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民间文化比较感兴趣,结合民间文学课程,我选择了民俗资源保护的课题作为我的毕业论文选题。我搜集文献的思路与方法是:积极搜集网上材料;深入搜集实际材料。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李鑫生和蒋宝德主编的《人类学辞典》将民俗分为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习俗、岁时节日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仪礼、游艺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观念八类,可谓包罗万象。44509
民俗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密不可分。近年来,我们国家与时俱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勃然兴起。这大大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于增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周口地处黄淮腹地,共辖淮阳县、鹿邑县、西华县、项城县等八县一市一区,历史上曾五次建都,四次封国,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则国,统制则郡,南北迭辖,州县兼置,始终是豫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张鹭的《周口民间经歌的传承与保护》相传中的开头部分对周口的历史文化做了全面概括的叙述: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宛丘,创下先天八卦和龙图腾,创华夏民族远古之文明:制网罟,教民渔猎,开畜牧业之先河;画八卦,分阴阳,奠定中国古典哲学之基础;造土损,制琴瑟,始有中华之古乐;定姓氏,制嫁娶,革除原始社会之群婚习俗;以龙纪官,号曰“龙师”。5000年前,炎帝神农氏继都于太昊之旧墟,易名为陈,尝百草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业的先河论文网。3000多年前,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建陈国。公元前196年,以陈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阳。所以说,淮阳是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同时,这里也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和宋初著名学者、道家修士陈抟,均诞生在这里。被称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孔子,曾三次来陈,在这里著书讲学长达四年之久,为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周口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口师范学院邢海玲老师在《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文中指出:这款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资源将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我国从政府层面开始了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根据全国部署,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做出了积极尝试。
陈楚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剑与邹文生等合编的《陈楚文化》从陈楚文化的特质及意义入手分析,通过对人文始祖(原始崇拜)、八卦的文化意蕴、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及陈楚的历史、人物、方俗、名胜等的论述,系统地勾勒出了陈楚地区史地文化的一个总的面貌,引证翔实,可读性非常强,对本篇的论文写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论“非遗”之下的周口民俗资源保护》参考了其中第一章的第四部分—陈楚文化的交汇,第二章的第一部分女娲与生殖崇拜。
论文的第一部分对“民俗”一词的解释参考了李鑫生和蒋宝德主编的《人类学词典》,该书将民俗分为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习俗、岁时节日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仪礼、游艺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观念八类。第三部分—周口民俗资源保护的对策参考了聂元龙的《山西民俗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