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计准则的性质是什么?回答至少有技术规范“。经济后果“与政治过程“。公共合约“。产权制度“等,我们对这些观点进行了剖析,并考察了会计准则的产生与变迁过程,认为会计准则本质上是政府用来保护外部投资者信息产权,以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和发展的一种经济机制。经济机制观“的认识使会计准则的制定得以机论文网制设计理论为指导,为会计准则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指南。作者尝试着构想了一种具体的机制设计方案以阐释会计准则制定的机制设计思想。

「关键字」会计准则经济机制机制设计

自从会计准则产生以来,关于会计准则性质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焦点。由于会计准则涉及到许多会计中的基本问题与矛盾,各学者的观点也是见仁见智,按实证会计理论(PositiveAccountingTheory)的倡导者Watts和Zimmerman(瓦茨。齐默尔曼,1999)的观点,理论的价值在于解释现实和预测未来。作为会计准则理论的主要使用者,会计准则制定者(AccountingStandardSetters)要在许多纷繁复杂。观点迥异的理论说教中选择一种用以有效指导工作,常常感到为难。从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算起,会计准则建设已逾十年,在准则建设方面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随着经济更全面深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会计准则建设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对理论的需求日趋强烈。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以提供另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观点。

一。会计准则性质:一个综述

对会计准则性质的定位,角度不同,结论迥异。有的从企业作为一个生产组织,会计作为一种计量技术,其目的是得出经济收益的角度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规范;有的从企业本质上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会计是企业契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履行契约责任的角度,认为会计准则是一份公共合约;也有的从会计准则的实施可能造成经济后果来看会计准则的性质;还有的着眼于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政治程序。此外,许多学者从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等角度分析了会计准则的性质。

葛家澍。刘峰曾对会计准则的性质作了一个较全面的综述,把会计准则的性质分为技术观“。经济后果观“和政治程序观“(刘峰,1997)。我们认为,对会计准则性质的认识可归纳为技术观“和非技术观“两大类(谢诗芬,2000),技术观“强调客观性,非技术观“强调社会经济性,经济后果观“和政治程序观“属于此类。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而言,技术观“由于其目标的单一性和明确性,更易用于指导准则制定并能突出准则制定者在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独立作用,但由于未考虑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而往往在制定过程受到很大的阻力。而非技术观“考虑到了实施的影响而使其在现实中更易执行,但准则制定需考虑的目标复杂而不明朗,难以做到前后一致,准则制定者也常因受到各种压力而难以做到中立和贯彻自己的意图。虽然实践证明会计准则的制定受到经济后果与政治程序的影响,但对于会计准则是否应该考虑经济后果的影响,仍然存在争议(Zeff,1987)。考虑经济后果的影响是否超出了会计所能够承担的职能范围呢?毕竟,经济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政策所关心的问题,会计只提供有关经济事实的信息而已,并且,会计若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使命,则能达到长期经济后果的公平有效。反之,如果仅从短期经济后果来考虑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中立的会计信息会扭曲经济事实,同时给使用者带来不稳定的预期,倒是可能导致长期经济后果的不公平和非效率。

近年来,用交易费用理论。契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来解释和重构会计理论成为当前会计研究中一种重要且富有成果的方法和思路,其突出成果要数瓦茨和齐默尔曼倡导的建立在契约理论基础上的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政策选择与企业契约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当代会计理论中与资本市场研究的信息观“和计价观“相并立的别具一格的契约观“。契约观“认为会计信息主要反映了契约履行的需要,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可从契约履行的需要中得到解释,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谨慎性原则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广泛运用,并且没有证据表明其将退出使用的迹象(Watts,2001),这正符合债务契约履行的要求。但瓦茨和齐曼尔曼并没有给出会计准则性质的说明。学者谢德仁从解决剩余计量悖论“出发,认为会计理论是广义企业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会计准则产生的原因,认为会计准则本质上是一份公共合约(谢德仁,2001),从而使会计准则的契约性质得到了一个完整的理论说明。这种分析的角度能给经济后果观“与政治程序观“提供一个更根本的理论支持,也使两者更有逻辑地融为一体。经济后果的产生缘于会计契约是企业契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会计对企业产出(剩余)进行计量以决定利益各方(企业契约各方)对企业产出(剩余)的分享。会计规则显然会影响到计量的结果,因而也影响到相关各方的利益,作为一种公共和通用的会计规则,自然就有了经济后果。也正因为会计准则是一份公共合约,其产生只能是相关各方共同选择的结果,这种公共选择的过程往往是通过某种民主程序实行的,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必然是一个政治过程。这一逻辑过程可图示如下:

