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自中国学校之学制制度建立以来,高等教育中的培养方案即被称之为教育的宪法“。这个宪法“通过培养目标。学分要求。培养环节。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考核。外语。导师指导等环节实现其效力与任务目标。研论文网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因要兼顾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共性层次与程度差异,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则更需酌量统筹与分化。特别是在中国艺术学科新的门类语境中,以及比较外在的其他学科发展特点,努力建立艺术应有的学科标准。深化各艺术门类与领域的专项研究。培养艺术本学科的专业人才,是艺术学科内所有学科都必须首要考量的三大任务。
一。理解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课程概念
众所周知,课程是高等教育发挥效力的显性形式,教学是发挥效力的隐性形态。课程既是各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的重要结构,也是教学得以具象化的显性存在形式。换言之,课程是研究生获得学科知识。培植专业思维与学科素养。转换生存技能。厚实学科内涵的核心途径之一。在中国艺术学科的新学科秩序下,5个一级学科与33种专业(1)课程体系的规划与制定,需要依据其至少能够实现浇铸学生成为本学科的学习者。研究者与学位获得者之目标;获得能够认知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本质;塑型学科完善构成形态;打造具有族群特性的学科文化;有效服务社会的教育效能等五个指标。如何使课程培养体系获得预设教育成效,就需要研究生教学的具体实践了。
由是,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各阶段课程,应该依据考量以下专项指标而有效设计――问鼎如何以学科理想统筹设计;依据怎样的理念构建设计方案;教师所设计课程体系是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术背景。每门课程是否有相对独立与完善的知识谱系;学生习得课程后是否具备了相应的素养与能力。对师生关系的内涵构建有无贡献;跨学科的研究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对多学科的互动研究能否起到促进的可能……这些都应是理解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中课程“概念的应有内涵。
二。树立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是一种投资的观念
树立中国的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是一种投资的观念,就是将研究生课程作为投资学生自身的有效资源,并强调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引领与追随。组织与对话。管理与配合等方面的互动性课程取向选择。可从学生。教师与师生关系三个视角来看待课程投资观。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需辩证地认识课程=学分“的学制规定与课程=自我投资“的理念。一方面,要认识到完成课程。获得学分,是学制的规定,也是学生的本分性修习任务目标。另一方面,不能持唯课程即学分“论,而应把课程看成一种自我投资。自2014年起,所有的研究生入学均需缴纳学费,这个政策的实施意味着研究生由先期的国家投资培养的观念,转变为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由国家。学校。家庭与个人共同投资的行为了。
那么,如何理解课程应该是一种自我投资“的理念呢?第一,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应该兼顾短期自我投资与长线自我投资的双重含义。第二,短期的自我投资可以理解为:把所学的课程转换成自身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以使自身具有更好的生存基础,或作为继续进行本学科相关领域深造的基本要求。第三,长线投资的自我投资可以理解为:将具体的显性课程转化成为自我职业规划设计资源,将短期的自我投资持续不断的内化与实践,追问中国艺术学科的个体特性与整体学科群的群体共性,更有实效地推动中国艺术学科的成长,并服务社会。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程能否成为自身的学术发展资源,以及学术职业的品牌。就笔者所知,有些大学的艺术学科教授,上完一门或几门研究生课程,即可出一本教材性的专著。所谓教材性专著,它既可为其他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提供教材支持,又不同于传统教材的材料性整理,是具有自身学术特色的就某一学科或某一门课程或某一类课程的有相对完整系统的原理论著。(2)可以期待的是,如将课程有效地转化为教材性专著,这一实践将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那么,中国的艺术教育学派也假以时日可成。
最后,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课程的投资观,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共赢“。一方面,教师把握因材施教“之道,组织。安排与设计课程模块。例如,作为艺术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笔者的导师梁玖教授就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术背景。潜力特点。优势与兴趣领域,针对不同年份入学的博士生,开设艺术教育社会学。艺术教育与族群。艺术教育学术规划。艺术教育对话。艺术教学艺术研究。艺术学术。审艺学研究。艺术课程开发研究等不同类型的学位课程或影响做博士学位论文的因素指标。泽园行“(3)年度学术研讨会等讨论专题,并依据博士生们的不同情况有选择性地排序讲授。学生在课程之中,建立专业认知与思维,受导师学术思想的熏陶,与同门学术群体形成某些共识性认识,逐步熟悉。了解。理解该学科的制度。知识体系,完善建设空间与可持续研究的领域。如此,导师开设的课程是在逐步深化自身的研究领域,学生也得到逐步推进学科之门“的价值熏陶,此为共赢之一。
