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费孝通教授60年前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对研究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意义深远。它来源于血缘差序,运用于社会关系。其中,存在着一个依据血缘差等划定的界圈“。这一界圈“不仅将差序格局从总体上划分为内圈“和外圈“这亲疏明显的两大部分,对人们的社会互动影响甚巨,而且还演变成一种观念文化,广泛存在于非论文网血缘的群体中,成为传统乃至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
关键字差序格局血缘差序社会关系界圈文化存在
血缘差序和关系格局
费孝通教授提出的差序格局“,最初来源于宗族的血缘差等结构,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差序。由于传统中国对宗族血缘群体有很强的认同感,致使这一血缘差序很自然地转化成了宗族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格局和社会互动准则。
1。差序格局
费孝通教授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并进而提出差序格局“的。他认为,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①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也与两者在这种波纹圈“中相距的远近来决定。也就是说,一个人和别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样,以自己为中心,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②费孝通教授还将传统中国的差序格局“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阐明了传统中国的这一结构特征。他认为,西方社会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③在这一团体格局里,成员之间是平等的,没有类似血缘这样的天然联系和差等,大家讲的是权利和义务。如果某个成员争取不到应有的权利,或没有尽到起码的义务,则都有可能离开这一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④与差序格局相比,团体格局的功能比较单一。例如,西洋的家庭能经营的事务很少,主要功能就是生育儿女。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而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⑤孩子成年甚至结婚成家了住在父母家里都不给膳宿费的事极为平常。
当然,费孝通教授的这个分析是就中国社会的主要格局而言的,并不是说中国乡土社会中没有团体“。同样的,在西洋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同样存在的,但比较上不重要罢了。“事实上,这两种格局本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在概念上可以分得清,在事实上常常可以并存的,可以看得到的不过各有偏胜罢了。“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区别和偏重,是因为这个区别确可帮助我们对于社会结构上获得许多更切实的了解,免除种种混淆“。
2。差序格局:从血缘差序到关系格局
人与人之间存在亲疏远近的社会关系是差序格局的主要特征,就像石子投水产生的。不断向外扩散的波纹圈。那么,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亲疏远近的社会关系是怎么形成的,或者说决定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亲疏远近关系的依据是什么?从费孝通教授的分析来看,这一依据最初来源于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血缘差序。即差序格局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生物学性质的血缘关系结构,运用于人与人之间因社会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依据血缘差序划分的社会关系格局。从血缘差序到社会关系格局,不仅是一种质的改变,而且也是一种量“(范围)的缩小。血缘是人与人之间的天然联系,给予每个人一个无法改变的血亲角色定位。并且,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也十分明显,极易分辨。如己身“和父亲之间,各自的身份是固定的,是无法更改的。
两者之间的血缘关系最亲。最近。与之相比较,己身“和叔伯(父亲的兄弟)的关系则要疏一点,远一些。这样亲疏分明的血缘差序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格局提供了极好的依据。又由于传统中国对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群体(宗族)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因而依据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差序格局便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
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差序可以推及成千上万的人,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⑦又由于传统中国极为重视血缘群体(宗族),所以,即使因人为因素而发生血缘关系断裂,使血缘差序缩小到一定范围,群体所包含的人数依然可观。相对来说,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于社会互动,而互动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范围要比血缘差序关系的范围要小得多。也就是说,血缘差序的波纹圈“要大于社会关系的波纹圈“。
血缘差序的波纹圈“,其圈内成员所形成的群体实质上就是传统中国长期而又普遍存在的宗族。宗族内与己身“产生社会互动的成员则构成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的波纹圈“。两个波纹圈“内的群体虽然都是宗族,但在人数上前者显然要大于后者。
差序格局中的界圈
差序格局的波纹圈“中,己身“位于圈中心,己身“与圈子中其他人员的社会关系的亲疏决定于他们与己身“的距离。离己身“越近,关系越亲密。这是差序格局所揭示的传统中国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这样的基本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个界圈“,它仍然借助血缘关系将差序格局进一步分为内圈“和外圈“这亲疏明显的两大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重要的社会关系,进一步明晰社会互动的准则。这也是每个人个体“能力有限的结果。
1。差序格局中存在界圈