当谢德仁得出会计准则的公关合约性质时,运用的理论工具是交易费用。他认为之所以需要一份公共合约是因为契约各方通过签订私人契约来约定会计规则交易费用太高,因此参与各方以隐含的方式委托代表各方共同利益的政府制定一份规范会计规则的公共合约,即会计准则。他通过设计的一个思想实验及中外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的历史变迁验证了这一过程。但是,历史事实本身并不能证明历史事实出现的原因,会计准则的出现并不能给降低交易费用这一假说提供证据。会计准则是否比私人契约及其他市场机制降低了交易费用,要从两者交易费用的比较中得出。签订和执行私人契约需要成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行同样需要成本,并且还要考虑其实施可能引发的一些间接成本(如寻租成本)。事实上,由于交易费用难以量化的特征,并没有确证表明会计准则降低了交易费用(见瓦茨。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1999年中译本第149-151页)。同样运用的是交易费用工具,刘峰从另一个角度考察了会计准则与交易费用之间的关系(刘峰,2000)。有趣的是,他也是通过设计一个思想实验来说明会计准则对经济运行(主要是资本市场运行)成本的影响,借用制度分析中的分类方法,他把会计准则描述成一项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而言,这种目的性的描述更能用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但交易费用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更兼有难以计量的特性,用交易费用最小化作为目标仍难以给会计准则的制定以直接指导。总之,把交易费用引入对会计准则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大大拓宽了研究的思路和视野,奠定了会计准则非技术观“的逻辑基础,使之整合为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在提供一种关于会计准则产生与变迁的解释的同时,由于交易费用概念和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它对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二。会计准则性质:经济机制观的提出

我们认为,对会计准则性质的理解,离不开对会计准则产生和变迁历史的考察。历史事实虽然不能给本身的出现提供说明,但历史过程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市场是孕育会计准则的土壤,资本市场的形成给企业所有权带来的影响是:一方面使得企业所有者人数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使得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变得更为间接,大量的所有者通过买卖企业证券直接与资本市场联系,而与企业的关系却是通过资本市场间接形成的。从第一方面的影响来看,所有者人数增多,导致签约成本迅速扩大,以致通过私人契约来规范会计规则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经济和不现实的。为降低交易费用,作为公共合约的会计准则的出现似乎成为必然,其实并不必定如此。有许多其他机制可以解决私人签约的困难。首先,现代会计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方法体系,提供了社会广为接受和认可的计量规则集;其次,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存在和成熟能给计量规则的合理选择提供一定的保障;最后,经理人才市场等市场机制也有助于形成隐含的公共合约。事实的确如此,在股份公司出现很长一段时间后,虽然股东成员已经很分散,但并没有出现会计准则,倒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有了较大发展(查特菲尔德,1989)。因此,降低私人签约的交易成本并不是会计准则产生的充要条件。美国资本市场崩溃,导致1929_1932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美国国会分别于1933年和1934年颁布实施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授权成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并制定统一的会计规则,会计准则终于在法律的干预下得以正式产生。由此可见,会计准则的产生是政府为了维持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管制措施。它与上述资本市场的第二个影响密切相关,由于所有者远离企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缺乏了解,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严重。会计信息是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甚至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会计信息的混乱会导致投资者退出资本市场(逆向选择)和经理人员的偷懒行为(道德风险),最终减少整个社会的财富和福利。政府为公众利益计,会设计一种机制以消除信息流通的障碍。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便是其可采取的经济机制,由于问题的根源在于经营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并且经营者的利益与所有者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政府设计会计准则这一经济机制的目标显然是保护投资者得到有用并且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从而保证资本市场正常有效地运转,最终达到维护整个公众利益的目的。

