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3-0013-04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公允价值观念被逐步引入到会计中来,并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英等国财务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会计准则中得到广泛论文网运用。随着中国财务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趋同,中国在2006年新财务会计准则中有17个具体准则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然而,公允价值从其产生以来便在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备受争议,特别是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使得这一争议达到顶点,有关公允价值优劣和存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财务报告波动性这一视角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告质量所带来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告质量所产生的影响,现有文献主要是从价值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展开,涌现了一大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Landsman(1986),Barth(1994,1996),Ahmed和Takeda(1995)等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比较了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研究发现,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对股价具有增量的解释力。Landsman(2007)在对早期有关公允价值价值相关性的文献综述基础上,总结认为,公允价值的披露和确认确实具有信息含量,但是信息含量的水平受到计量误差和估计来源(出自管理者还是外部评估师)的影响。Koonce等(2011)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在三种不同情况下投资者如何判断公允价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于负债,投资者认为对于资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具有价值相关性;相比于持有至到期的金融工具,投资者认为对于计划短期内处置的金融工具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具有价值相关性。Liu等(2011)研究了中国在采用了与IFRS实质趋同的准则后,上市公司的会计质量是否改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2007年以后盈余管理程度降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高,进而认为会计质量得到了改善。
国内有关公允价值会计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中,早期由于受到数据的限制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仅有邓传洲(2005)研究了这一问题。2006年新会计准则发布以后,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在上市公司中得到普遍运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谢荣等(2008),贾平和陈关亭(2010),刘永泽等(2011)研究了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以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均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与投资者决策的相关性。董南雁等(2012)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较历史成本计量更具有价值相关性,并且这一点在利润表项目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同时董事会独立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徐经长和曾雪云(2013)研究发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股东权益变动表时仅有较弱的价值相关性,而在利润表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呈报时存在增量的价值相关性。虽然上述研究结论支持了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这一结论,但是朱凯等(2009)和Campbell等(2012)却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朱凯等(2009)研究发现,在短期内,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并未有效地提高价值相关性,其原因在于,资产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缺乏足够的有效性,以及准则变迁所带来的投资者会计信息准确度预期和调整成本,公允价值会计的价值相关性会被削弱,甚至根本不存在。Campbell等(2012)研究发现,即使像分析师一样老练的投资者依然无法正确理解和处理未实现现金流的套期保值损失或收益所提供的信息,间接表明了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较低。
部分国内外学者还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它是否会成为操纵公司业绩的工具。Benston(2006)和Dechow(2010)研究发现,管理者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规则的灵活性来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达到增加个人薪酬的目的,同时公司的监督机制也无法有效地阻止该行为。He等(2012)研究发现,相比于证券的公允价值上升的公司,证券的公允价值下降的公司更有动机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而获得投资收益,这一作用对于存在避免亏损动机的公司更加显著,这表明公允价值已成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王玉涛等(2009)研究发现,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后,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选择出售该金融资产的时间点来操纵当期的会计盈余。孙蔓莉等(2010)考察了管理者意图是否是金融资产分类的真实且唯一标准,研究发现,在会计实务中是盈余管理动机而非管理者意图决定了金融资产的分类,以及持有多少金融资产。徐经长和曾雪云(2013)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证券利得交易的发生,提供了新的管理工具,导致新准则下会计盈余对经济实质的解释力下降。
二。理论分析与假说发展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市场状况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外部市场的变化通过公允价值计量而反映到企业财务报告中去。公允价值主要运用于虚拟经济的领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具有根本性的差异,由于虚拟资产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不存在成本或者成本的虚假性“,相比在实体经济下的资产价格,虚拟资产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主观预期,又由于人的非理性和心理的波动,导致虚拟资产的价格随时会发生颠覆性的波动。在会计实务中,大部分情况下是使用资产的市场价格来估计其公允价值,从而把资产的市场价格波动引入了公司的财务报告,造成了财务报告的频繁和巨大波动。Plantin等(2008)通过构建分析式模型发现,盯市会计为交易价格注入了过度的波动性,给市场带来了人为的风险,降低了价格的信息价值,进而妨碍了价格的引导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Allen和Carletti(2008)研究发现:一方面公允价值会计提供了相关的和真实的资产价值;另一方面公允价值会计导致了过度的和人为的波动,而这些波动并不能反映资产的潜在价值。朱海林(2004)同样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银行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并且这种波动性会导致银行经营方式的改变。以招商银行为例,相比于未采用公允价值的2003―2006年,招商银行2007―2010年的经营利润和净利润出现了剧烈和频繁的波动,公允价值采用之后的季度经营利润(净利润)的波动标准差为采用之前的5。32(5。29)倍。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说:公允价值计量与财务报告波动性显著正相关。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鉴于中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广泛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因此,本文选取2007―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剔除了金融类和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后,共得到4764个样本。相关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同时,本文采用Winsor方法在1百分号和99百分号的水平上对异常值进行处理。
