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有一种说法,认为作为学科的文学理论陷入了危机。在笔者看来,这种危机感“的产生虽然有现实人文环境的挤压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在西方学术范式的影响下,就文学而言的文学性“的内涵发生了膨胀。扭曲或游离,以至文学的内涵发生变化,外延发生移位了。所谓文学性问题,其实是探讨什么是文学“的一种方式,它试图论文网辨析文学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质,同时从逻辑上提出了成为文学作品的标准有哪些“的问题。文学性“问题之所以重要,理论家们之所以不断思考这一问题,往往并非真正确认哪些文类包括在文学之内或者哪些被排除在外,也并非完全以其他文化或其他时代的标准为自己的标准,而是在于探讨文学最重要的特征以便规范作为志业的文学研究活动。因为文学性研究可以作为理论导向和方法论导向的工具,运用这一工具,可以阐明文学的基本风貌,能够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文学研究。

一。西方的文学“形成于19世纪,文学研究“成型于20世纪;而中国的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则是在20世纪初民族文化与学术随着民族国家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工程)从古典一步步卷入现代的结果。至少在20世纪以前,传统文学尚未完全从文化领域中析出,专业的文学研究也并未形成,因此,人们对于文学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文学与非文学的理解,有着较为稳定的内涵。虽然并未运用文学性“这个词,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在古人的观念中也并不是非常清晰,文学的内涵也比较复杂,但潜在的文学性“指向却依稀可辨。在儒家经学话语中,文学性指向在先秦两汉时期定型为诗言志“。发乎情,止乎礼“。主文谲谏“等礼乐文化和传统秩序的内涵。在被后人说成是文学自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性指向错采缕金“。声偶为文“的语言形式和文体样式。在唐宋道家释家文论话语中,文学性指向法天贵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镜花水月,羚羊挂角“的兴会神味“的士人文化意蕴。到了元明清各类文论话语那里,文学性是泛化的,或者最后牵挂于理学家的文以载道“,或者落实为古文家的气盛言宜“,或者收缩为儒家学者的文德忠恕“。修辞立诚“而已了。

20世纪对于西方与中国来说,可谓是文学研究全面体制化的时代,往往被人们称为批评的世纪“。就20世纪西方上半叶而言,文学性“作为一种问题意识和理论导向,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使文学进一步从社会文化系统中逐渐分析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研究系统,乃至文学理论(批评)的亚系统。不管科学主义文论还是人文主义文论持如何不同的文学理念和研究方法,但文学性“的大致确定和默契,使得社会科学研究大系统中文学研究的版图呈现出大体清晰和稳定的面貌。此中,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提出文学性“术语,英美新批评提出文学本体论“,功不可没。它们将内涵确定为文学语言自身或文体形式等,奠定了文学研究的形式主义基本范式,影响巨大。

随着20世纪初民族国家的文化重建工程的开始,中国的文学研究开始出现。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黄侃和鲁迅以及五四“新派等人都已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潜在的文学性“指标来把握文学,提出自己的文学理解。文学主张和发展方案,并注入民族内涵。五四“以来,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形势的变化,中国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蓬勃发展,一步步体制化,文学研究先后沿着西方化和苏俄化的方向发展,文学性的内涵也渐趋复杂和细化,并富于高度的现代性张力。80年代以来,在西方范式影响下,文学性“举旗而出,并主要指向审美活动,故审美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或特征,逐渐成为共识。如同先锋派写作一样,文学理论在当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急先锋的作用。表面上,这种文学理论研究相对于新中国三十年而言是一步步边缘化,但自主化与自律化的努力却有着非常浓重的现实内涵和历史内涵,即采取与社会或政治隔绝的方式,转而从另一整体生活的。审美精神的角度上真正地切入现实。90年代以及其后的世纪之交,文学理论学科建设意识逐渐加强,文学理论获得了自主性和相应的现实性。人们反思单一主体思维的独断性,注重主体间的对话,文艺学开始走向开放。多元和对话,文学研究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品格得到了提高。

20世纪下半叶,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兴起,西方文学研究的文学性“指向发生激烈而根本的变化,即从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形式的关注,一步步转向人类学的普遍性。在世的修辞性和现实的文化批判。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的加强和文化语境的保守化,文学理论和批评趋向于把文学看作是作品与产品的结合体,即把文学作为具有审美风貌的作品的视角,与文学作为机构和产品的视角融合起来,对作品进行文学性“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批判。与此同时,在罗兰·巴特式的神话学批判和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影响下,文学研究出现GM化“倾向,试图解构资本主义文化实践,为工人文化正名,文学性“开始反叛自身,开始越界和泛化。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出现了后现代“。全球化“。消费社会“和信息社会“理论风潮。这些思潮鼓吹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民粹主义。消费主义。媒介主义和全球化等形形色色的理论一步步抢占现代或后现代思想的后台,并把文学性“等同于装饰性“,把审美性“等同于日常性“,把媒介“等同于信息“和语境“。所以,这里的逻辑就变成:文学=审美=装饰=媒介=感受=消费=生活。一切都是文化,一切都是媒介,一切都是权力,一切都是肉身感受。文学终结了,死亡了,而文学性“。审美性“开始了全面的后现代统治,文学研究据说要开始其他领域未曾开创的事业,把文学性“研究贯彻到所有的人文学科乃至社会科学领域。

[1][2]下一页

上一篇:文化诗學文學理论的新格局【2987字】
下一篇:文學改良刍议【2535字】

高句丽与中國【9859字】

顾颉刚与當代中國史學【11625字】

韩愈日常生活研究-唐贞...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

酒泉地区的史前文明研究【2642字】

近十年来英法德澳加等國...

近代早期英國國家财政体制散论【3755字】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安康汉江网讯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网络语言“XX体”研究