会计准则的产生如此,会计准则的变迁也是如此。随着经济发展,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会计准则就需不断地修正和补充。这种修修补补在一定时期内使得会计准则能适应环境变化而继续发挥其机制作用。若两者差距不能弥合,而是愈行愈远,会计准则终于不再能完成机制设计目标,资本市场信息链条断裂,投资者利益受损,危机不断出现,从整体上重新设计经济机制的时刻便到了。安然事件“的出现,引发人们对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反思,虽然原则“与规则“之争尚未有定论,对其动机的解释也各有千秋(刘锋,2003)但新经济环境下详细的规则易于规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对会计准则的重新设计已成必然。不论是从美国最近根据2002年萨班斯_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of2002)成立的PCAOB上溯到FASB。APB和CAP(甚至更早的由美联储(FRB)发布的统一会计[UniformAccounting]),还是从英国1976年的ASB到1990的ASB,每一次会计准则制定的变迁,均是对经济环境,特别是对资本市场的反应,是对原有机制的一次重新设计,以矫正企业所有权与会计信息所有权的错位(杜兴强,2001),实现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

会计准则同样是资本市场催生的产物。财政部在1992年便发布,并于1993年7月起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同时于1994_1996年完成了30份具体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但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基本准则,实际上充当了一个概念框架的作用,而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并没有按原计划进行。真正用于规范中国会计实践的第一份具体会计准则是1997年6月颁布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而这份准则的出台是缘于此前的琼民源事件(许多上市公司像琼民源一样,利用关联交易做假账)。事实表明,资本市场的危机是会计准则正式投入运作的直接动力,由此看来,会计准则的产生与美国并无二致,同属于政府设计的用于调控经济运行的一种机制。

综观中外会计准则的产生与变迁,我们发现会计准则与资本市场相伴相生。会计准则是政府为保护投资者免受信息不对称的损害,维护资本市场正常有效运转,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而设计的一种经济机制。经济机制观能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会计准则的制定,从而为准则制定者提供更恰当和清晰的理论指导。

三。会计准则制定:机制设计目标与激励相容约束

经济机制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的一个想要达到的既定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的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能否及怎样设计一种规则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的目标一致,即每个人主观上追求个人利益时,客观上也同时达到了机制设计既定的目标(田国强,2003)。我们把会计准则定义为政府设计的一种经济机制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这种经济机制的目标,也即制定会计准则的目标是什么?根据前面的综述,我们可知技术观“把会计准则的目标定义为某一客观存在的真实收益“,这样就不存在机制设计的问题。而非技术观“的目标不论是经济后果的公平。合理“,还是交易费用最小化“都缺乏明确和可操作的含义,难以用于机制设计。从理论上讲,由于会计理论是广义企业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谢德仁,2001),会计准则的目标应取决于企业的目标。由于各国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差异,在企业目标的认识上存在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分歧。我们认为,所有者利益最大化是比较现实合理的一种选择。麦肯锡公司通过对美国。欧洲(以德国为代表)。日本资本市场的特点(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布状况)。股东财富与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考察,认为增加股东价值与其他利益方的长远利益并不矛盾。获胜的公司似乎为所有利益方都创造了较高的价值,包括客户。劳动力。政府(通过纳税)和资本提供者“。并且认为之所以赞成强调股东价值的美国制度,还因为股东是公司中为增进自己权益而同时增进每一人权益的唯一利益方“(汤姆·科普兰,1998)。另外一家非常著名的咨询公司斯特恩_斯图尔特也持相似的观点。实际上,世界各国的企业制度安排与公司治理结构有趋同美国的倾向。从现代企业的契约各方来看,外部投资者拥有企业产权却难以实现会计信息产权的分享,这一错位正是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根源,没有信息产权就很难说完整地拥有了企业产权,而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界定和保护产权。因此,我们认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是保护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产权,使其获得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准则产生和变迁的历史可以验证这一点。同时,也容易看出,我们推导出的这一结论与美国FASB现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所界定的目标是一致的。

需要更进一步思考的是,究竟什么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具有决策有用性的?也即我们需要更具操作性的定义来指导规则设计。规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并不能给我们太多的帮助,但权益估价(EquityValuation)理论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因为投资者的主要决策是证券的买卖或持有,对证券内在价值的估算是做出此类决策的基础,因而可把权益估价作为可操作性的决策有用目标。至此,我们可把权益估价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