波纹圈“状的差序格局中,己身“与圈中其他人是由亲到疏的社会关系,离己身“越近就越亲,越远就越疏。那么,这种亲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除却血缘关系,还受什么因素影响?依据费孝通教授的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亲疏关系的体现并非是一种均衡的。渐进式的状态,而是各有侧重。影响这种体现方式的主要因素,除了血缘,还有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社会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总是希望并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社会关系的波纹圈“。波纹圈“的扩大,意味着己身“所获得的权利增大,同时担负的义务也随之增加。社会关系是要靠频繁互动才能获得的,而每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毕竟有限。正如费孝通教授所说的那样,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因此,现实社会中,人们一方面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社会关系的波纹圈“,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自己的时间。精力。能力等,不得不在波纹圈“内部再选择一个小的波纹圈“。在这个小的波纹圈“里,由于己身“具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能力,因而与其他成员之间互动频繁,感情亲密,相互获得的权利大,承担的义务也重。而在这小的波纹圈“外,则互动不多,获得的权利小,承担的义务轻。这样,小的波纹圈“在原先大的波纹圈“内部,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分界线,一个界圈“。在以己身“为中心的由亲到疏的差序格局中,这个界圈“将整个差序格局又进一步分为亲“和疏“两大部分,也把整个差序格局分成了内圈“和外圈“。
2。界圈的划定
对于传统中国的血缘群体而言,一个差序格局的波纹圈“就是一个宗族。在这个宗族团体内部,存在着一个小的内圈“--家族。内圈(家族)成员之间是亲属关系,感情亲密。成员之间的互动不仅频繁,而且都是积极的合作与互助。每一个成员及其家庭举行婚丧等活动时,其他成员都必须送钱送物(礼金),以示祝贺或致哀,也就是尽义务。当然,成员之间也存在亲疏关系,尽义务“时也存在礼金的厚薄。他们与家族以外(外圈)的成员之间则是非亲属关系,感情一般。成员之间的互动不仅较少,而且可能包含消极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当外圈成员及其家庭举办婚丧等活动时,内圈成员没有必要送钱送物(尽义务)。这种差序格局中内圈“的划分标准是传统中国特有的五服制度“。五服制度“内涵丰富,也很复杂(包含血亲。姻亲等),这里则专指五代血亲“,即从己身“出发,五代之内的血缘亲属(含配偶)(参见下图)。
上图即传统中国农村差序格局(宗族)中的内圈(家族),其界圈很清晰:以己身“为中心,扩展至五代,即上至高祖父母。下至玄孙及媳,同辈扩展至族兄弟姊妹及配偶。在这个(内圈)范围内的成员,都是己身“亲属,范围外的则是非亲属,即礼记·大传所谓的六世亲属竭矣“。例如:族兄弟姊妹及配偶是己身“亲属,因为他们在五代血缘之内。但他们的子女与己身“则是非亲属关系,因为超过了五代血缘关系;再从兄弟姊妹及配偶与己身“也是亲属关系,并且是四代内的血缘关系,因此,他们的子女与己身“还在五代之内,因此也是亲属关系。
界圈的文化存在
差序格局及其界圈肇始于血缘差序,运用于血缘群体的社会关系,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又由于它们在传统中国的长期存在,最终演变成一种观念文化,并广泛渗透进各类非血缘的社会群体之中,拟血缘“是其中的突出表现。也正是这种文化上的渗透,使得差序格局及其界圈可以脱离血缘基础,广泛存在于非血缘的群体中。存在于非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中。
1。界圈:由血缘群体走向非血缘群体认识。研究传统中国的差序格局及其内部的界圈,不仅有助于认识。理解中国的过去,而且对研究中国未来的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意义更大。这是因为:在目前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在以血缘为基础的差序格局逐步式微的同时,我们却很明显地看到:传统中国的血缘差序。血缘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以致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模拟“出血缘联系,并据此形成社会关系。区分关系远近。师徒之间以父子相处。大学同宿舍的同学按出生年月互称兄弟或姐妹等,即是这种模拟“的具体体现。运用这种拟血缘“的方法,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这表明,血缘层次上的差序格局在中国已经上升到了观念层次上的差序格局,形成了一种被人们普遍认同的文化。也就是说,以血缘群体为基础的差序格局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观念文化,并且广泛存在于非血缘性质的群体之中,特别是众多非正式团体之中。这种观念文化已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仅不会随着传统的血缘群体的削弱而淡化,相反,在未来相当漫长的时间内,它还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继续维持着中国社会结构上的差序格局。
2。文化界圈的划定
这里所说的文化界圈“是相对于血缘差序中的界圈而言的,是指非血缘群体性质的差序格局中的界圈。它与血缘差序中的界圈的显著不同在于:血缘差序中的界圈完全遵循血缘关系的亲疏,位置明确,也就是亲属“(家族成员)与非亲属(宗族成员)的界线;而文化界圈的位置则非常灵活,不受血缘关系约束,完全依据个人的时间多少。精力强弱和能力大小。例如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街坊“,就是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在周围划出的一个圈子。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街坊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⑩这里所谓的圈子“。范围“,就是文化界圈,就是拟血缘“的差序格局中的界圈。离开了血缘这一天然关系,文化界圈主要依靠利益。情感。信仰等维系。首先,与血缘差序中的界圈相比,其利益的维系力量更大,总体上看应该超过情感。也就是说,拟血缘“群体及其界圈中的个人大多以权利最大化和义务最小化为原则。其次,应该和血缘差序一样,维系的力量依然来自情感,尤其是那些原先具有业缘关系背景的群体之间,如同学圈。战友圈。同事圈等。最后,随着文化多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具有相同信仰的人群所组成的群体也逐渐增多,其内部的差序格局及其界圈较少地受到利益和情感的影响,更多的是靠信仰高低维系。
文化界圈中,判断内圈人“和外圈人“的主要标准与血缘差序中的标准一样,也是看某一个人“及其家庭在生(孩子出生)。老(老人寿诞)。病。死。婚(嫁娶)以及建房。升职等大事“活动时与其他人的互动。如果遇到这样的活动,总是互相送钱送物,则是内圈人“,否则便是外圈人“。特别是在众多的非正式团体中,这样的标准最为清晰。
3。内圈:差序格局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除了总体上别亲疏“的功能之外,差序格局中存在的界圈“还表明:内圈“是差序格局中最核心的部分,对差序格局的影响最巨。并且,在许多正式的社会团体中,这一内圈“也经常会形成一个个无形的小团体。小圈子,影响甚至左右着正式团体的正常运行。
差序格局的界圈及其位置确定。界圈所划分出的内圈和外圈等,都是就社会及其发展的一般情况而言的。当差序格局的外部环境发生非正常变化时,即使是血缘差序的界圈也会发生变化。如宗族团体遭遇外部敌对势力侵扰时,界圈便会迅速扩大,将绝大多数宗族成员纳入内圈,以便共同对敌;当内圈“的维系力量(家族势力)遭到突然削弱时,它也会进一步缩小。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第23。25。22。25。40。36-37。23。75。26。24。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