(二)研究模型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如下模型来检验研究假说:
Vopi,t/Vpi,t=β0+β1FVi,t+■βnControli,t+εi,t
在统计学上一般使用变异系数来表示某一总体的波动程度,因此,本文使用经营利润的变异系数(Vop)度量财务报告的波动性。Vop等于公司一年内四个季度经营利润的标准差除以其均值的绝对值。为了进一步研究公允价值所导致的财务报告波动是否会传导到资本市场中去,即引发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本文同时使用股票价格的波动率(Vp)衡量财务报告波动性。Vp等于公司在一年中的月股票价格波动的标准差除以其均值的绝对值。本文以上市公司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的金额是否存在来衡量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运用情况,如果上市公司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存在金额,则FV取值为1,否则为0。依据已有文献的研究结论,本文选择以下控制变量(Control)以控制其他因素对财务报告波动性的影响:公司的规模(Size),等于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总资产收益率(Roa),等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资产负债率(Lev),等于期末总负债与资产总额的比值;终极控制人性质(State);独立董事比例(Idd),等于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人数与董事会人数之比;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合一(Dual),如果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一人,则取0,否则取1;市盈率(Pe),等于公司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之比;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四大(Audit)。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列示了本文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样本公司经营利润波动的变异系数均值为3。70,中值为0。73,而样本公司股票价格变异系数的均值为0。23,中值为0。19。在4764家上市公司中,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存在金额的公司有1429家,比例达到30百分号,这说明虽然当前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并不十分普遍,但使用范围已经比较广泛。按照公司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金额是否存在,本文把样本公司分为两组,表2列示了两组样本公司的净运营利润波动(Vop)和股票价格波动(Vp)的均值(中值)差异的单变量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虽然两组样本的经营利润波动性的均值和中值的差并不显著异于0,但是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均值和中值的差却显著异于0,这表明两组之间的股票价格波动性显著不同,这一结果初步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说。
(二)回归结果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不仅把市场价格的波动引入到财务报告中来,而且把人的心理因素也带入到了财务报告中,因此,市场价格的频繁波动和人的心理的易变性都极易导致财务报告的较大波动。本文首先以经营利润变异系数来衡量财务报告的波动性,并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对其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3第2行所示。回归结果表明,FV的系数显著为正,即FV与Vop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显著地增加了财务报告的波动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引发的财务报告波动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本文以股票价格变异系数来衡量股票价格波动,并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与其的关系,回归结果如表3第3行所示。回归结果表明,FV的系数显著为正,即FV与Vp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公允价值计量也会导致公司股票价格产生更大的波动。
(三)稳健性检验
对于上述检验结果,本文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首先,本文给每一个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存在金额的公司按照年度。行业。规模和净利润相近的原则寻找一个配对公司,对配对后的样本重复上述实证分析过程。其次,这里采用上市公司利润总额波动程度和净利润波动程度来表示财务报告波动性,重复上述实证分析过程。上述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前文基本一致,这说明本文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可靠的。
五。结论
本文以2007―2012年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与财务报告波动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检验了公允价值计量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研究结论表明,相比于没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公司,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公司不仅财务报告均有更大的波动性,而且股票价格也具有更大的波动性。这表明,公允价值计量造成了一定的不良经济后果,增大了财务报告和股票价格的波动性。公允价值计量所引发的财务报告波动并不能如实地反映报告主体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如果公司愿意并且能够持有资产或负债至到期,这些波动并不一定与最终实现的现金流相一致,那么,由于信用风险溢价和无风险利率的变化所导致的未实现的收益和损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为企业最终收到或者支付的现金流是已经约定了的。特别是由于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所引起的波动,这种波动往往是暂时的,当市场恢复正常后,先前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将会逆转,因此依据这些波动中的市场价格来估计公允价值,并在财务报告中加以确认,这反而会导致财务报告信息误导使用者的决策。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说的:从现金流的前景来看,这没有任何意义,假设基础估值的改变不一定是报告机构的未来结果,因为这些收益和损失尚未实现并可能永远无法实现。“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当前术界和实务界对公允价值会计争议的解决,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供了有益借鉴。●
公允价值计量与财务报告波动性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