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一个好的经济机制应满足三个要求: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效利用信息及激励相容。有效资源配置要求机制能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有效利用信息要求机制的运行具有尽可能低的信息成本;激励相容要求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一致(田国强,2003)。第一个方面的要求我们已在上述关于会计准则制定目标的讨论中作了分析。第二个方面关于信息的有效利用涉及到会计准则(管制)的运行成本与会计信息供给的市场机制的运行成本的比较,实质上跟我们前述交易费用的讨论相关,由于本文不拟讨论管制是否合理的问题(会计准则应否存在的问题),而是从现实中存在会计准则这一事实出发来分析会计准则这一经济机制的设计,因此,我们主要关心第三方面激励相容的问题。

正如张五常再三强调的,经济学中的最大化总是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与经营者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的利益取决于代理人的工作努力程度,为此,所有者需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并予激励。会计信息是业绩衡量的最主要信息来源,同时也是经营者分享剩余的依据(会计信息是企业产出或剩余的替代)。于是会计信息有了投资决策(权益估价)与业绩评价(经理报酬契约履行)的双重任务,遗憾的是,这两者对会计信息(会计计量规则)的要求并不完全一致(Lambert,2001),从而成为会计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在此所关注的不是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还是受托责任,而是在资本市场范围内讨论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和约束条件问题。投资者的利益来源于企业产出和关于企业产出的真实信息,经营者不但通过工作努力影响企业产出,而且直接控制着会计信息的生产,而会计信息会影响到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和报酬,进而影响工作的努力程度,最终影响到企业产出和投资者利益。因此,要保护投资者利益,实现会计准则这一机制设计的目标,就不得不考虑会计信息不能歪曲经营者业绩这一约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例子,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约束条件:设企业的产出X可分为两部分X=X1+X2,其中每一部分产出又受到经营者行为和环境因素影响,即,是企业真实产出的一部分但与经营者行为无关,反映的是外部环境影响。显然,对权益估价而言,所有与X相关的信息(不论反映的是经营者努力程度还是外部环境)都是决策有用的,因此其信息集为,但对其经营者业绩评价而言,是经营者所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应排除在外,其信息集仅应包括。上述分析中假设会计信息正确地反映了真实产出X,若会计信息中存在计量误差,则我们实际得到的产出替代为,无论对权益估价还是业绩评价均为噪音,就此而言,会计准则应力争做到技术准确。减少计量误差,因为反应经济真实本来就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葛家澍,1999)。

对经济机制激励相合约束条件的考虑,是为了机制能得以实施,并且达到预定的设计目标。会计准则制定中考虑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约束,只能保证会计准则所确定的会计规则不致受到经营者的抵触,即会计准则本身作为一种机制对参与各方是激励相容的,但并不能保证会计准则的自动实施,因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经营者总有违反会计规则的动机,所以审计机制。市场机制。惩罚机制总是会计准则执行所必须的,但对这些机制的讨论已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综上分析,会计准则的经济机制观“就其目标权益估价而言,有重返真实收益学派“的技术观“的意味。但我们仅把权益估价作为会计准则这一经济机制的一个因素(目标),而不是全部,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激励相容的约束条件。因此,会计准则性质的经济机制观“是技术观“与非技术观“的融合,既具有技术观“目标明确,便于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优点,又兼非技术观“对各相关集团利益冲突的考虑,因而也具现实可行性。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把会计准则制定作为一种机制设计的思想总结如下:

四。会计准则制定:一个机制设计方案的构想

会计准则的制定就是确定通用的会计规则,一般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四个环节,其中计量是核心,也是理论和实务中观点分歧的焦点。因此我们的构想围绕会计计量来展开。

[1][2]下一页

上一篇:會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2958字】
下一篇:會计准则國际化存茬的问题【2256字】

预算控制与企业内部會计...

预算单位會计制度改革调查研究【2275字】

预算會计茬实务工作中的问题探析【1891字】

预算會计和财务會计相结合的解读【3103字】

预算會计发展對抑制腐败...

需求导向型财务會计教育...

长江电力资产重组會计案例研究【4578字】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安康汉江网讯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