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目录Ⅲ
1引言 1
2 材料与方法 2
2.1供试材料 2
2.2 分离菌种 3
2.3 絮凝活性的测定 4
2.4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分子鉴定 4
3 结果与分析 6
3.1 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结果6
3.2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絮凝活性验证结果6
3.3微生物絮凝产生菌的分子鉴定结果 7
4 讨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12
1 引言絮凝剂是一类可以使溶液中悬浮颗粒聚集并沉降的物质,主要分为无机絮凝剂(如硫酸铝、聚合硫酸铁等)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如聚乙烯亚胺、聚丙烯酰胺等)和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如海藻酸钠、改性淀粉、几丁质、壳聚糖和微生物絮凝剂等)[1-2]。无机絮凝剂在我国市场上占重要份额,每年有几十万吨的需求量,主要以铁盐,铝盐为代表。铁盐具有腐蚀性,容易形成残留,处理后的水带有颜色,造成二次污染;卫生学上发现铝盐在人体内蓄积会给人体造成危害[1-2]。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并且成本很低,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以聚丙烯酰胺为代表,但其难降解,单体丙烯酰胺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是一种强致癌物质,且残留于环境中的丙烯酰胺单体易造成二次污染[2],对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壳聚糖、海藻酸钠、几丁质等天然高分子絮凝剂虽然无毒、能安全降解,但由于其絮凝活性较低且成本较高,所以不能得到广泛应用[2-3];生物絮凝剂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一种高分子代谢产物,它可使液体比如工厂污水中不容易被降解的大部分固体悬浮颗粒凝聚、沉淀,主要含多糖、蛋白质、多肽、纤维素和 DNA等[4]。该类絮凝剂是具有天然、廉价、高效、无毒无害,而且生物易降解的特点[5],可以避免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和无机絮凝剂带来的二次污染[6-9],在工业方面有很好的前景和潜力,比如应用于发酵、医药、工厂污水处理等[12]。尽管国内外已经对多种能产生微生物絮凝剂的菌株开展了研究,包括在其化学组成、结构及作用机理等方面,如 Chryseobacterium daeguense[11]、Enterobacter aerogenes[7]、 Serratia ficaria[12]、 Bacillus sp.F19[13]、 Proteus mirabilis[14]、Bacillus sp.DP—152[15]等,但目前缺乏高产优良的生产菌株以及对生产工艺的系统研究,多数研究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因此寻找高效絮凝剂产生菌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6-19]。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鼻祖,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而有关于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最早也是出现在其对啤酒酵母的实验中,当时巴斯德观察到了细胞聚集的现象,并且运用其絮凝作用把微生物细胞从培养液中筛选分离出来,从而提高了啤酒的质量。对于絮凝作用的深入研究是从1970 左右年代开始的,1985 年,H.Takagi 等人从拟青霉素(Paecilamyces sp.1-1)产生的絮凝剂中发现了 PF101,发现其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活性污泥、血红细胞、活性炭、氧化铝等有良好的絮凝效果[20]。1986年 ,Kurane 等 人[21]从 酞酸 酯 生 物降 解 的过 程 中 得到 了 红平 红 球菌S-1(R.erythropolis S-1),并把它产生的絮凝剂命名为 NOC-1[22], 主要可以用于砖厂生产废水,畜产废水以及纸浆废水的处理,目前工业化应用最为广泛。此后,也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研究,比如,2002 年,suzuki T.等人发现了适用于食品加工污水处理的絮凝剂 EPS,它是光合细菌小红卵菌产生的胞外聚合物。2003 年日本的Sakka K.等人筛选出了一株能产强酸性多糖絮凝剂的芽孢杆菌RMB[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