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刘勰风骨;汉魏风骨;雄浑劲健豪放;沉郁顿挫
摘要:风骨“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刘勰风骨篇中提出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的理论。陈子昂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颓靡诗风。最后,以李白雄浑“。劲健论文网“。豪放“的诗歌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为例,对风骨“理论加以阐释。
风骨“一词,魏晋时用于人物品藻,一般指人物举止高雅。神清气爽的风度美。如世说新语:王羲之风骨清举“,用以指王羲之翩若游云,矫若惊龙“的风姿神韵。刘勰最早将它引入文学批评,作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评价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长于风“的作品,富于抒情性,具有清新。飘逸的特色。长于骨“的作品,具有沉郁。峻切的特色。风清骨峻“。藻耀而高翔“,才是艺术的最高审美理想。
一。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1](p478)建安时代,战乱频仍,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作家,都饱经动乱,备尝忧患,能深切体验和同情人民的疾苦,渴望为国建功立业。同时,个性解放的追求和寄情意于文学的自觉,使他们十分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文学本身的审美特征。在创作中,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因事为文,缘情而发,深刻地描写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表现自己伤时悯人之情怀。恨世嫉俗之愤懑。建功立业之壮志。中有郁结,发愤而作,故形成情绪激昂。气势雄壮。长歌当哭。意境苍凉(即慷慨悲凉“)的风格。如曹操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魏志。良茂传)的诗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2](p44)王粲的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七哀诗)[2](p61)建安时代惨遭百般凌辱的女诗人蔡琰在悲愤诗中写道: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2](p71)这些诗所描绘的情景,简直就是一幅凄风苦雨的人间地狱图。但建安诗人并未因此而消沉颓丧。在他们的悲叹中,常常融合着积极向上的壮怀激情。为了统一天下,曹操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2](p51)曹植白马篇: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2](p91)洋溢着希望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陈琳的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游览其二),则抒发了时光飞逝。及时立功。名留史册的情怀。这种风清骨峻。慷慨悲歌的艺术风格,我认为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悲慨来概括最为妥贴: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3](p43)
二。结言端直意气骏爽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大力提倡文章要有风骨。他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述情必显“。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遍体光华。“[1](p320)文章有风“,是意气骏爽“的反映。风清“是指文章风貌清明爽朗而富于感染力。文章有骨“,是结言端直“的表现。骨峻“是指运用的语言精要。劲健。峻直。文辞之精要刚健者谓之骨“,绮丽华靡者谓之采“。藻“。王运熙先生说:风是指文章中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骨是指作品的语言质朴而劲健有力,风骨合起来,是指作品具有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4](p641)刘勰认为,作品的文辞,既应精要刚健,又要藻丽华美。比如人的躯干,精要刚健之辞犹如骨骼,藻丽华美之辞犹如血肉。躯体必须要有骨骼作基干,然后血肉才得以附丽。所以他在风骨中说: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乎骨。“[1](p320)作家的思想。情感。气质。性格等特征,是通过文辞表现出来的。文辞精要刚健,作家的思想感情就容易表现得爽朗;反之,文辞柔靡拖沓,必然会影响思想感情表达的明朗性。总之,风骨“的基本特征就是鲜明生动和刚健有力。要文风清明,作者必须意气骏爽“;要文骨刚健,作者必须结言端直“。宗白华先生说:一篇有骨有风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这同歌唱艺术中讲究‘咬字行腔’一样。咬字是骨,即结言端直,行腔是风,即意气骏爽,动人情感。“[5](p48)刘勰在风骨篇中,引用了曹丕典论。论文中的话: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来说明人的气质性格,主要来自先天的禀赋,作者气质清刚,意气骏爽,作品就容易有风骨。而结言端直“,即作品语言的运用,主要依赖后天的学习和锻炼。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p51)气魄宏大,苍劲雄浑,有吞吐宇宙之势。刘桢的赠从弟(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雪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p69)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最能显示爽朗刚健的风骨,深受刘勰的称赞。
刘勰大力提倡风骨,意味着他提倡清峻爽朗。质朴刚健的文风,但他并不因此而轻视文采,而是主张风骨应与文采相结合。他在风骨篇中说: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1](p321)他以禽鸟为喻,指出作品有风骨而缺乏文采,如同鹰隼一类鸷鸟,能高飞而乏羽毛之美;有文采而缺乏风骨,则如同雉鸟,羽毛艳丽而不能高飞。他理想中的作品是风骨与文采二者兼备,如同凤凰那样,既毛羽艳丽,又能振翅高飞。这与钟嵘诗品序中的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是一致的。钟嵘诗品也大力提倡建安风力“,并对曹植评价最高,说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进而赞叹陈思之于文章也,譬如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可见,对风骨与文采的推崇,刘勰与钟嵘二人英雄所见略同。
三。骨气端翔光英朗练
刘勰钟嵘重视风骨的言论,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初期的一些有远见的文人提倡风骨,特别重视学习建安文学,企图藉此来改革南朝以来的浮靡柔弱的诗风。初唐杨炯在王勃集序中指责高宗龙朔初年,文人竞为纤细雕刻之词,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指出建安以来的五百年中,风雅之道“丧失殆尽,于是他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并把它作为诗歌革新的旗帜。即:要恢复和发扬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的诗风,要求创作反映社会的民生疾苦。表现作者的豪情壮志。这些作品具有笔力遒健,慷慨激昂的特点。他称赞东方左史虬的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肯定其具有汉魏风骨。“[6](2)(p55)所谓骨气端翔“,骨气“即风骨“。所谓端“,则如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所说的结言端直,则文骨生焉“。所谓翔“,则如刘勰所说的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风,譬征鸟之使翼也“。所谓音情顿挫“,指音律声韵之美,情感沉郁顿挫,二者有机结合则波澜壮阔。激荡人心。所谓光英朗练“,指作品精力弥满。光茫四射。所谓有金石声“,指抑场抗坠,发出掷地有声的金石之音。所谓兴寄“,就是要求作品情兼雅怨。其旨遥深,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风骨“。兴寄“的完美和谐的统一与融会,是陈子昂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他为初唐进而为盛唐所作的审美理想规范。杜甫在陈拾遗故宅一诗中写道: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韩愈在荐士诗中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据史载,与陈子昂交游最久“。最友善的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盛赞陈子昂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子昂力挽狂澜,横制颓波,使初唐文学艺术摆脱了齐梁之风,阔步迈向盛唐。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