另一方面,从师生关系的本质上看:其一,以课程为纽带,可以期待中国艺术学科的学派生发。德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约翰?菲利特力赫?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被誉为教育学之父“,以他的中心学说系统建立起了世界著名的两大教育学派之一的赫尔巴特学派“,在他身后,他的学生分化成为拥护“与学说“的两个阵营,这两个阵营后来都成为赫氏学派的有机构成。其二,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获得自身在学科中发展定位的自知,教师帮助学科遴选新的学术候选人。以此,学生的身份可获变更,具有与教师相同或角色重合的社会身份,从门类艺术学学习者“转换为门类艺术学教育者“。实践艺术学创作者“。理论艺术学研究者“。实践艺术学传播者“(4)。此为共赢之二。由是观之,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建设质量,于学生。于教师。于师生的学术共赢都是可视作一种投资的。
三。中国艺术学科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应着力多学科互动实验
如果将课程作为一种投资理念,接下来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何种方式获得收益。笔者认为应着力探讨多学科互动的课程实验。
多学科互动实验是指中国艺术学科的内部多个学科间,以及与其他不同学科间做多学科的交叉关注。探讨。发掘与对话。多学科合作是跨学科的核心概念。跨学科“作为一个综合概念,是各种程度学科合作的统称。从初级到高级的合作程度,分为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复杂学科(pluri-disciplinary)。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ary)。互动学科(inter-disciplinary)。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目前,中国艺术学科的多学科交叉课程,还停留在多学科。复杂学科。交叉学科的程度。即缺乏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联系,只是对知识的简单累加,并由一门学科概念处于支配地位,学科间的互动是单方面的。互动学科“即是学科间呈现高度的合作性,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这种共同的理论框架,可以通过研究生课程设置与设计的具体方案反复地实验实施。
任何一种反思性的艺术教育活动都是一种实验行为。广义言之,任何培养出大师“的教育都是在反复实验中,推翻与构建。摸索与变革。制度制约与自立我法中得来的。互动课程系统是一种建立在其他学科与艺术学科交叉形态之上。具有应答现实艺术学科教育问题的课程体系。互动课程系统包括:学位基础框架类课程。多学科的交叉课程。学科间性对话课程(5)。
具体来看,学位基础框架类课程:即获取学位需要完成的学制课程,类似于短期自我投资范畴里的课程;多学科的交叉课程:是寻求其他优势学科的资源以关照本体学科的课程。例如:师范大学里的艺术,是否考虑将教育里的优势资源为己所用。比如:借鉴教育学科里已经较为成熟的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与艺术学科进行交叉建构,可以开发出艺术赞助史(美国的大学课程之一)。艺术生存论。艺术教育哲学等交叉课程;学科间性互动课程:是不同学科内外生态之间相互有对话状态与可能性的课程。可以是学科间的理论的建构,也可以是成熟文化理论与学科的融合,这应是中国艺术学科目前大力开发的课程丛。比如:利用国际学界已经成熟的社会性别“视角,探索性别区分度的艺术教育实践,可以开发出艺术创作本土原典。艺术学科职业生涯开发等课程。另外,建设互动课程需要注意每门课程的个体性与整体性。交叉课程的优先资源开拓性。互动课程对话与交流的发掘与自觉等维度的酌量与把握。
同时,还应关照五种基本课程取向作为互动学科的课程教育实验参考的依据:(1)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该取向支持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明确主导学习者的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应塑造善于合作的。有政治觉悟的。懂科学的学生作为生产力量与公民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2)认知发展过程取向。该取向支持学生学习超越特定内容领域的认知策略,能使用科学的方法,有熟练的技能解决问题。设计决策策略,同时有批判思考的能力;(3)个人适应取向。该取向强调课程提供一些机会或创造一种可以进行选择的环境,使学生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4)社会适应/重建取向。该取向强调课程提供使学习者成功适应社会的经验。学生应掌握那些在竞争社会中成功存身立命所必需的概念和技能;(5)情境化教与学课程取向。该取向强调前四种取向如何圆融地在情境中影响当下的课程设计,并考虑其平衡问题。
当然,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互动课程系统的探讨,也将在不断的实验行为中酝酿。改进。转化。生成。发展,以求得教育成效,持续开发深层的互动课程,深化艺术学科的课程研究与教学实验。
注释:
(1)5个一级学科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33种专业包含:艺术史论。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29个基本专业和影视摄影与制作。书法学。中国画。艺术与科技等4个特设专业。
(2)笔者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在其所开艺术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艺术教育学术规划的学术艺术教育“专章讨论中就这一话题有专论。
(3)接受梁玖教授研究生培养的学生,以其主张的润泽教育思想“自发创立师生学术团体,命名泽园“。在泽园“中进行相关学术议题的讨论,举办研究生论坛。读书会。学术报告会。作品创作展览与评介会。以及一年一度的专题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泽园行“为研讨会之名。笔者为2009年首届泽园行“策划人。泽园“群体举办的首届泽园师生艺术创作展风开花“,于2014年5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展出。
(4)杨梦婉。外国艺术学需求满足“指标的评价研究[J]。艺术研究,2011(01):85。
(5)该理念作为笔者代表北京师范大学46个一级学科中艺术学科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提纲探讨。
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应树立课程投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