一只扔一只,都算不上什么巨大浪费,最大的浪费是在生产中。有学者甚至认为一个铜板掰两瓣花“的理财方式,是一种在物质财富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不得不采取的生活态度或者说是生存方式,因而,那种节约是产品的节约,是对消费的限制式节约;如今,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传统的节约精神仍然需要,但节约的重点不再是产品,消费不仅不应限制,反而应该受到鼓励。认为比起窝头。咸菜和补丁衣服,餐饮业。服装业以及家电。住宅。汽车等产业不断扩大的生产和消费,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更符合人的本质需求。
纵观理论界对节约型社会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地集中于为什么要构建“以及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而对节约型社会的相关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仍显不足,比如在节约型社会的概念界定。内涵。特征等方面,令人信服的系统研究就显得明显不足。
笔者对前面述及的两类观点均不完全赞同。我认为,强调消费型节约似乎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但可能会影响经济持续增长;而强调生产型节约似乎有深厚的经济学根据,但又有可能滋长消费主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击碎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他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有效需求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偏好等原因总是不充足的,市场机制又偏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建议通过政府干预来扩大有效需求。近几年,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运用了需求管理“。无论是扩大政府投资支出,还是多次降息刺激消费需求,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于是,刺激消费的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但这种消费需求的膨胀一定要严防商品拜物教“性质的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即消费主义。如果说消费可以带动经济增长,那么,消费环节的浪费同样会助长生产环节更大的浪费。这样的经济增长难道就真可以救世济民吗?
笔者认为,节约型社会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节约,通过采取市场。行政。思想政治工作等综合性措施,提高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全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使人民享受到最优的社会福祉,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经济形态。
英语里的economic。法语中的économie。俄语中的зкономическое,以及汉语里的节约的“和经济的“都是同一个词源。依据理财学中的成本收益原则,即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应该是节约经济“的词源理解。节约型社会也可被简单地称为节约经济的社会。而要全面理解它的丰富内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首先,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范围上,是全部再生产过程的节约,而不是特指某一环节的节约。依据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节约型社会在其节约范围上要求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节约,即生产领域节约。交换领域节约。分配领域节约和消费领域节约,尤其是消费领域的节约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方面。因此,节约“不只是生产型节约或消费型节约。如果只偏重某一领域的节约,而忽略了其他领域的节约,势必会事倍功半,达不到节约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里讲到的节约消费也不是不消费,而是提倡一种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健康的消费模式。当前真正应刺激的消费是尚未得到满足领域里的需求倾向,比如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等,而非那些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